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闻表现形式不断创新。5G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视频、动漫、H5等形式广受阅读终端追捧,文字新闻稿日渐式微。当前,部分媒体对文字新闻稿的要求降低,导致粗制滥造的文字表达充斥各种信息渠道和平台,严重影响新闻稿件的“愉阅感”。本文探讨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新闻大行其道的当下,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如何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优化文字新闻稿质量,体现文字表述的不可取代性,以及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文字表达;“四力”;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41-03
融媒体时代,业界愈来愈重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在信息传播渠道、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新闻表现形式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动漫、H5、视频等形式颇受垂青。
当前,部分媒体对文字新闻稿的重视程度下降。以党报党刊党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尤其应扛起大旗,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移动端阅读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娱乐化阅读盛行,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文字要求不及此前严格,加之图片、视频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呈现形式,文字的美感日渐被忽视,越来越“不受待见”。
新闻稿若无视受众的阅读感受,在文本写作上粗制滥造,必然给党报党刊党网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来危害。当前,在文字新闻报道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行文格式化,缺乏生动性
文字新闻报道行文格式化,在会议新闻中表现尤为突出,“三段式”结构最为常见,即陈述××月××日在××地召开××会议,××领导讲了什么话,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事实上,普通群众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浅表信息,而是期望深入了解事件将对其工作、生活、学习产生哪些影响。会议新闻中,记者要做的就是挖掘群众希望看到的信息。
(二)语言表达平淡枯燥,缺乏“愉阅感”
党报党刊党网以报道时政、财经新闻为主,因而部分记者在写作稿件时,会大量引用领导讲话和官方总结报告,通篇官话官腔,既缺乏生动性、接近性,又无法突出主题,导致文字表达要么因太过专业而生涩,要么因“站位太高”而疏离受众。
对时政、财经报道而言,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综述,都应把长文章写短、把高站位写低,善用短句子、短段落,善于从领导讲话和官方总结报告中寻找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点”,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转发、评论,进而通过增强互动性和“愉悦感”来增强新闻舆论“四力”。
(三)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
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是大部分文字新闻稿的通病。比如,报道某天某地某条公路建成通车,很多新闻媒体的报道逻辑是介绍这条公路的长度、宽度、建设周期、投入资金等,往往忽视对公路建成通车的意义的报道。
同样是报道通路通车,四川日报刊发的《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1]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出彩原因在于报道突出了“全国最后一个建制村、少数民族地区、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3.8公里、三隧一桥”等元素,将这一事件置于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极大提升了报道价值。
(四)剑走偏锋,“标题党”盛行
“标题党”是指为吸引受众注意,断章取义地以部分内容代替全部内容。例如,某一资讯标题《平均一天吃4个鸡蛋 胆囊长满结石》,乍一看以为是鸡蛋吃太多会导致胆囊结石,但其实文章表达的是某人喜欢吃鸡蛋,日常喝水少、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结石的真正原因是喝水少、作息时间不规律,而非一天吃4个鸡蛋。
这样断章取义的标题,实则是为博取受众眼球、追求点击量。
为鼓励从业人员创作优质文字新闻稿,进一步提升其新闻写作能力,重庆日报特别设立“最佳写作奖”。该奖项至今已设立多年,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篇,且仅针对文字新闻稿。
以重庆日报2021年度“最佳写作奖”获奖新闻稿《荣昌区吴家镇干部:2020年最后一次“值夜走访”》[2]为例,此稿记录了2020年12月31日夜晚,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4名基层干部结队走访群众的事。稿件篇幅不长,全文不到1400字,写的事情也很普通,但它为何能从重庆日报数千件原创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表达方式新颖。稿件并未沿袭传统的导语模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开门见山地按事情發生、演进的顺序进行叙述。
二是背景穿插巧妙。段落之间顺接自然,介绍了4名基层干部此次走访群众的原由和目的,并且多处进行背景穿插。
三是语言平实、无官腔。大量引用基层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对话,不避讳方言俗语。不仅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真实呈现了鲜活的乡村生活、劳作场景和亲密的干群关系。
四是情节设置合理,人物刻画深入。
总之,该文字新闻稿构思巧妙,行文流畅干净,语言朴实生动,背景穿插巧妙。通过描写生活、农作中的细小事件,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主题表达自然且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3]。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受众阅读习惯如何改变,文字始终是新闻信息最基本、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载体。文字新闻稿应言之有物、述之有序、主题鲜明、生动感人。
融媒体时代,要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笔力,可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转变报道观念,夯实基本功
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都很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渠道创新、表现手法创新等,都希望自己的记者既做得了采访、写得好稿子,又拍得好视频。当前,各类媒体纷纷致力于培养全能型媒体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字功底和文字表现力是记者的基本功,媒体尤其不可忽视。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明确要求,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的作品不能获一、二等奖,有病句、新闻要素不全的作品不能获奖。事实的确如此,每年都有一些新闻稿件仅因一个标点符号错误等,与中国新闻奖失之交臂。
当然,增强笔力绝非仅仅是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媒体从业人员须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字表现力。比如,多用短句子、短段落,善用标点符号,巧用修饰手法,慎用长句子、不用长段落等。文字必须文风朴实、言之有物、立意高远、扣人心扉。从这个意义来说,重庆日报设立“最佳写作奖”的这一做法,值得业界借鉴。
