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陕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本文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当前陕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基础上引入社会信任这一变量,建立了陕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模型。
近几年,互联网和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陕西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过渡。但“以人为核心”“城乡居民满意”等关键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本文尝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专业的分析,研究推动陕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为陕西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以人为核心”“城乡居民满意”,有鉴于此,本文在探寻推动陕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的研究过程中,以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1、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知觉行为控制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
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是指在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时,城乡居民对此事件的行为倾向。该意愿反映了个体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是一种对自我掌控能力的感知,当个体觉得可以被新型城镇化红利惠及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知觉行为控制程度愈高,则表示个人更易于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并将其付诸实践。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指的是城乡居民自发地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行为。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人们的行为取决于意志,而行为又受到意愿的直接驱动。行为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在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产生的积极响应。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具有正向驱动。
H2:知觉行为控制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具有正向驱动。
2、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与支持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支持态度是指个体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评估与感受。每个人对于同样的事情,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经历之后,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往往会驱动到他的日常生活,如果一个人不讨厌一件事,他就会对他的行为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而这种乐观的心态,将会驱动到他是否愿意参加这场行动。反之则会驱动或者拒绝这种行为意愿的发生。主观规范反映的是城乡居民在决定是否投入城镇化发展行为时感觉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激励。当一个人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他会考虑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比如亲朋好友等,会感受到他人的激励甚至可能会因为他人的原因而改变个人的行动意愿。本文认为,个人的意愿受到主观规范的直接驱动,其受到主观规范驱动的程度愈高,个人的意愿程度也就愈高。反之,实施该行为的意愿也越弱。知觉行为控制就是个人受到自身学识和认知驱动,在做出一个行为时,其可以感受到难易程度。个体感知到自己做出这一行为的妨碍驱动因素越少,自身具有的能力越强,那么知觉行为控制对回收意愿的驱动程度就越强烈。反之,若预测妨碍因素越多,那么知觉行为控制对意愿驱动程度就越弱。根据上面的阐述,提出下面几个假设:
H3: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受到支持态度的正向驱动。
H4: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受到主观规范的正向驱动。
H5: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驱动。
3、主觀规范、社会信任与回收态度
主观规范受到团体或团体中准则的驱动会使行为者采取和别人一样的行为,或导致实施利益相关者的指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所感受到的社会舆论、政府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主观规范越强对其支持态度的驱动程度就越大。
信任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个纽带,能够互相驱动。通常情况下,信任是双方或更多人之间的关系。在一种不确定的情况下,信任可以替代监督和控制,通过心理依赖和比较高的预期来减少对风险的感知。
有学者认为,社会信任会驱动到人们的态度、行为以及意愿。本文的社会信任指的是城乡居民在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前,对政府相关政策等外界的可靠性、可靠度的信任。城乡居民的社会信任一旦建立,就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支持态度、意愿或行为。假设如下:
H6:主观规范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支持态度具有正向驱动。
H7:社会信任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支持态度具有正向驱动。
4、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模型
本文综合现有的文献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支持态度具有显著的驱动,因此提出“社会信任”这一变量,社会信任反应的是社会中任何两个或几个对象之间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结合陕西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了社会信任这一变量,建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陕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1、调查问卷设计
依据有关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的文献资料,基于已经建立可研究的变量及理论假设,并针对研究变量设计问卷。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主要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完成问卷后进行发放测试,针对城乡居民。此次的调查问卷总共发放了430份,一共回收了364份问卷,在这当中有效的问卷共有349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84.65%,有效率为95.88%。
从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来看,大学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比77.81%,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最少。从是否有意愿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看,70.19%的人有意愿参与,有29.81%的人没有参与意愿。
通过对样本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问卷总体上是较为合理的,可以较好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从是否有意愿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一问题来看,大部分的被调查者也是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说明大部分人都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说明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有必要的。
2、数据分析
(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上面表格中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知觉行为控制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相关性系数分别是0.418、0.398;支持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的相关性系数分别是0.409、0.415、0.334;主观规范、社会信任与支持态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是0.433、0.335;表明数据比较好,都是显著的,所以相关假设初步得到了论证。
(2)路径分析
本文采用 CR(组合信度)绝对值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的显著差别。CR高于0.7表明聚合效度较高,在表2中,对路径的关系进行了测试。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的各个路径关系通过假设检验,七个假设都成立。
结 论
通过以上数据,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与知觉行为控制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驱动,其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33、0.30,其中城鄉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最大。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的意愿直接驱动到其行为,意愿越强烈,其对参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行为的驱动就越大。
第二,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受到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的正向作用,其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6、0.32、0.34,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的驱动最大。知觉行为控制是城乡居民对于自身能力掌控的感知,所以在参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当中,城乡居民的知觉行为控制程度越强对新型城镇化意愿的驱动就会越大。
第三,社会信任与主观规范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态度具有正向的驱动,其对支持态度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8、0.47,其中主观规范对支持态度的驱动最大。城乡居民受外界的各种因素驱动程度越大,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意愿就越强。社会信任会驱动到支持态度,社会信任是城乡居民对外界的一种可靠度的认知,社会信任的驱动程度越大,对城乡居民新型城镇化支持态度的驱动就越大。
参考文献
[1]邱春椿,周为吉,王佩榆.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8):30-32.
[2]魏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历程、经验与未来[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90-99.
[3]王东东.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13-14.
作者简介
陈寒凝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