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集叙录》中的文化记忆

2022-05-30 10:48王亚青
博览群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清人诗集著录

王亚青

《清人诗集叙录》是袁行云先生所著的一部专门著录清人诗集的工具书,凝结了先生半生心血,是清诗研究的重要基础文献。辑录有清三百年间诗集两千五百余家,分80卷,内容浩繁而条目简要,注此存彼,辑佚发微,考证辨误,要而不烦,在清诗发展脉络与清诗研究、史事印证、资料发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清人诗集叙录》选集标准以“内容多涉清代时事与社会生活者为标准”,而不受诗人的个体因素限制,如卷一著录康熙十六年刻谢三宾《一笑堂诗集》四卷,言及“其人固非良士……感怀杂兴之作,意不超而逞其词,恶劣固所不免”;著录康熙间刻金之俊《金文通诗集》六卷,言及“降臣之诗,此集最劣”,但因为二人诗集中分别牵涉农旱禁沽之题、清初达官交游等符合编选标准的诗作,故不避其人。收录的诗人自姚士晋、林古度等由明入清的诗人直至林旭、邓方等由清入民国后的诗人,时间跨度约三百年,其中以乾嘉时期的诗人最为庞多,且特别注意到了满、蒙、回、壮等少数民族诗人诗集,一定程度上是清代历史文化记忆的缩影。

史料价值里的清代历史文化记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中唐诗人提出的白居易诗文创作准则。“为时”与“为事”体现的是读书人对时事的关心,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袁行云先生是认同这一准则的,他特别注重清人诗歌的史料价值,《清人诗集叙录》的选评就是以是否涉及清代时事与社会生活为标准,指出“清诗集中既不乏歌咏抒情之美,又蕴藏大量为人所忽视之文献,此类文献胜乎传闻异辞,每有史料之最佳者,自当尽先发掘,以俟留心文史者细考焉”。因而,《清人诗集叙录》的写作虽然初衷在为学界提供工具之书,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而其史料价值更不容小觑。

《清人诗集叙录》以内容是否涉及了清代时事与社会生活为标准选辑清人诗集,以证明史事、提供资料为主要目的。袁先生自云:“非于清诗有所偏好,喜其纪实之什,均可证事也。与其取其美,毋宁取其真,博雅君子,或者无讥乎。”因此,特别注意阐明诗集中关于山川古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生疾苦、学术文化以及风土民俗等方面史料和有关史实线索的诗歌内容,尤其难得的是收录了小说戏曲、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方面珍稀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历史文化。

首先是反映民生疾苦。诗作因关涉时事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直指清代吏治,反映了地方社会动荡,百姓生存的艰辛。如卷五十六著录道光间裁云馆刻乔载繇《妙华仙馆诗》二卷、《学读书斋诗》三卷,言:

尤可称者,为《避水妇》《暗儿行》《钱丐行》《曹艘行》《豢鹿篇》《饥民行》《后饥民行》《秋雨谣》《卖田行》《射阳湖渔翁歌》《募兵谣》《拆屋行》《粥厂行》,写当日政繁赋重,灾害横行,民不堪其苦。《荒年谣》,为水中坟、卖牛皮、逃荒船、芽稻米、看稻行,《灾余六咏》为溺余、窜余、饥余、冻余、鬻余、疫余,不啻一部荒政史也。

卷三十九著录嘉庆十年刻范来宗《洽园诗稿》十六卷,言:

集中《太平船》《过关行》《买蚕词》《榆皮行》《大水》《抢米》……等作,摹写民间疾苦。

此外,并有诗《榆皮行》,注云“闻江南大旱,民采榆皮为食”,写出了百姓“十室九啼饥”,甚至苦涩的榆皮食之也“甘如饴”的艰难。卷六十著录道光十九年刻谢元淮《养默山房诗稿》二十七卷,言“目蓄民艰,所作《官粥谣》《哀道殣》《鬻女叹》,查赈杂述,情事逼真”,有诗《海州查赈》,其二云“野哭声声切,西风雨雪寒。割恩儿女弃,无食死生难”。再现了百姓弃儿女、抛病残的凄惨与无奈。

