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奉命率新四军一部挺进江南敌后抗战。为执行中央东进北上战略方针,陈毅曾数次亲抵扬中指导抗战。扬中不仅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也成为新四军北上南下的重要过江通道。本文着重研究了扬中为什么能成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军事跳板”和“政治跳板”,以及新四军两路大军在扬中会师合编等抗战的重大问题,希望对新四军抗战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扬中抗战;新四军;“政治跳板”;战略决策
[作者简介]钱吕军,中共扬中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江苏扬中 212200。
[中图分类号] D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15-04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奉命率领新四军一部挺进江南敌后抗战,“为创建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新四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①为执行中央东进北上战略方针,陈毅曾数次亲临扬中指导抗战。扬中成为这一时期新四军北渡的“长江跳板”。陈毅曾赋诗称赞扬中,“立足扬中无限好”“长江跳板稳如山”!
一、看好扬中,指明扬中是新四军北上的“长江跳板”
1938年6月,陈毅率部挺进江南敌后。为贯彻执行中央赋予新四军的战略任务,他以革命家的无畏和战略家的视野,经实地察看,敏锐发现扬中在新四军北上抗日中“长江跳板”的重要价值。
(一)新四军东进北上战略方针是陈毅“看好扬中”的历史背景
1938年2月,毛泽东电报指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②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在给新四军的第一个“五四”指示中要求:“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③1939年2月,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与项英、陈毅等中央东南局及新四军军分会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巩固现在阵地。④这个战略方针后来概括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1940年5月4日,毛泽东在给新四军的第二个“五四”指示中强调:江苏境内,要不顾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对、限制和压迫,在“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⑤
坚持独立自主,发动群众,扩大军队,创建根据地,“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⑥,这是党赋予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挺进苏南敌后,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南巩固,向東作战,向北发展”,是新四军明确的战略方针。
1938年4月,以第二支队副队长粟裕为支队司令员的先遣支队,奉命挺进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任务。1938年6月,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奉命率部抵达江南敌后。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南敌后,坚决执行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陈毅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决贯彻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谋划部署新四军东进北上。1938年10月初,陈毅在丹(阳)北视察管文蔚部工作,与管文蔚谈起今后发展方向问题时指出:“茅山地区太小,活动困难。……我们要冲破国民党的各种限制,大胆地向东、向北发展,尽力壮大自己的力量。”⑦并计划将东进的任务交给叶飞部去执行,北进的任务交给管文蔚部去执行。⑧1939年7月,新四军军党委负责同志项英和陈毅,单独找参加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负责人管文蔚、韦永义和梅嘉生谈话,陈毅指出,国民党不让新四军渡江北上,目的是要把新四军限死、困死在江南地区,“我们的任务是开辟苏北这块地盘,坚持敌后斗争,壮大人民力量,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沟通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联系”。⑨
(二)扬中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是陈毅“看好扬中”的重要因素
新四军要“向江北发展”,就必须找到北渡长江的理想地点。为此,陈毅曾先后察看过镇江的新老洲,龙潭附近的江滩,武进迤北的港湾,也曾登临江阴要塞的旧炮垒,在黄山炮台赋七绝《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但这些地方都不是新四军大部队最理想的渡江地点。如新老洲,1938年10月中旬,陈毅在管文蔚陪同下,去刚刚被管文蔚部占领的新老洲了解情况,陈毅认为“此处江面太宽,危险性较大,江对面又是游击区,大部队行动无法保密,只能作为第二渡江点”。⑩
扬中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因地处扬子江中而得名。从地理位置分析,扬中南与常州武进、镇江丹阳丹徒隔南夹江比邻,北与泰兴、泰州、邗江隔北夹江相望,是苏南苏北的水上交通要道,而且该地港口码头多,船民渔船多,水上交通发达;从自然条件分析,扬中陆地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是鱼米之乡,人口20余万,具有解决部队给养的有利条件;从政治军事分析,扬中与城市和铁路线有大江阻隔,敌伪顽鞭长莫及。早在1938年察看镇江新老洲时,陈毅就指出:“看来,扬中是渡江最理想的地方,以后可以从那里过江。”嘱咐管文蔚“早日把扬中拿下,并加强江北工作”。?1939年春,新四军挺进纵队解放扬中,并派出一部北渡长江,控制江都仙女庙以东的大桥、嘶马、吴家桥一带。约半月后,陈毅抵达扬中老郎新四军挺纵司令部,他称赞管文蔚“你们打得好”“有了扬中,我们过江就容易了”,并指示管文蔚,“这块‘跳板,你们一定要守住,不能丢失”。?