(二)培养用户意识,增强报道可读性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众多且移动端占据绝对优势的当下,党报党刊党网失去了“独家发布”的优势。如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培养用户意识,增强报道可读性,尤为重要。
在新闻的五要素中,受众最关心的是“人”。即便写动物植物、病毒细菌、山石湖海,都应与人相关联,否则报道将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新闻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事,有人、有事就有故事。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能讲好故事的作品。用户意识就是受众想什么,媒体就要想到什么;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要生产传播什么。
要讲好故事,要在细节、场景、语言上下功夫,要有代入感、表现力、感染力,必要时辅以戏剧化、故事性。只有注入故事,新闻才会生动。只有讲好故事,受众才有耐心、有兴趣读下去、读进去。而只有受众读下去、读进去,才能发挥新闻报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才能履行好媒体的职责使命,增强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践行脚力,使采访更深入、更扎实
新闻写作不是文学创作,不能虚构和想象,必须记录真实的人、讲述真实的事、传播真实的信息。这要求记者践行脚力,到基层、进工厂、住农家,和采访对象拉家常,收集丰富的素材,使采访更深入、更扎实。
采访前,应做好充足准备,了解采访对象,明晰采访目的,确立采访主题。同时,写稿时要注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代。把新闻故事融入时代背景中,主题、立意自然能得到升华。
(四)学有所精,拓宽知识范围
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党报党刊党网报道的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方方面面,要求从业人员在擅长某一领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针对不同领域的报道,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如时政新闻偏庄重严肃,文化新闻偏生动活泼。
同时,党报党刊党网的受众遍布各行各业,报道应兼顾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知识结构。尤其是面向基层的工业、农业、商业性报道,要放下身段,让报道多一些生活气息、烟火气息,沾泥土、带露珠。接近方能感受。倘若受眾根本读不懂、看不明,那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何谈起?
比如,某记者在报道某地发展蚕桑养殖业时写到“这个村种植了10万亩桑树”,“目前,新培育的优质桑苗已经长到1米多高”。并且,为配合文字还附上了一张图片,但图片中桑树苗的高度还不及记者的膝盖,那么“1米多高”从何而来?再者,该村种植10万亩桑树是否可信?该村的面积有多大?10万亩有多大?显然,记者对面积、高度没有概念,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是,该村所在的县种植了10万亩桑树。由于记者没有记录准确,对面积又缺乏基本的概念,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很容易犯常识性错误。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善于沙里淘金,还要善于辨伪存真。换言之,媒体从业人员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努力成为专家、行家和杂家。
(五)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
媒体从业人员的成长,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很大。作为主流媒体,党报党刊党网尤其要强化教育培训的提升作用和考核评价的标杆引领作用,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积极引导从业人员重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巩固与提升,让新闻报道既有高度、深度、广度,又有生动性、接近性、可读性。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除像重庆日报设置专门的奖项,激励从业人员在新闻写作上下功夫外,媒体在日常工作和考核评价中也应发挥好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例如,华龙网在持续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的同时,常年开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享会”。每周利用例会时间,安排从业人员逐一剖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出彩点。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要求记者完成稿件后,先交由其他记者审读后再提交编辑审核,如此既减少语法和常识性错误,又对稿件进行润色优化。经过种种努力,从业人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大幅提升,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截至2021年,华龙网已连续九年共11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4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除党报党刊党网要重视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写作能力外,新闻院校也应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训,切忌为了培养全媒体运营师,降低甚至放弃文字写作方面的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图片、动漫、视频等形式日益受大众追捧,但这并不意味文字的表现力被削弱。事实上,任何图片、动漫、视频都不可能离开文字而单独存在。没有文字的新闻是没有灵魂的。因而,融媒体时代的媒体从业人员应更加重视提升自身文字写作能力,不能为了迎合移动端、快阅读、娱乐化而忽视强化文字功力。
文字写作能力是党报党刊党网从业人员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主流媒体增强新闻舆论“四力”的必然要求。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信息平台如何丰富、表现手法如何创新,这项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精品,才能做到“用真情实意感染人、用鲜活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
融媒体时代,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媒体要更加重视新闻写作的教育培训,将之纳入业务考核评比中,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的写作能力;新闻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写作基本功教学,为业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推动从业人员写作基本功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左黎韵.荣昌区吴家镇干部:2020年最后一次“值夜走访”[N].重庆日报,2021-01-01(6).
[2] 梁现瑞,王眉灵,王代强.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N].四川日报,2020-07-01(7).
[3]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media. people.com.cn/n1/2018/0823/c40606-30245183.html,2018-08-23.
作者简介?谭真,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中西绘画、视觉设计、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