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图》艺术风格探析

2022-05-30 16:43郭榕
东方收藏 2022年9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

摘要:《仿王蒙山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文徵明晚年的仿古绘画作品。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此画的记述只在少数专著及学者文章中有所提及,并没有作深入分析。《仿王蒙山水图》虽是文徵明对王蒙画风的重现,无明显个人风格,但此作在结构上的繁复、构图上的充塞,可谓达到了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地步。因此,本文将从作品本身出发,简单梳理画面中的印章及题跋,着重分析其风格样式及笔墨语言上的特点。

关键词:《仿王蒙山水图》;笔墨语言;风格特点

一、文徵明与《仿王蒙山水图》

(一)文徵明生平简介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1]。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即“吴门四家”。“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有着一段短暂而不如意的官宦经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因此参加科考成为文人得到官阶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渠道。当时文徵明心存的经世梦想和家庭的期望促使他开始参加科考,在经历了十次乡试失败后,终于迎来转机,他通过被人举荐的方式任职于翰林院,突然从一个“十试有司,每试辄斥,年日以长,气日益索,因循退托,志念日非”的不遇文士,成为政府九品大官。[2] 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他的心理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在进京后执政期间的所见所闻,让他逐渐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无奈。于是他在 1526 年辞官,1527 年春天抵达家中。回家后的文徵明开始过着“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的隐士生活。[3]

隐居于家中的文徵明过上了潜心书画创作的生活,绘画领域中山水、花鸟、人物他都有涉猎。据于有东在《文墨人生》一书中记载的目前文徵明绘画存世情况为:“山水一百九十五件;花鸟七十三件;人物三十二件;臨仿二十一件,其中以山水画驰骋画坛。”文徵明作为明代中期画坛的关键人物,对吴派文人画风格有着浓厚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按学者陈传席细致的分法来分可高达八种,如若再细化甚至比八种还多。本文大致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来看,他的“细文”成就要高于“粗文”。文徵明早期以细文为主,笔墨细腻,格调雅致;中期用笔较为粗放、潇洒;到了晚期粗细兼具,笔墨苍劲。这两种画风并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而是贯穿于文徵明的一生。他早期师从沈周,由于他博学、善学、好学,在他不断研习赵子昂、董源、巨然、吴镇、王蒙等人画风的基础上,加上有过一段为期三年九个月的仕途生活,他的人生观念发生改变。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在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

明代绘画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组和创新,具有明显的复古性,但也不是对晋唐画、宋画、元画等的全盘照搬,它主要是“仿”,而不是“摹”。[4] 文徵明的系列仿古风貌作品有《仿赵孟頫鹊华秋色》《仿梅道人山水》《仿倪瓒江南春意图》以及本文主要探究的《仿王蒙山水图》等。于有东在《文墨人生》一书中这样评价文徵明:“他在书画方面的风格趣味上,则是博采众长和兼容并包。”[5]可见,文徵明的绘画是在对各大家画风吸收和摹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这点便可体现出他的兼容并包性。

(二)《仿王蒙山水图》作品概述

《仿王蒙山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文徵明于 1535 年所作的水墨纸本卷轴画,横 35.7、高 133.9 厘米。对于此画创作时间的证实,可见画中右上角文徵明的自题:“嘉靖乙未端阳日徵明仿王叔明笔意作。”在画幅左方裱绫可看到董其昌的题跋:“文待诏仿黄鹤山樵几欲乱真,董其昌题。”[6] 全卷钦印共计十六方,其中文徵明有“徵明”一方;乾隆有“乾隆鉴赏”“乾隆御赏之宝”“乾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石渠宝笈”“宝笈重编”共计八方;顒琰有“嘉庆御览之宝”一方;溥仪有“宣统御赏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共计三方;收传印记有“汾阳鉴定”,还有一方不可辨,共计两方;董其昌有“董其昌”一方。

二、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图》的绘画风格

(一)内旋繁密的构图形式

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构图有全景式、边角式、对角线式、开合式、起承转合式、“之甲由则须”字形式等。[7] 其中,全景式构图是一种视野辽阔的布局方式,物象丰富,画面内容饱满深厚。《仿王蒙山水图》(图 1)便是采用这一构图形式,此作尺幅狭、长,构景重叠而繁密,整体呈现出一种弯曲的对称图式,这种结构上的繁密充塞满整个构图,使山水画的磅礴气势尽显其中。

