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2022-05-30 16:23魏洁
炎黄地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和田文化遗产物质

魏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是历史演进的证明,同时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是战略布局和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围绕五个发展理念,出台了多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人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代代相传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活态传承形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情感,是我们国家统一的基石,是我们的智慧结晶。尤其是一些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建立时间比较短的民族,他们的故事都是以口述方式记录的[1]。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是以国家的文化为基础的。但是今天,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化浪潮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文化的强烈冲击,很多传统工艺都濒临灭绝。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社会大变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新疆和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一个良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关键,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落实好农村复兴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既要推动农村供应结构化改造,走品质兴农道路,也要传承发展,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对于和田来说,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必须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为此,当地政府下了大力气来促进非遗事业的发展,为非遗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和田,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非遗产品,走品牌营销发展的模式,培育、形成特色优势非遗产品品牌,是寻找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最终实现和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必由之路[2]。

研究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率,提升当地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增强人们对新疆独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秉承文旅融合理念,深入开展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与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对人文旅游的影响力,发展和田传统民俗文化的带头作用,让和田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和人文功能等多种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促进中国农村产业复兴、人才复兴、社会文明复兴、生态建设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复兴,这“五个复兴”将进一步为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国农村文化复兴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为和田地区的发展点亮了“明灯”。

相关概念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关键词构成。这些关键词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也具有各自的外在形式。“非物质”一词是指大众日常所需的不以物质为衡量的精神内容,与有形的文化资源截然不同。物质资料是文化的重要依托,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财富,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用物质资料构筑的。有形的文化资源必须借助于有形的物质资料,否则文化精神财富便失去了价值。因此,有形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特征是有形,也就是说,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形文化遗产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取决于创作的目的、素材、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它反映在民间文学、传统艺术的形式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通过人类的实践来展现文化的传承,同时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精神宝库之中,以实现人类的精神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的含义及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直接关系到大众生活的民间文学,是传统艺术的外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国家和民族文学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构成传统文学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各种民间文学、传统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都得到了认可和承继。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中,既有不计其数的有形文化财富,也有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联合国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视文化遗产为重要构成的所有类型的社会习俗、概念表达和体现、知识专长、工艺品和文化遗址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乡村振兴的法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在乡村得到了充分体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凝聚群体、增加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综合体验活动,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休闲旅游中的作用,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落消亡的危机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现代文明社会受到过去文化的影响,从别族入侵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压迫,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潜伏着极大的危机。

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延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也意味着它是一个文化竞争的过程,从别族入侵的文化与当地文化呈现出交锋的状态。别族入侵的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有一定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社会,我们提倡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验层面,非物质文化遺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就中国农村文化的发展而言,必须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状态。

再次,城镇化及现代化的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浪潮正在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被割裂、瓦解,并濒临灭绝,另一方面,新文化还没有融入乡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危机,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3]。乡村振兴的精神虽然在于文化,但作为乡村文化核心的非物质遗产没有得到妥善传承,导致乡村文化形势严峻。现代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入农村,而传统的农村文化已经退却,农村文化和人口存在空心化的问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留住“根”,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地方加以保护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弱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政策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动力。乡村振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年轻人愿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一方面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够为家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一份力,充满自豪感[4]。其次,乡村振兴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依存。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发展。最后,乡村振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乡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为“文旅融合+体验”的发展模式,人们在体验乡村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延续,是不可抹去的生命符号和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价值。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凝聚力,营造团结统一、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活模式;合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进乡村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

为文化传承注入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在民间、在乡村,有的甚至是在老百姓家里或展现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深入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技艺技巧、特色差异,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催化剂”,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让乡村振兴乘着非遗的“东风”扬帆远航,行稳致远[5]。

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相当大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和价值追求。如果只是就保护而保护,容易陷入“固封自守”的困境。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资源,注重挖掘和扶持具有地域特色、乡土味道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用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如此这样,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才会获得更持久的活力和动力,实现多主体多方向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和田实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展现出其无限的价值。和田目前拥有的维吾尔族服饰、刺绣、和田玉、艾德莱斯绸、桑皮纸等非遗产品,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目标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培育文明的乡村风情、良好的家庭习俗和朴素的民俗风情,建设诚信勤俭的文明村,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精华,是振兴农村的文化动力。对丰富农村文化内涵,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实现产业繁荣具有积极作用。

和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发展的具体实践

1.找准文化和田发展定位

多年以来,和田历届政府牢记脱贫攻坚使命,依托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不断探索、精准分析、集思广益,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强力助推脱贫奔康。

2.建设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催生旅游,旅游带动文化。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园及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着眼“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高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随着游客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田的文化旅游发展迎来了较好的机遇。独特的少数民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当前促进非遗产区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延长非遗产业的产业链,也能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3.计划建设专业文化研究院

在全力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更重视外部建言献策的重要作用。坚持“聚才—贡智—发展”概念,拟聘请各类专家学者作为和田文化发展顾问,与专家学者构筑和田发展的直达车,争取各阶层、各领域的人都为和田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宣传、推荐和田,不断促进和田文化的发展。同时,活用研究成果,消除区域发展的障碍,培养文化支柱产业,实现民富县强的目标。促进文化发展,挖掘和田最大的优势资源——文化,最好的途径是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通过文化和田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推进,文化技术实现了提升文化自信、促进脱贫的良好效果。近几年来,“文化之魂”描绘了和田最大的“同心圆”,和田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希望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和谐。

通过研究发现,和田地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可以依据新疆文化的自身优势,以及相关文化走廊产业园区建设,构架不同的主导产业,选择最适合发展的模式,带动和田乃至整个新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当中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非遗文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比较遥远的,熟悉非遗文化的人数量较少,因此非遗文化并没有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不论何种非物质文化都在中国源远流长,现如今,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和田应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进社群,定期邀请不同的基层职业代表到和田体验非物质文化旅游[6]。其次,和田政府应大力推进在社区建立功能多样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和田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关注度。与此同时,在社区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居民对文化更加了解,增加其兴趣,使得和田非物质文化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最后,和田政府应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进学校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学校受到非物质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好,增强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和田政府在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推进和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烏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2]王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06):58-62.

[4]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103-109.

[6]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7]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魏    洁(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和田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文化遗产保护
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