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琨
在“碳中和”频上热搜的今天,新能源的话题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在香港,去超市要带环保袋、在家里要做垃圾分类,环保早已是辛妮诗的日常。三年前,她第一次接触到碲化镉这种光伏材料,便萌生了要创办一家绿色能源科技公司的想法。
“试想一下,在长白山爬山、在沙漠中行走、在西北的公路上开车时,如果沿途都有太阳能供电的自动售货机、休息屋,该有多好!”辛妮诗带着对于新能源改变生活的愿景来到广州南沙,“集思能源”由此诞生。
辛妮诗在微信上的签名是“无牌电工”,她从小就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业初期,为了省钱,经常自己出马,充当电工,“香港的人工很贵,最便宜的小工也要1000元/天。”
辛妮诗那时候还是一个长发飘飘的美少女,为了省钱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剪线、接线、装灯、跑腿……什么活她都能做,“既可以监工,又可以少付一个小工的工资。”
她在大学里面读的是设计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创立了一家室内装潢公司,“我记得当时每个月花500元租一个办公位,‘缩在那里给人画图,自己还要跟客户洽谈。有的项目改来改去持续很久,大半年钱也到不了手。”
设计公司接不到活的时候,辛妮诗还要去做兼职维持生活与公司的运营。最难的时候,她银行账户只剩下11块钱。按她的话来说,当时的生活就像“吊盐水”一样。“那时朋友还剩半条面包都会问我要不要,因为我吃每一餐都要看着钱包。”
不论多苦,都“顶硬上”,这样的创业生活,辛妮诗捱足两年。两年里,除了画图、兼职,她还修读了小型工程承办商的课程,这也是“集思”从设计转型的第一步。
“集思”转型之后,公司客源变广,从承接大厦外墙装饰到地盘的电力工程,一个做设计的女生因此闯入工程界,从一名“设计师”变为“无牌电工”。
设计师跨界做工程要怎么“镇住”一群装修师傅?
辛妮诗用极强的适应力和对项目的严格把关交出答卷。“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也是边做边学。”尝过头几年创业的辛酸,辛妮诗也更珍惜今天一分一毫的来之不易。
香港特区政府在2017年开始推出“电力回收”的有关计划,让安装光伏或风力发电系统的场所,能够以一般电费最高五倍的水平,向电力公司售卖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
辛妮诗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开始做新能源发电的安装工程,也就是这个时候,一种比传统晶硅电池更具优势的光伏材料“碲化镉”走入了辛妮诗的视线。
碲化镉比晶硅拥有更多的发电时间,它对阳光全光谱吸收能力较好,在阴天、黄昏、下雪、下雨等弱光条件的天气都能发电。但晶硅目前占据着光伏市场的主要地位,碲化镉普及度比较低。
“太阳能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20年,但能够应用的场景却非常少。”辛妮诗认为太阳能得不到推广的原因是,传统的单晶硅没办法持续稳定地发电,而且这个行业一直处于没有售后管理的状态。”辛妮诗认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可以领跑整个行业。
她和三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集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各种应用场景下的能源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公司还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光伏智能设备,例如:离网口罩售卖机、离网存储智能柜、离网智慧垃圾站等等。
在产品研发时,辛妮诗充分考虑到应用的场景,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悬崖酒店、悬崖咖啡厅,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如何解决供电是一个大麻烦,现在很多景区使用的是换电包,换一次电需要一万多块钱,只能用10天左右。游客花8888元住一晚的悬崖酒店,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买电。但如果使用了碲化镉制作的智慧小屋,就能够大大降低成本,还可以达到节能减碳的作用。
智慧小屋还可以运用在沙漠里、公路旁、草原上、森林中等等,“沙漠里特别合适。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零碳智慧空间也很适合运用到乡村旅游中。”
集思能源还研发了“光伏智慧候车亭”“零碳智慧公交站”等产品,具备灭蚊、充电、报站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只需依靠太阳能就可实现供电,就算下雨天都能照常运行,“等男朋友的时候,就可以一边充电一边听音乐了。”
目前,集思能源立足大湾区,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条龙定制化服务,已推出零碳智慧垃圾站、零碳智慧公交站、零碳智慧空间、零碳智能储物柜等产品,皆可转“光”为“电”,涉及生活服务、公共出行、旅游、工商业等多个领域。
辛妮诗在2018年的时候就关注到内地也有类似的“电力回收”计划,所以就想在内地组建一个团队。然而,当时在内地召集团队并不顺利。大家手上的工作已近饱和,让辛妮诗的邀约都落了空。
同一时间,香港公司的电力工程项目正忙得火热,也让辛妮诗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个“再创业”的想法。
直到2020年,疫情让许多工程的脚步放缓,“再创业”的想法有了空间,曾经的邀约变成可能。“力不到不为财,创业是需要全情投入的。疫情有危也有机,我开始真正有时间全职地投入到内地的项目中。”
在内地开展新的业务并不容易,团队计划将“碲化镉”制成的发电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人们对材料的认知度很低,连开一张单都困难。眼下的团队需要平台、需要专业人士、需要科研专利,辛妮诗把目光投向南沙……
近年来,大湾区内地城市针对港澳青年推出了不少的创新创业政策。辛妮诗为了在内地成立新公司,做了不少调研。“我对比了各地的福利政策,发现南沙有针对港澳青年的创业扶持和孵化器,我实地走访了好几家,最后选择了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
坐落于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南沙的创新工场,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知识转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发展模式,通过创新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科技创新创业核心载体和人才聚集地。辛妮诗看中了创新工場科技的定位,也希望借着这个平台与湾区政企建立更强的链接。
在创新工场的支持鼓励下,辛妮诗参加了今年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广州赛,虽然未获得名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是第一次参加创业比赛,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写计划书。通过比赛,我明白了大家关注的点在哪,新闻曝光也让身边的人和客户更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如今,辛妮诗和三位拍档,对接客户、跟进研发、开拓市场,团队也由最初的3人迅速扩展到15人。
近期,团队也迎来了和香港理工大学劳伟筹教授的合作,为碲化镉材料与光电建筑结合推向市场提供了更好的科研支撑。研发的“零碳智慧空间”取得了三个发明专利,“零碳智慧储物柜”也开始量产。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