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山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基部的1~2节叶鞘和茎秆,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形成白穗,一般减产5%~10%,重发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小麦中后期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对确保小麦生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症状特征
小麦感染茎基腐病后,茎基部叶鞘随病程发展,茎基部节间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直至腐烂,容易拔出。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时,茎基部产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病情发展到后期,重病小麦提早枯死,形成白穗,严重影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导致减产。
二、发生规律及原因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的形式存活在土壤中的小麦病残体组织中,可以存活2年以上。病原菌从小麦茎基部或根部侵入,并扩展危害。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差、携带有大量病原菌的小麦秸秆未经充分腐熟直接还田,部分麦田长期偏施氮素化肥、统一药剂包衣拌种减少,农民群众主动防控意识差是导致近年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三、防控技术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小麦生产实际,采取生态调控、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抓住关键时期,实行统防统治,把病害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一)加强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抗病和自身补偿能力,是病虫害科学治理的基础。
1.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实行秸秆还田的要将秸秆粉碎切细、深耕掩埋、耙耱压实。旋耕田块一定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1次,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耕作层。
2.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锌肥,每667 m2可施用硫酸锌1~2 kg,能够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病情。另外,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也有减轻病害的效果。pH偏高的地块应施用酸性肥料,并引用河水进行灌溉。
3.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坚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严格掌握适播期,控制播种量,推广种肥同播技术,精细播种,避免播种过深和播种量过大。
4.合理轮作倒茬。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与玉米连作地块,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每隔2~3年,实行玉米与油菜、棉花、大豆、蔬菜、中草药等作物轮作,切断菌源积累,可以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程度。
5.清除病株残体。小麦茎基腐病发病重的麦田,应该尽量避免秸秆还田,收获时尽量留低茬并将秸秆清理出田间。必须还田时应充分粉碎秸秆,及早中耕或深翻,利用秸秆腐熟剂处理小麦根茬和病残体,加速秸秆分解,减少病菌积累。
(二)选用抗病品种
河南农大等单位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主栽品種还没有高抗小麦茎基腐病的品种,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种有百农207、百农307、泛麦8号、周麦27、郑麦9023、华育198、豫农054等,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三)全面推行种子药剂处理
针对近年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逐年加重的情况,必须加大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力度,重发生地块可以选用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专门的种子包衣或拌种,药剂用量要足,拌种要均匀,以确保预防效果。
(四)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播种前,可以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每100 kg小麦种子含2 g(有效成分,以下同)戊唑醇,或4.8 g苯醚甲环唑+ 4.8 g咯菌腈的种衣剂等进行包衣,晾干即可播种。对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均有很好的兼治效果。在预防病害的同时,还可结合地下害虫防治,加入吡虫啉、噻虫嗪或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或包衣。
2.早春药剂防治。返青拔节期,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成分的药剂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兼治纹枯病。每667 m2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 g,或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 mL,兑水喷雾,也可以每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mL)+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 g(或25%戊唑醇乳油20 mL)等三唑类杀菌剂喷雾。在喷洒农药时,应调低喷头高度,重点喷洒小麦茎基部。
(五)生物防治
播种期可以利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拌种,或将生防菌剂颗粒随种子播种。苗期或返青拔节期用生防菌剂对茎基部进行喷雾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