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根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要求。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的,势必会遭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反对。中国的近代史,不仅是一部抗争史,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晚清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这不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同学在解答有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试题时,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失分率居高不下。鉴于此,笔者结合洋务运动,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答题模板和技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洋务运动历史重大改革”试题答题模板
(一)“历史重大改革”试题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改革分类+改革实质+改革原因和目的+改革评价
改革分类:主要是围绕改革程度、改革性质、改革内容三个层面进行判断。从改革程度上来说,主要有局部调整(不触动根本制度)、彻底改革(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性质上来说,有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从改革内容上来说,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等。
改革实质: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社会革命不同,是对现存制度的改良。
改革原因和目的: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为缓解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旧制度和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
改革评价:坚持社会发展、历史标准,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洋务运动”试题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背景+进程+评价
洋务运动背景:内部因素(清政府内忧外患)、国际因素(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冲击)、思想因素(西学东渐、中体西用)、领导条件(洋务派)、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维护清王朝统治)。
洋务运动进程:第一阶段,以“自强”为特点,练兵制器、興办军事工业;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企业;第三阶段以“育才”为特点,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评价:从局限和积极作用两方面分析。局限:围绕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目标;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二、试题解析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实施新政,1月,慈禧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新政上谕,主要是要求督抚以上的大臣就清朝的各项新政问题进行议奏。7月,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连上三折,讨论新政的内容,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江楚会奏第一折主要涉及教育改革问题,主要包括变革科举、设立学校、奖劝游学等;江楚会奏第二折是新政的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司法改革、行政政策改革、革除弊政、整治腐败等;江楚会奏第三折主要是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主张采用西方的练兵方法,学习西方的农业技术,引进西方工业技术等,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军事能力。江楚会奏内容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赏,大部分被朝廷采纳。
(1)阅读材料,谈谈“江楚会奏”和洋务运动具有哪些相同的内容。
(2)运用历史学知识,对“江楚会奏”变法方案进行客观的评价。
解析:多数学生在面对这一材料时,常常难以把握其知识点。在整个材料中,主要围绕“改革”进行论述,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知识对其展开分析。鉴于此,在对第(1)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结合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答题模板,迁移洋务运动的知识,从洋务运动和江楚会奏背景出发,围绕两者的目的、推动力量、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从分析中可明确得知,两次改革均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推动力量都是统治阶级;指导思想也和洋务运动一脉相承,均为中体西用,内容均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第(2)题,可从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中分别对教育、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入手。由此可推断: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新政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并未让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