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参观博物馆。每到一个城市,必不可缺少的就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那些神奇的历史故事、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我着迷。
——作者题记
河北省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素有“七山一水分半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迁西的山绵延不断、交错纵横,群峰四起、雄伟粗犷,山脊高低相连,在天际画出温柔起伏的曲线,登高眺望,翠屏叠嶂,一层层蔓延向远方。玉兔升上东山,婵娟沉落西山,山与月的别样风景,铭刻进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
迁西是山水生态名城,林地面积1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这片绿意葱郁的山城,每年端午前后,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栗花香。这时,毛茸茸的栗花争相竞放,宛如一串串淡黄细长的小圆辫挂满枝头,一樹树,一片片,漫山遍野,散发出独特的芳香,飘满山城的每个角落,浸润着这里的每寸土地。
迁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更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板栗之乡,全县板栗栽培面积75万亩,栗树5000万株,产量8万吨,综合产值达25亿元。闻名海内外的以板栗为主题的中国板栗博物馆是国家级AAA级景区,已成为迁西著名地标、亮丽的“网红”,每年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前来观光,了解特色板栗文化底蕴、品牌、产业发展,并为这种独特文化深深陶醉。
文化景观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丰富的板栗资源,养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也孕育了悠久的板栗历史和板栗文化。
在城关西环路的栗乡植物园内,坐落着我国乃至世界首家以板栗为展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板栗博物馆。
中国板栗博物馆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投入使用,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38.6亩,建筑面积6828平方米,包括博物馆和广场两部分。其中,博物馆的展区面积达5000平方米,对板栗的植物学特性、经济价值、栽培管理、产业构建、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展示,并通过多媒体互动、全息影像、场景雕塑等多种手段,让参观者充分了解板栗的发展历史,深入探究板栗文化。
中国板栗博物馆分东、西两个展厅。东展厅为活动展厅,县城里的大型文化活动等在这里举行,如远近闻名的栗花节等。西展厅为板栗展厅,共分中国板栗篇、迁西板栗篇、中国板栗文化篇和迁西板栗地域文化篇四部分,既能让人了解中国悠久的板栗文化,也能体会到独具迁西特色的板栗文化。展馆中,有大量与板栗相关的实物、书籍、胶片、艺术品及板栗特色产品,如《甘栗读本》、几百年的老栗树、栗花编制的手工艺品等等,极大的满足了前来观展人们的好奇心。同时,展馆对县城板栗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经历的规模发展、标准化栽培、拓展国内市场和以科技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等四个重要阶段进行了全景回顾,对传播板栗历史和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板栗博物馆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2年5月,原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为中国板栗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并揭牌。2012年9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与迁西县就中国板栗博物馆建设与管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2月,中国板栗博物馆被列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12月,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六批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鼓励大众创业,解决创业者难题,2016年中国板栗博物馆增设栗蒲棱众创空间孵化基地。2020年6月,中国板栗博物馆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增设游客服务中心、3D影院、美食体验区、特色商品展厅等文化休闲场所,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自落成之日,中国板栗博物馆就成为迁西的地标性建筑和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全国板栗产业博览会、中国·迁西栗花节、栗乡之夜文艺展演及摄影、美术、书法大赛展览等多种大型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并多次接待全国各地考察交流团队,为展示中国板栗、迁西板栗产业发展成果和开展学术研究、科普示范等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中国板栗博物馆已成为了解中国板栗产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展示迁西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化景观之二、板栗第一品牌
迁西板栗,外皮红褐色,鲜艳而光泽。果仁生呈米黄色,熟则如暗玉,口感细腻甘甜,芳香四溢,有东方“珍珠”和“紫玉”之美称。《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冀山之栗”,即为燕山山脉所产的板栗。在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燕秦千树栗……人皆与千户侯等”这里的“燕”,就包括现在的迁西一带。
迁西,最适合板栗的生长,漫山遍野的栗树随处可见。在汉儿庄、栗树湾子、新立庄等地,许多三五百年的老栗树随处可见,仍然枝繁叶茂。在常胜峪村,还生长着600年的明代栗树。