正是有了扬中这块“长江跳板”,新四军主力得以顺利北渡长江,发展华中。1939年12月,陶勇、卢胜率新四军4团团部和第2营北渡,进入苏皖地区,与“挺纵”梅嘉生部合编为“苏皖支队”,在六合、天长等地区活动,并向北发展,后同向皖东发展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了联系;同年10月,叶飞率领“江抗”奉命西撤至扬中休整,不久与管文蔚领导的“挺纵”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于次年1月初,渡江北上,为尔后保卫郭村、决战黄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必要条件;1940年7月上旬,江南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在粟裕率领下渡江北上,与江北新四军“挺队”、苏皖支队胜利会师,当月下旬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这对开辟苏北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攻打扬中,指导扬中建设范例式的“政治跳板”
为了执行北上任务,1938年10月和1939年初,管文蔚领导的“挺纵”部队先后两次攻打扬中。陈毅以军事家的敏锐和政治家的远见,为解放扬中,建立抗日根据地,建设“政治跳板”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一)第一次攻打扬中,陈毅以军事家的敏锐让“挺纵”及时摆脱危險
扬中是新四军北渡长江的最理想地点,“不打下扬中,(新四军)就难以大规模渡江北进”。?那时扬中,日军虽先后于1938年2月和1939年1月两次侵入,但很快从扬中退出。在日军第一次侵入时,扬中县国民党政府解散,国民政府县长逃离扬中,当地劣绅顾仙痴等组成了伪扬中县地方治安维持会。国民党江苏省义勇军第一路第一纵队3团贾长富部盘踞扬中,此人坚决反共,不仅经常派部队攻打在丹(阳)北地区坚持抗日的管文蔚部队,而且还利用特务过江暗杀管文蔚部的干部,做瓦解管文蔚部队的工作。在地方上,他们无恶不作,扬中人民恨之入骨,纷纷过江请求管文蔚派兵讨伐。
1938年10月,“挺纵”一支队在张震东、郭猛率领下,分两路进攻扬中,收复老郎街和八字桥等地,并占领三茅镇。当“挺纵”部队准备就此驻下,组建抗日政府,发动武装群众时,陈毅从管文蔚派来的通讯参谋处得知,“挺纵”在进攻扬中时并没有遭遇贾团主力,他敏锐地发现这是敌人的阴谋,急令“挺纵”撤离扬中。据管文蔚回忆:正如陈毅所料,贾长富部事前得知我军攻打扬中的消息,提前将部队分散隐蔽到三茅乡间。同时,韩德勤纠集张少华部两个团及保四旅一个团,正准备南渡长江,企图在“挺纵”占领三茅镇后,以四个团的兵力包围消灭我军。“我们接到陈毅的命令,立即将部队撤回,刚到姚桥(属镇江丹徒,与扬中隔南夹江)一带,顽军已经尾追而来。”?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陈毅的敏锐察觉和急令撤出,“挺纵”部队才得以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二)第二次攻打扬中,陈毅以政治家的远见让扬中成为“政治跳板”
1939年1月,“挺纵”再次攻打扬中,全歼贾长富团。此后,陈毅来到扬中老郎街“挺纵”司令部,嘱咐“挺纵”一定要守住扬中,不能丢失的同时,就如何建立巩固扬中作出了明确指示,“加强扬中工作,坚决控制这块根据地,不要让韩顽(韩德勤)再打进来,要与顽固派进行斗争,但方式要注意,不要让人家抓住小辫子”。?陈毅要求:“扬中不但要成为军事上的跳板,还要成为政治上的跳板,成为苏北广大群众及绅商各界展示的范例。”?
