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
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又不断滋养着新的文化创造。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从2015年起,在全国实施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日前,这项历时7年的行动圆满收官,荣获中宣部表彰的“四个100”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大爱铺就普查路
古籍普查是一项非常专业而艰巨的工作,没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很难完成。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实施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启动后,全国177所高校的1205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46名业界、社会志愿者,踊跃参与,深入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9家基层古籍存藏单位普查,完成古籍普查总量24万余部186万余册(件),含少数民族古籍5851部10065册(件),另2285叶,编目雕版60种1004版。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爱心企业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获公益捐资401万元。协会还在2018年、2019年,连续参加腾讯公益基金发起的“99公益日”全民互联网公募活动,加入公募活动的爱心企业和个人有8000余个,获善款26.5万余元。
高校大学生是“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主力军,他们用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在普查工作中用青春和智慧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多在夏季,由高校古典文献学、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每年暑期深入基层古籍存藏单位,认真向专业人员学习,积极将学校所学的文史知识运用于古籍普查的实践,不仅上手快、工作效率高,而且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敢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路径,纠正了不少此前古籍普查中数据不够准确,甚至有错误的著录,为古籍普查数据后续的整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普查的基层图书馆条件普遍简陋,有的工作环境里没有降温设备,普查又不能使用电扇等,每天完成任务后,学生们汗流浃背;有的库房粉尘大,志愿者们的口罩、手套上落满尘土,不少同学出现皮肤过敏;特别是位于四川、新疆、西藏等地一些基层存藏单位,地处偏僻、道路不便,有时志愿者前往一个普查点,要辗转换乘火车、长途汽车、公交车多种交通工具。但志愿者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还有人笑言“在酷热的夏天,做了一件清凉的事情”。
传递社会正能量
“在整理古籍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感受到充实与平静,充实是来自对既往知识的强化与新技能的获取,平静则是古籍给予方寸之間的力量,纯粹而深邃。”这是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一段志愿服务结业感言。
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主要的是有利于推动古籍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推动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规范化,2016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化运营保驾护航。协会摸索建立了调研、考察、签约、招募、培训、启动、实施、督导、验收、总结、宣传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并不断规范和完善志愿者招募遴选、志愿服务过程管理、普查整理规范要求、经费筹集使用、中期巡察监管和结项验收等运转管理机制,逐渐发展成为协会的品牌项目。2017年至今,该项目连续被列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重点需求项目。2021年12月,协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还有力促进了古籍普查实施“倒逼”机制的形成。“十二五”末,全国2300余家古籍公藏单位有1300家尚未完成普查,约占整体的43%。该项目通过引导社会公益资金支持和招募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有效疏通了堵点和痛点。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还成为解决古籍普查“老大难”问题的有效抓手。首先,推动了跨界普查。在尚未完成古籍普查地区中,非图书馆系统跨界的古籍公藏单位,如博物馆、档案馆、科研院所等占比较大。该项目因其能调动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古籍普查质量和效能的双突破。其次,基本实现了全面普查扫尾。公共图书馆系统规模较小的基层古籍存藏单位,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重点,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赴各基层点志愿服务,为全国古籍普查收官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虽已圆满收官,开展的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把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古籍保护工作大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扩展和延伸工作成果,为古籍保护和文化志愿服务事业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