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迟至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在东北地区孕育出璀璨的玉文化,精美绝伦的玉器令后人惊叹。在欣赏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古人是如何把不规则的玉料加工成型的呢?
玉石,是一种美丽的矿石,其莫氏硬度(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为6~7,比青铜(莫氏硬度5~6.5)还要略胜一筹。
8000多年前,人类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可使用的工具不过是木头和石灰石。木头的硬度自不必说,石灰石的莫氏硬度大约为3。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够在玉料上留下痕迹,更别说对其进行切割分解了。
当然,古人还发现有一种石头坚硬无比,那就是燧石。燧石的主要成分是以二氧化硅为主的硅酸盐矿,一般用作打火石,莫氏硬度可达7,比常见的不锈钢的硬度还高。但是,燧石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易开裂。实际上,大部分石头都有这个问题,硬度越高也就越脆,一遇外力撞击就容易碎裂。
但是,通透温润的玉反而非常坚韧。经过科学测试,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千克/平方厘米。
俗语有言“一物降一物”,《诗经》就有记载:“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终于发现有一种东西可以“对付”玉,而且它俯拾皆是,这就是细细的砂子——解玉砂。
解玉砂的化学成分为氧化铝,矿物学名称叫作刚玉。它的莫氏硬度能达到9,在自然界中仅次于钻石的莫氏硬度10。而且,它是细粒状,丝毫不用担心出现开崩碎裂的问题。
“攻玉”之物找到了,具体要如何操作呢?
古人发明了“线切割法”。这是一种用柔性的线状物带动解玉砂切割玉料的方法。因为没有实物保留下来,考古学家只能根据传统的开料工具推测,古人可能使用麻绳、马尾、荆条、动物的筋等线状物。
棕刚玉砂,是刚玉的一种(供图/陈典)
使用时,将绳子浸水后,在绳子上撒上解玉砂。如此一来,砂粒会被裹挟卷入绳体。用手握住绳子的两端来回拉动,对玉料施力,渐渐会划出刻痕,最终将玉料切析开来。或者可以将绳子的两端绑在弓形竹木器上制成工具,以此代替人的手工操作。
有经验的工匠会事先寻找玉料中固有的裂痕,然后巧妙设计切割行进的路线。这样运用“线切割法”后,玉料会顺着裂痕自行崩解,而且裂口处极其光滑平润,完全不需要后续打磨。
不过,无论是什么材质制成的绳子,其硬度和抗磨性远远不及解玉砂和玉料,自然容易损耗。一根绳子坏掉之后,古人并不气馁,换上新的绳子,继续重复一来一回的动作。如此持之以恒,凭借区区软绳和解玉砂,就能切割极其坚韧的玉料,以柔克刚,以弱制强。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對中华民族祖先砂绳截玉的最佳写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坚毅的精神无形之中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续至今!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前5200年)玉玦(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线切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