二是记录山川河流。不仅涉及山川名迹、自然风光的秀丽壮美,更有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引发的灾难。前者如卷二十九著录道光二年刻单钰《镂冰诗钞》六卷,言:

《环洲》前后两集,遍咏玉环并邻邑山水岩壑,兼采风土人习,可为一方之会。天台、雁荡纪游,亦间可称。

寥寥数语,却言明主旨;著录道光十三年刻李棠《思树轩诗稿》四集,言:

咏皖江、桐城、金陵、豫章一带山水名迹,自写性灵,不以常格拘。

并在其后附有诗作,以证其言。卷六十著录道光十九年刻谢元淮《养默山房诗稿》二十七卷,言:

咏贵州境内碐岭深溪,奇险时出……又有《包山寺》《象山大礮歌》《金陵杂诗》,遍咏江南见闻。久居朐海,游狼山、朐山、石棚山、秦山,莺游山、青龙涧、凤凰城、田横墓、灵台山,一一发为歌诗。

诗作反映诗人心绪的同时,展示出的是当地或秀美或壮丽的山水风光景色。后者如卷二十四著录乾隆间刻高斌《固哉草亭集》四卷,言:

咏山水诗颇自放,不甚修饰而以河工诗独胜,盖多实测,可以参稽资政也。

有诗《壬戌之秋奉命两江察赈兼勘水利,九月上浣系缆维扬,闻石林工有夺河之患,乃星趋赴工从事三阅月始竣工,次漫兴即事口占截句二十首,示在事工员,呈完颜六弟卓亭》,是对江南水患的纪实。

三是体现清代战事。反映清初战事的,如卷八著录云南丛书本《烟坪诗钞》二卷,言:

《兵马》云“蓟辽兵马半滇南,漫道苍生十只三。白羽军书安得息,黄金米价哪能堪。”清初滇南用兵繁剧可见。

卷九著录太仓十子诗选本许旭《秋水集》一卷,言: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张煌言兵迫井口,清廷大震。以诗咏其事者,多颂官军。旭作《秋日感兴五首》……于义军失败,犹存惋惜,弥为沉痛。

这反映出反清战争与遗民心理。有反映外军入侵的,如卷七十一著录光绪十五年刻陈璞《尺岗草堂遗诗》八卷,言鸦片战争起,璞目击外军入侵,民众奋抗,情绪高昂,作《烏涌祥镇军祠》《经北门三元里忆辛丑乡民杀虏事》,均为可贵史料。

卷七十五著录同治十三年刻董沛《六一山房诗集》十卷,言其“取材广泛,兼该各体。追悼英陷宁波时死事诸烈民,篇咏甚多。有关粤军、捻军时事,亦有资料可摭。”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四是摹写边地风情。涉及边地史料,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及当地风土人情,乃至朝鲜国等的诗作更是难得,如卷五十八著录道光十二年刻周凯《内自讼斋诗钞》四卷,提要特别点明:

又作《妈祖宫》《施将军井歌》《红毛城》《新城》《虎井沈城》《西屿塔灯》《咏物二十四首》《澎湖杂咏二十首》《海舟杂咏六首》,为澎湖以及闽台珍贵史料。

卷四十二著录道光二年《惟清斋全集本》中满族诗人铁保《玉门诗钞》二卷,言:

《徕宁杂诗》十二首为抵疏勒县作,蒐采少数民族风俗,悉可备考。

卷六十五著录满族诗人瑞元《少梅诗钞》六卷,言:

瑞元生平踪迹遍寰中,诗多道未经人语。卷一出山海关《塞外杂诗》,卷二咏晋陕、夏州、云贵山水及作于湖南军营诗,卷三浙闽诗,俱以质实为胜,卷四出嘉峪关后所作,多状写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此外,特别罗列出其中少数民族诗篇《回部竹枝词》《吐鲁番纪事》《蒙古地方竹枝词》以及多篇专述西藏政治宗教的篇目,如《布达拉》《喇嘛篇》《谒丹达王朝》等;卷六十五著录蒙古族诗人柏葰《薜箖吟馆钞存》六卷,又罗列了《银川竹枝词四首》《平壤城怀古》《朝鲜竹枝词上下平三十首》等。这些诗作保留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史料。