顶住压力,坚持“挺纵”部队不撤离扬中。管文蔚部攻占扬中,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韩德勤命令“二李”(李明扬、李长江)及张少华、张炳星等,“立即‘讨伐我挺进纵队,限期夺回扬中和扬、泰沿江我军进驻地区”。?因顽固派内部矛盾重重,韩德勤的“讨伐”计划未能实施。此后,韩德勤又要求国民党第三战区负责人顾祝同、冷欣向新四军军部施压,叫嚷:“管文蔚的部队过江,是非法的,是破坏抗战的,要追查责任。”“新四军军部要责令陈毅限期将挺进纵队撤离扬中等地。否则,就加以讨伐!”等等。?陈毅对这些无理要求和威胁恐吓“置之不理,并让项英说服顾祝同:管某(管文蔚部)是地方抗日武装,虽然归我们收编,但我们鞭长莫及,指挥不动。如果你们要去讨伐他,你们尽管去好了”。?对此,韩德勤无可奈何。坚持“挺纵”不撤离扬中,为扬中建设“政治跳板”提供了可靠军事保障。
坚决斗争,拒绝国民党顽固派委派县长。在“挺纵”第二次攻打扬中时,国民党县长和国民党县党部委员等逃亡江北。根据陈毅指示,“挺纵”攻占扬中后,一方面在扬中建立抗日政权,设立了类似于县政府的扬中办事处,由郭猛担任主任。办事处代行县政府的职权,“在郭猛的具体领导下,工作做得很出色。这为不久以后‘挺纵的北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坚决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先后拒绝了顽固派派来扬中的两个县长,“当时我(管文蔚)拒绝了冷欣(国民党顽固派)派来的县长”,“接着韩德勤又派了个姓钱的县长到泰兴,要求我(管文蔚)允许他前来扬中就任。我们也拒绝了”。面对冷欣派来代表及委任扬中县长的交涉,陈毅警告他们,“管某(管文蔚)既不接受冷派去的县长,我如果把你硬送到他那里去,出了问题我不能负责任”。韩德勤委派来的县长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拒绝顽固派委派的扬中县长,为扬中建设“政治跳板”减少了不利政治干扰。
注重统战,扬中成为北上抗日的“政治跳板”。陈毅把统战工作摆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他曾经教育“挺纵”领导人管文蔚:“战略问题要十分注意!现在的抗战,情况异常复杂。如果我们不把各界人士团结到抗日的旗帜下,他们就有可能被日寇或顽固派拉过去,那对我们是有很大的不利的。”他指出:“有些人搞关门主义……如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开明士绅,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都关在门外,使自己孤立起来,最后必然落得一个惨败。”“挺纵”攻占扬中后,陈毅亲临扬中指导布置工作,着重交代要把扬中的各界人士吸收到政权部门,切不可把他们排斥在外,更不能让他们逃亡苏北。他强调说:“这一点对我们将来争取苏北各界人士的工作影响极大,切不可马虎大意。你(管文蔚)要亲自做这项工作。”陈毅还特别交代“扬中小商小贩多,跑单帮的也多,他们来往于上海和苏北之间,也要做好这些人的工作”。而且他以身作则,亲自做扬中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据曾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施光前回忆,“1939年4月,他(陈毅)在梅嘉生陪同下,从扬中去江都嘶马,途经(扬中)新坝时,就住在新坝附近一民主人士家中,陈毅同志与这位先生以诚相待,平等交谈,阐述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这位先生受宠若惊,深受感动。以后,他同情支持新四军,为抗日战争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遵照陈毅指示,“挺纵”在扬中卓有成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先后“把国民党的县党部委员王兴、资本家左道成等,争取到抗日阵营这边,以后对苏北的国民党进步人士果然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打开苏北局面,陈毅确立了“击敌、联李、孤韩”方针,他先后三次北渡长江进入泰州城(其中二次经过扬中渡江),做实力派“二李”(李明扬、李长江)的统战工作,书写了中共统战史上的一段传奇;为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和服从统战大局需要,根据陈毅指示,“挺纵”还接受了与韩德勤有矛盾、与我军有联系的“二李”派来扬中的国民党县长,1939年5月至1940年1月,在扬中形成了名义上国民党领导政权、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国共合作特殊形式。
三、立足扬中,领导新四军进行胜利会师合编
1939年5月,叶飞率领第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路”(简称“江抗”)名义进军东路;1939年11月,“江抗”主力奉命西撤扬中休整,并与驻扎扬中的“挺纵”部队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江抗”东进西撤及与“挺纵”的会师合编,尽显陈毅作为革命家的果敢与军事家的谋略。
