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成都实践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2022-05-30 10:48钟文刘金陈刘飞张帆
先锋 2022年9期
关键词:成都公园生态

钟文 刘金陈 刘飞 张帆

9月23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成都天府农博园举行。礼赞丰收,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璀璨绽放。

由此往东,兴隆湖畔。

天府新区规划馆入口处,“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语句,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临湖远眺,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

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成都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省委要求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提升城市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优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探索实践的路上,成都始终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笃行。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上率先突破,建设创新、开放、绿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城市。

厚植生态本底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从“濒危”到“易危”。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涉及成都4个县(市),面积1459.48平方公里,几乎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中间地带。区域内,除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还分布着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85%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与90%的种子植物种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山川之间,平原之上,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山水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城市雪山同框。

十年来,成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

十年来,成都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春水。

十年来,成都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规划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绿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心”、天府绿道体系“绿脉”、锦城公园“绿环”、锦江公园“绿轴”,“五绿润城”持续扮靓新时代锦官城——

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收获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

三级“河长制”、“天府蓝网”建设,2020年,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总体达到Ⅲ类,鱼类种类也从“十三五”初期的23种增加至49种,锦江治水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濯锦清江万里流”传奇续写。

建设“天府绿道”、打造“金角银边”,已实施2888个增绿项目,“草树云山如锦绣”图景更加亮丽。

如今,俯瞰广袤的成都平原——

东部,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景成势,正从城市边缘转身变成一座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中部,锦江公园以锦江为脉贯穿南北4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以133平方公里的超级绿环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西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城市自由呼吸的生态“绿肺”。

2022年元旦,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悦动彩林园区内,200多位市民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健康跑步“跑进新年”。在此之前,全长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线贯通,121个特色园逐步呈现串珠成链。

天府大地上,上千个公园、林盘星罗棋布,数千公里绿道、蓝网蜿蜒城乡。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夜游锦江等380个文旅品牌……多彩多样的生活消费新场景,让市民享受幸福生活、体验周到服务,更丰富着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别样路径,引领着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统筹生产生活

勾勒城市美好蓝图

“从办公楼下来,穿过一片绿地,就能来到湖边。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享受。”2020年10月,郑亮结束了12年“北漂”,来到成都超算中心工作。

作为专门研究高性能计算软件的人才,郑亮一直有着致力于解决国产超算应用“卡脖子”问题的情怀,他将这份情怀带到了他所信任的创业平台。“不仅是环境的优美,更感受到了这里成熟的产学研生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美,则人聚。人聚,则城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成都人才总量已攀升至587.6万。这之中,包含了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4153人,也包含了近年来新落户成都的青年大学生59万余人。

城市的主体是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要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统筹生产,密切关联城市发展新路径。城市結构优化调整,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看空间,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组团式发展让平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大幅降低;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主营收入增长至2000亿元;看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中心城区“5+1”区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至60%;看能源,对“三高”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占比提升至62.6%。

大力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发展不再“摊大饼”,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各展其长、竞相发展,首批24个重点片区正在从“规划图”迈向“实景图”。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图谱清晰,淮州新城里,绿色低碳产业初露峥嵘,今年6月29日集中签约落户16个绿色低碳产业链项目,协议总投资达220.3亿元。

十年间的经济强劲发展,城市GDP从8000多亿元增长到接近2万亿元,形成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优势产业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统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城市核心价值追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成都牢牢把握“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提质公共服务——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城市更新、通勤、生态环境等10个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强功能、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其中2022年將实施重大项目363个;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

这十年,地铁里程数增加到558公里,“5+1”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60%;2021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3万个,公办园学位占比达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8.5%;新增三甲医院15家,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000张……连续1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连续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天府之国加快构建。

提升治理能力

让幸福特质更为鲜明

包装线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灯检、贴标、二维码信息采集、装箱、堆码……成都中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水针车间包装区内,员工们戴着口罩紧张而有序地工作。

公司GMP办公室主任郑洁玉介绍,自9月1日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起,公司迅速开启“防疫泡泡”模式,“共有43人进行闭环生产,全力以赴保生产。”

在此轮“8·25疫情”防控中,全市近六成重大项目仍闭环建设、近九成工业产能闭环生产,为稳住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无论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都需要成都创新实践基层治理的新方式新做法。

十年来,成都全方位提升治理的精度、广度、深度,加快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2017年,成都以党建为引领,把社区工作提升到城市层面来统筹。今年5月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标志着城市治理正向“毛细血管”深处迈进。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在3小时内回应居民诉求,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探索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将党建引领融入物业服务,不仅打通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把党建力量和资源下沉,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以“智”促“治”——对119条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热线整合,与110等热线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自2015年起变身“一号通”的12345热线,一面架起便民连心桥,一面以数字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流程和模式优化。

今年7月,“智慧蓉城市域物联感知中心”被批准设立。网上网下联动,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利——依靠“成都市入河排口排查APP”,成都完成生态环境部交办问题排口1346个,完成率达99.8%;道路水浸、广告牌坠落等预警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从“末梢神经”传回“中枢大脑”处理……城市从预警到处置实现闭环管理,治理更加智能化。

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成都感恩奋进、起而行之,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越来越鲜明。

猜你喜欢
成都公园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一见如故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