五是展现士人生活。有涉及弃士从贾行为的,如卷四十四著录嘉庆二十一年刻施国祁《吉贝居暇唱》一卷,言:

乾隆四十五年秋试,以小疵斥去,后屡踬省试,因弃举业。家贫,为人设肆鬻棉,教徒记帐之法。

此虽是个别情况,但也反映出文士不再拘于读书入仕,不再限于儒学谋生,清代士商关系出现变化的情况。有涉及文人结社交游情况的,如卷三十三著录北京图书馆藏抄本《二树山人集》八卷,言童钰“商盤等结社,号‘西园十子。又与同郡刘文蔚、姚翼天、姚大源、刘鸣玉、茅逸、陈芝图连吟,称‘越中七子。”卷五著录康熙二十九年刻徐作肃《偶更堂诗稿》二卷,言“清初中州诗人学杜,以王铎马首是瞻。”可补充清代文人结社资料。

事实上,经袁先生集勒钩沉,多方求证,勘误补缺,以清人诗集为脉络的《清人诗集叙录》内容包罗万象,蕴涵极为丰富的史料价值。这些反映史事与社会现实的诗作,无疑都是袁先生寓目所及,从中既反映出诗人个体的性格与心态,亦可见清代诗人对时事的关心、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切,体现出清代历史文化记忆。

文献意义下的清代历史文化记忆

《清人诗集叙录》不仅直接保存了大量的史事和清诗文献,更在梳理诗人诗集以及诗人交游与生平事迹过程中,厘清了一些问题,间接反映出清代历史文化,为清诗研究及辑佚等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意义。

一是版本中的历史文化。袁行云先生在《清人诗集叙录》自序中强调,他尤嗜目录版本学,因此,四十年间时常出入北京各大图书馆,广泛阅读,并特别指出:

寓目最多者,莫过于清人诗集。昔日藏清集称著者,如江安傅氏、东莞伦氏、江宁邓氏、天津徐氏,其书均可按目求索,至五十年代后各馆新增,尤多有出于前人耳目之外者。

因此,《清人诗集叙录》所列的诗集条目,均注明版本源流,且多选取初刻本。不仅如此,其条目之下的提要也体现出对版本的重视。如,卷四著录光绪二十一年刻沈宜《竹云堂稿》十二卷,言及“所撰《竹云堂稿》文八卷,诗三卷,词一卷,淹没今二百年,光绪二十一年裔孙重刻之,后复显于世,吴伟业、李曾馥旧序仍存”。在言明版本之外又补充“设流行于雍、乾之际,为禁书矣”。卷九著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东庄诗存》七卷,言及吕留良著作:

所撰《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一卷,康熙五十九年孙学颜序,由曾孙为景刻于雍正三年,极少见,有传抄本,近代重印本行世。《东庄诗存》未刻,向赖抄本以传。近代排印本曰《何求老人残稿》者,包括《万感集》《伥伥集》《梦觉集》,所据系傅增湘先生旧藏写本……盖留良身后因祸得名,清季藏书家已惧其诗文淹没,至民初并《家训》,评八股文等杂著,俱显于世矣。

从中或可见清人诗集版本的流传变化受到清代康雍乾年间文治政策的影响。

因版本不同,书中还注重对版本流传情况的梳理,如卷九著录雍正四年刻吴兆骞《秋笳集》八卷,言:

此集前四卷为赋,诗四卷曰《秋笳集》《西曹杂诗》,徐乾学初刻。雍正四年,其子枨臣重刻为八卷,增《秋笳前集》《杂体诗》,附杂著,《后集》为文。《四库》列入《存目》。

卷十著录宣统元年上海排印吴历《墨井集》五卷,言:

康熙间飞霞阁刻本曰《墨井诗钞》,道光间顾湘《小石山房丛书》重刻之,分上下卷,共百三十一首。别卷曰《三巴集》者,只刻《墺中杂咏三十首》,附画跋曰《外卷》。宣统元年,李杕据顾本以《三巴集》未刻之《圣学诗》补入,末附《口铎》一卷,由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排印。