(一)“江抗”西撤扬中,陈毅战略决策的大智慧
为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奉陈毅之命,叶飞率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2路”名义东进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短短半年时间,就在东路打开了局面,先后取得黄土塘遭遇战、祝塘激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夜袭虹桥机场等一系列战斗胜利,扩大了政治影响。“江抗”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先后多次遭受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的袭击,特别是1939年9月8日,“江抗”副总指挥兼第2路司令员吴焜在江阴马镇湖塘里遭到忠救军章晓光部袭击,不幸牺牲。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也为了扫清东进的障碍,叶飞和率新四军第2团赶来增援的王必成决定与忠救军进行决战。为顾全国共合作抗战大局,陈毅急电叶飞、王必成,要求他们停止行动,集结待命。10月6日,陈毅自溧阳出发,日夜兼程赶到“江抗”驻地周庄定山湾,主持军事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關于江南新四军发展苏北的指示,以及与国民党第三战区谈判的精神,用了整整2天时间,说服“江抗”以抗日大局为重,放弃决战,西撤整训。10月中旬,“江抗”在西石桥街东戏楼场上召开全体军人大会,陈毅宣布“江抗”西撤扬中。是月,“江抗”整编为两个主力团,随即开赴扬中整训。
为什么要把“江抗”西撤扬中?管文蔚在《陈毅在大江南北》一书中指出:本来,从常州以东一直到海边的广大农村,我们是可以完全占领的,由于项英的犹豫不决,致使叶飞部队东进迟了,澄、锡、虞和苏、昆、常、太等地广大农村全部为国民党的忠救军占领。叶飞率部东进,沿途不得不和国民党部队连续作战。我军在那里消灭了不少忠救军,改善了自己的装备,扩大了政治影响,但牺牲也大……南面冷欣、北面韩德勤都大力支持那里的地方反共势力,加上日军的不断“扫荡”,叶飞部队两面作战,困难确实较大。陈毅曾对管文蔚说过,“他们(叶飞率领的‘江抗)立了大功,但是他们也太疲劳了”。而此时,扬中已经被新四军“挺纵”占领,并在那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陈毅曾赞叹:“扬中这地方真漂亮啊!到处是竹林、芦苇……打仗也好,休养也好,都是首选之地!”同时,陈毅对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说:“不光是休整啊,老管!——如今我们想在苏南继续取得发展,已经没有多少文章可做了,不如集中兵力大胆地渡江北上。因此江南指挥部决定,为了加强北进的力量,将你们的‘挺纵和叶飞的‘江抗二路合编,共同完成新的战略任务!”所以,陈毅把“江抗”西撤扬中,既是对“江抗”苏南抗战牺牲巨大的现实考虑,更是集中力量剑指苏北的战略抉择。
(二)“挺纵”收编合编,陈毅“党化”军队的大手笔
抗战之初,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人管文蔚在自己的家乡丹阳,组织起了一支拥有上万人、上千支枪的地方抗日武装。陈毅率部挺进江南后,将之收编为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9月中旬,陈毅派刘炎带领张福前(原名张震东)、郭猛等20余名军政干部到丹(阳)北管文蔚部帮助工作,宣布将之正式编入新四军,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仍以“丹阳游击纵队”或“江南抗日义勇军游击纵队”名义活动。刘炎对部队作了详细指示,指出:“部队一定要党化,党对部队有绝对的领导权,部队内部不搞统一战线,不能允许其他党派在部队内发展组织或进行活动。”这是陈毅党化“挺纵”之始。
党化“挺纵”也曾遭遇挫折,发生过“挺纵”二支队司令方钧阴谋率部投靠国民党顽固派的事件。方钧,原系川军连长,迫于抗战形势,接受改编,名义上属于新四军“挺纵”二支队,实际上却挂起了“长江边区游击司令部”的牌子,自称司令,并暗中与国民党联系。1939年4月初,方钧企图率部投靠韩德勤阴谋败露。4月15日至17日,陈毅命令老二团主力一部,协同“挺纵”一、三、四支队迅速收缴方钧部的枪械,接管其大桥、新老洲和扬中新坝等防地,方钧仅带数名亲信逃亡至兴化张少华处。战斗中,“挺纵”政治部主任龙树林不幸牺牲。事后,有人对管文蔚用人不当提出尖锐意见,陈毅主动承担责任,私下对管文蔚说:“上次我和你谈过(1938年10月,陈毅视察新老洲时,曾向管文蔚了解方钧表现,并提醒管文蔚,方钧不赞成部队党化,不肯把部队交给党,是大问题,这个人要及时处理),你本应立即把方钧调离部队。你没有及时处理,群众对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你要吸取教训。”管文蔚后来回忆说:“方钧事件发生后,我既深深钦佩陈毅敏锐的眼力,而更为自己不能识人而懊恼。”