中国山水画中,构图亦可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三远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8] 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图》正是应用了其中的“高远法”,通过仰视的角度展示山水空间关系。同时,他将远处的山峰描绘成柱状峭峰,更加深了画面的深邃感。利用高远法构图带动观者视线从下至上移动,给人以山峦高耸突兀、气势逼人之感。从中国画独特的透视角度来讲,《仿王蒙山水图》又采用散点透视中的移动透视法。文徵明不受空间和视线的限制,从多视角观察,将不同位置的山、石、泉、树、人物、屋舍都安排在同一画面中,将这一透视法与前述的仰视角度相结合,表现了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从图像本身来看,《仿王蒙山水图》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聚焦在曲折下泻的流泉上,由画幅顶部的源头下至底部边缘的出泉,引导观者跟随山泉的流向览视整个画面。构图上的疏密关系在文徵明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空白的山脉与碎聚的石块;另一方面体现在视觉上树的密和山的疏。同时,他将前景诸树的比例加大,越往后树木越小,透过此种大小与虚实的复杂互动关系处理,让整个山水产生了一种全景“密”而笔松的“繁密”景象。文徵明在山石的布置上,将大小不一的山石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画面中,以从上至下曲折蜿蜒的山泉为中轴线,两边山体石块重叠般地向内倾斜,右侧山石向左,左侧山石向右,层层交叉向上,形成左右呼应、山峦叠嶂的画面感。除此之外,山水画中必不可缺的还有树木的点缀,走近观察画面中央的这些树木可以发现它们的生长方向同山石的朝向一致,共同构成“内旋”感。这些树木与前文所提到的山石轮廓、流泉位置呈“S 形”的走向,图中所有元素的合理安排与别出心裁的设计使整幅画除“繁密”外还富有强烈“内旋”的观感,共同造就了一种螺旋向上的优雅动势。石守谦在《风格与事变:中国绘画十论》中曾提到文徵明“内旋”的风格与王蒙山水颇有渊源,王蒙《夏山高隐》中流泉层层下泻的设计或许是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图》中山泉的体现。因此,《夏山高隐》(图 2)极可能便是文徵明在作此风格时所参考的范本这一观点。[9]

(二)细致文雅的笔墨语言

“笔墨生气韵,笔墨传神情,笔墨现气势。”[10] 除上述构图形式外,笔墨依旧是绘画本身艺术风格的探究重点。中国画的气韵生于笔墨,并通过笔墨表达画家的感受。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11]此观点则意在强调中国画“笔中有墨”。笔和墨在客观世界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绘画中,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一者以另一者为依托。文徵明在《仿王蒙山水图》中笔墨特点显而易见是学习了王蒙“细致绵密”的画风。在山水画创作当中,影响画风多样性的原因与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绝大的关系,因而地域文化对文徵明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徵明生活在长洲一带,与王蒙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面对相似的地域环境时,二者所呈现出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仿王蒙山水图》则打破了文徵明原有的画风特点,相较于文徵明其他山水作品,这幅画作更多地凸显出了王蒙的画风。因此,下面将从用笔、墨色变化上探究《仿王蒙山水图》的鲜明特征。