迁西的板栗好吃,并不是人们杜撰的,是经过时间检验,是吃出来的。经过科学检测,迁西板栗含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E、钙、铁等,及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迁西板栗特别适合炒熟吃,吃起来软糯香甜、满口余香、回味无穷。在板栗成熟的季节,或者逢年过节,炒熟的板栗让人口水直流、欲罢不能,真是老少皆宜的食品。糖炒迁西板栗在本地极其兴旺发达,城里村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糖炒板栗的招牌。随着板栗工业的发展,交通的四通八达及网络的大众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结合,在全国各地都能品尝到糖炒迁西板栗。如今,糖炒迁西板栗已成为是我国板栗市场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早在1910年,日本人所称的“天津甘栗”就在东京地区销售。之所以称为“天津甘栗”,就是因为栗子是从当时的天津口岸出口到日本的。这种“天津甘栗”,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迁西板栗。
为什么迁西板栗如此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上好、独具魅力的迁西板栗。
迁西地处燕山余脉,群山环绕,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连接滦河呈“L”型流过境内,又有清河、还乡河、长河及众多小型水库,水资源积极丰富。在水的作用下,迁西形成以中低山、高丘为主的侵蚀地貌,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组成,富含钾、钠、铝、磷、镁、铁、钙、硅、锰等多种营养元素。片麻岩经过风化而成的砂质淋溶褐土有机质含量高,通气且透水性好。这种独特山多、水多的环境和优越的的地理位置及土壤条件,为迁西板栗生长提供了无可比拟、极其优越的条件,也造就了营养丰富、品质卓越的迁西板栗。
而且,迁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极其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多雨,秋天昼暖夜凉温差大,冬季寒冷降雪少。正是这种气候,在栗树进入芽期后,十分有利于栗树的展叶、开花。在板栗生长期间,日照时间十分充足,有缝雨季集中的七、八月份,极大满足了板栗生长对雨水的需求。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夜间温度低,有利于栗蓬长大,糖分向栗实积累。水、热同季的独特气候,也为迁西板栗的授粉、成果、果实成熟提供了重要保障。
迁西板栗还具有重要的食療保健作用。苏辙在《服栗》一诗中,这样写道:“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桨。”,称赞了板栗的疗效。其实,栗花、栗叶、栗壳、栗涩皮、栗果实均可入药,可谓全身是宝。
栗花,性味微温、微苦、涩,有健脾止泄、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泻痢、便血、瘰疬等,还能治疝气。《日用本草》言其“治瘰疬。”《四川中药志》言其“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
栗叶,鲜叶外用可治皮肤炎症。《滇南本草》言其“治喉疔火毒,煎服(二至三钱)。”《现代实用中药》言其“为收敛剂。外用涂漆疮。”
栗壳,《食物本草》言其“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太平圣惠方》言其“治鼻衄累医不止:栗壳五两,烧灰,研为末。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
栗涩皮(栗内薄皮),《本草纲目》言其“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唐本草》言其“疗丹火疮、毒肿。”
栗果,性味甘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
文化景观之三、产业化展宏图
2002年,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迁西板栗”,这是我国板栗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迁西县十分重视板栗的产业化发展,从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深加工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大力扶植,目前已打造出“迁西板栗”、“紫玉”、“栗之花”3个中国驰名商标,“喜峰口”、“张大胡子”、“万年福”等7个河北省著名商标,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欧洲、美洲及港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板栗已经成为全县栗农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迁西人还培育出了“燕山早丰”、“燕山魁栗”、“大板红”等板栗品种。现在,除了传统的糖炒、风干等吃法以外,经过深加工,还可以做成板栗仁、板栗粉、板栗果脯、栗子糕、栗子羹、栗子窝头等休闲食品。在传统的“腊八粥”“端午粽”“重阳糕”“栗蓉月饼”中,迁西板栗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原料。与迁西板栗相关的产品、菜肴数不胜数,如板栗酒、铁栗多、板栗炖鸡、板栗红烧肉、板栗烧菜心等,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村人不爱花,多种栗与枣。自来此村住,不觉风光好。”其实,若是来迁西赏游,无论走到哪里,白居易诗中的那种自然朴实之美,都会呈现于眼前。来迁西,不仅能品味甘甜芳香的板栗,还能欣赏山水田园,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王爱军、吴杰)
作者简介:
王爱军,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唐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迁西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历任迁西县商贸城管委会副主任、县旅游局青山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旅游局开发科科长,现任中国板栗博物馆馆长。
摄影作品多次展览比赛中获奖,在新华社发表了《背杆表演闹新春》、《春日耕种忙》、《山地红薯富民增收》、《严寒冬泳乐》、《收获红薯》等多幅迁西县民俗文化及乡村振兴类照片。2004年,摄影作品《景忠山》组照获“栗乡之秋”全国摄影大赛二等奖;2010年,摄影作品《冬泳—勇敢者的运动》获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记录类优秀作品奖;2010年,摄影作品《最后的魅力》获第十二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邀请赛艺术类铜奖;2015年,摄影作品《收获》获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优秀奖;2015年,摄影作品《长城秀色》获第17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风光类优秀奖。同时,编辑出版了《迁西旅游风光》、《迁西林业》、《全景迁西 全域旅游》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