1939年11月,为彻底党化“挺纵”,执行向北发展的任务,陈毅指示撤往扬中休整的“江抗”与“挺纵”合编。会师合编大会于11月下旬在扬中八桥镇广善堂广场召开,陈毅代表新四军军部作重要讲话,他祝贺“两部”会师,勉励军民加强团结,努力奋战,打败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合编后的部队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政治委员兼任副司令员,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团:原“江抗”二路、三路分别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2团;原“挺纵”第一、第四支队与第二、第三支队分别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3团、4团。会师合编后,部队在扬中进行整训。此前,梅嘉生率“挺纵”一部先行过江,后与陶勇率领的4团一部组成“苏皖支队”向六合、天长等地发展。1939年12月,“挺纵”2团,奉命提前结束在扬中的整训,返回江南坚持武装斗争,在孟河、访仙桥等地活动。1940年1月初,在日伪军围攻扬中前,“挺纵”除一小部分留在扬中坚持斗争外,其余大部横渡长江,挺进苏北,成为驰骋于江淮大地的一支抗日劲旅。
[注释]
①吴肃.大智大勇 百代楷模——回忆陈毅同志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片段[M]//回忆陈毅.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
②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③张波,周长安.陈毅对“发展华中”战略的历史贡献[M]//陈毅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36.
④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⑤⑥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⑦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⑧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9.
⑨中共扬中县委黨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5:95-96.
⑩?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
?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第二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6:111-112.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2.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陈毅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03.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3.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0.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5:6.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第二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6:4-5.
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新四军在江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80-381.
陈虹.管文蔚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65.
陈虹.管文蔚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66.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1.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5:134.
刘树发.陈毅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管文蔚.管文蔚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4.
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江洲烽火——扬中革命史料选(抗战专辑)[M].扬中:中共扬中县委党史办公室.198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