此外,因版本不同还产生了相关校勘,如卷二十九著录乾隆间刻张四科《宝闲堂集》六卷,言及“常见四卷本,止乾隆二十八年,非全帙。四卷本有《己卯自识四十九小像》,此集无之”。对版本的重视,使得《清人诗集叙录》有了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因版本而衍生的相关史实,又进一步增加了其史料价值,使之更明晰地反映出清代历史文化。

二是考据下的历史文化。《清人诗集叙录》极为注重考据,特别是对诗人的生平经历的考订尤其细致,如卷二十著雍正间刻傅仲辰《心孺诗选》二十四卷,言:

生年据《庚戌五十七岁生日诗》推之,为康熙十三年。诗止于雍正十三年癸丑,年已六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谓“卒于雍正四年,年五十三”,所据系十二卷本,自《茬山三集》以下,未之見也。

诗人生平经历的考据为研究者关照个体与时代关系提供了线索。如卷十四著录康熙间刻先著《之溪老生集》八卷,言:

卷首自撰《盍旦子传》无生年。据卷八《访梅勿庵诗》自注,小梅文鼎18岁,当为顺治八年生。诗中纪年晚至丁酉,即康熙五十六年……沈德潜《别裁》称自云先世泸州,或云托言蜀地,并托言姓先……雍正元年,以原系从逆之人,不便留诚郡王处,与家口仍迁黑龙江,时年七十三,当即没于戍所。

在考证诗人生卒年的同时,亦可见诗人的个体经历。除了在诗人的生卒年上大费心力进行考订外,在诗人生平经历上也多有考订,如卷十九著录康熙间刻田实发《玉禾山人诗集》八卷,言:

少师事李天馥,见赏于陈鹏年。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迎鸾献诗。官徐州府教授……考合肥实发于雍正八年,成进士,此集当刻在前,前人云以诸生老,或云才人自命,潦倒以终,盖未遑细察其平生也。

结合史实,关照田实发的生平经历,更显客观、全面。可以说,对考据的重视,贯穿在《清人诗集叙录》的始终,为我们认识清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提供了有益信息。

三是材料补阙中的历史文化。《清人诗集叙录》还重视对相关材料的梳理与补充,特别注意与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进行比较,以求在資料完备上能更进一步。如卷二著录道光六年刻张克家《新德轩诗稿》一卷,言: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所收清初旧椠最夥,然先生于近代刻本搜集未备,于近三十年发见之旧本亦未及见,阙漏所在多有。以万历年生人入清作家而言,自钱谦益迄张克家,凡六十七家,其中沈嘉客、谢三宾、陈洪绶、万泰、周再勋、查继佐、补淙、李雍熙、陈上善、冯云骧、龚挺、沈寿民、萧中素、狄云鼎、王钱、函是、徐世溥、黎景义、张克家十九家,《初编》均未收,信书囊之无底也。

这梳理补充了万历年生人入清作家名录。卷十六著录乾隆二十五年刻方登峄《述本堂诗集》七卷,言“《清诗纪事初编》选《灯宫曲》《打貂行》《卖粮谣》《将军猎》《黍子米》五首,沈德潜《别裁》选《老枪来》一首。今录《打鹰歌》以见一斑。”附录的《打鹰歌》体现了齐齐哈尔打鹰人的生活,为研究清代东北地方史补充了资料。实际上,《清人诗集叙录》的参照对象不仅有《清诗纪事初编》,而且对《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晚晴簃诗汇》等均有关注,在对比各书得失中,进而弥补缺漏,使得《清人诗集叙录》对重要的文献和史料的补充尤为明显。

袁行云先生著录此书的宗旨在于“俾使读者未见其书,已知大概内容,便探索,省精力,战时间,此《叙录》所以为学人工具之书也”。因此,此书又被认为是一部清人诗集的总目提要。该书责任编辑赵伯陶先生认为,“如果以此书与《清诗纪事》一书配合使用,读者对于清诗风貌就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甚有便于清代诗史的研究”,诚以为然。

正因如此,尽管以一人之力编选完成的《清人诗集叙录》难免有所疏漏,但此书在清诗研究等方面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依然值得充分肯定。被认为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史资料书、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不仅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资料和线索,也为清代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其中所考录的文献,承载了清代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也为学界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生平及交游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有助于清代诗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清人诗集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诗集精选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