《仿王蒙山水图》多淡墨干笔。在画面的处理上,作者不仅生动描绘了山石特点,还展现了自己居住地的景观特色。笔法上,山石用笔细劲清瘦,多使用中锋、圆润的细笔勾勒山石轮廓,可以看到远景柱状峭峰凸起的地方也并非僵硬直角的线条,而是用委婉、温和的线条描绘,侧锋采用淡雅、细腻的解索皴和细牛毛皴皴擦出山脉结构,画笔顺着山势皴下,呈现出浑圆、淳朴的山石造型,强烈地突出南方山石质感;山石苔点中锋点出,用笔则张力十足,使苔点疏密有致地分布在山体轮廓和石块结构上;他对树的观察也细致入微,近景、中景的树木种类丰富、树干树叶采用双勾为主,露在土地表面的树根用方劲坚硬的线条勾勒,远景山峰上的树木以单勾带过;山中多处平台,仿王蒙较扁、圆的平台的创作手法。墨色上,变化多样,略用淡墨染出山石的阴阳来区分山体的正侧面;墨点用来表示山石苔点,清润而繁密,苔点墨色变化由近景向中景逐层减淡,到远景中消失;树木的描绘并非北方黑沉沉一片的灌木丛林。此画松树居多,近处树干以淡墨双勾,再用淡墨皴擦出树木结构,最后使用浓墨破点,树枝出枝繁密,树叶和松针的空间、前后关系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远处单勾的树木墨色浓重。全画网状般山石树木的复杂结构和质感运用勾、擦、皴、点、染描绘出来,用笔凝练,没有多余的赘述,也不动用大篇幅的笔墨渲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整体展现了南方清秀的山川面貌。

(三)隐逸情思的情感表达

如果说构图和笔墨是作品外露的艺术特征,那么画作背后所反映的情感便是内在的隐喻情思,正如人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中的本质。根据时间推算,《仿王蒙山水图》是文徵明 65 岁时的作品,那时的他已经历“入世”到“出世”的转变,这种状态可追溯到 1531 年他为王宠所作的诗——“春来日日雨兼风,风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世梦,苍苔时有故人踪”。[12]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他想要隐逸山水、实现与友人畅游于山林的精神追求。

避居山水的精神追求在《仿王蒙山水图》各元素的描绘和画面安排中得到充分体现。前文通过构图形式和笔墨语言解读了山石、树木的艺术特色,在这里将着重分析画中具有隐喻含义的点景人物、建筑等。全画共出现 8 人,有两组二人坐于屋舍交谈,一人在屋舍低头忙于己事,一人年迈已老,弯腰持棍行走在木桥上,两组一人在平地上或是看泉、听泉,亦是享受自然之美好,画中人物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是画家恬淡闲适隐世生活的自然流露,反映了文徵明的理想生活。五处房屋都建造在山林之中,其中四处被山石和树木四周环绕呈封闭状,有与世隔绝的意味,体现“隐”的思想,仅有一处裸露在平台边上的山泉旁边。全作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元素是画中的配景——桥,桥的架设是连接山与山、山与住所的关键,《仿王蒙山水图》中所出现的桥梁共有三座,包括平桥、拱桥、折线桥,其中有一位胡子老人漫步在拱桥上,意在突出老人的来源和畅游在山林之间的理想状态。人物、屋舍、木桥、山泉融于山林之中,整体画面和谐,带给观者安静、平淡的氛围,表达文徵明想要脱离世俗生活、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览全画,山体的繁密与层层飞泉的呼应,同时融入点景物象,完美烘托出文徵明内心沉重而幽深的“避居生活”。

三、結语

《仿王蒙山水图》整体构图繁密、人景相融,不仅体现出文徵明对“静听天籁卧听雨”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暗含的隐逸情思,也反映出文徵明对王蒙山水画风格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此画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徵明对繁密而内旋的山景布局特点呈现出积极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谓达到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地步。由此可见,我们当代学者也应该在真切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通过对前人优秀画作的临摹与学习,更好地掌握笔墨技法与情感输出,从而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清 ] 张廷玉撰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DB].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 石守谦 . 风格与事变:中国绘画十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91.

[3] 石守谦 . 风格与事变:中国绘画十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14.

[4] 牛克诚 . 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57.

[5] 于 有 东 .文墨人生:文徵明的生活状态考察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39.

[6][ 清 ] 王傑等撰 . 钦定石渠宝笈续编·卷七 [DB]. 乾清宫藏七 .

[7] 吴琴琴 . 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承与变 [J]. 美与时代(中),2020(09):18-19.

[8] 郭 熙 . 林 泉 高 致 [M]. 郑 州: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2012:105.

[9] 石守谦 . 风格与事变:中国绘画十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35.

[10][11] 侯金瑶,徐文生 . 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达 [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32-33

[12] 石守谦 . 风格与事变:中国绘画十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38.

作者简介:郭榕,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国画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从地域版块浅析汉民族及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谈谈王洛宾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