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其背后的实质是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间的大国博弈。该冲突展现出多种战争形态,其中认知域作战强烈影响战场形势变化,成为俄乌军事斗争以外的第二主战场。深入剖析本次冲突中认知战的特点和手段,可为我提高斗争本领、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带来诸多启示。
【关键词】俄乌冲突 认知战 国际传播 舆论话语权 传播平台建设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军事冲突背后的实质是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间的大国博弈,是包含多种形态、全方位的混合战。与以往的战争形态相比较,本次冲突凸显了认知战的重要性。以美西方为攻方、俄罗斯为守方的认知攻防战在国际舆论场同样激烈,强烈影响战场形势变化,成为俄乌军事冲突以外的第二战场。某种程度上,俄与美西方之间的认知对抗可以看作是我与美西方在极端情况下开展认知战的一次预演,因此,深入剖析俄乌冲突中认知战的特点和手段,可为我提高斗争本领、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带来诸多镜鉴与启示。
一、认知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认知战”概念的提出
“认知战”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根本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垮对手抵抗意志,将己方意志强加于敌。20世纪70年代,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在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基础上,将人类所有冲突总结归纳为消耗战、机动战和精神战三种类型,其中精神战的内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认知战的理论基础。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现代战争形态演变为混合战争模式,认知战逐步走上了历史前台。2017年9月,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首次在军事上提出了“认知战”的概念,强调“战争形态正由消耗战向认知战方向转变”,标志着认知战开始正式进入美军理论体系。①
美国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认知战。2021年10月8日,美国媒体“灰色地带”网站发布报告称,北约正在开发新的战争形式,即“认知战”,以所谓“中俄威胁”为借口,在“人类领域”争夺“制脑权”,企图将“脑科学武器化”,让人人成为“武器”。②俄乌冲突展现了美西方实施认知战的底牌,也凸显了认知战在现代战争制胜中的重要性。
(二)认知战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认知战,指的是以现代认知理论和科学为指导,调用舆论、心理、法律等多域手段,开展舆论宣传、心理攻防、人心争取、信心颠覆、信仰影响、思维争夺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形式,意在争夺人们在思维、信仰、价值观、个人态度、情感、认同与评判倾向方面主动权,③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认知战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新形态,是传统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多域战的复合集合体。它通过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信仰等渗透,扭曲目标对象认知,从而在对手内部制造出不稳定、不安全、不信任的政治氛围和社会舆论,分化瓦解敌对方。认知战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不是仗打起来才有、打起来才用,而是一种独立的、常态化的斗争方式。比如美西方国家对他国策动的所谓“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本质上都是认知战。
(三)认知战的核心在于抢占国际舆论主导权
传播学中有一个原理叫“首映效应”,即人们对一件事情的首发消息,往往高度敏感,很容易被先进入视野的假象代表了事物的真相。白布一旦被染黑就很难漂白。④认知战取胜的关键在于占领认知主动权,“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占领认知主动权的核心则在于抢占国际舆论主导权。在国际舆论场先声夺人,抢先对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定性,抢先推出己方的理念主张,形成话语非对称优势,能够塑造公众对己有利的认知,营造舆论优势。
(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认知战的主战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社交媒体正快速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媒体对塑造和改变公众认知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認知战的主战场。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美西方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激烈的信息博弈,使全球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冲突进程,也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全球网民对冲突的看法。
二、美西方与俄罗斯认知攻防战的手段及其效果
美国是俄乌冲突的幕后推手,利用乌克兰危机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战场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调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手段与俄罗斯打认知战。通过分析,笔者归纳出其认知战的四种主要手段。
(一)顶层权威信息发布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总统拜登频繁亮相、带头发声,亲自发布煽风点火、造谣抹黑类信息,借领导人的权威性增强信息“可信度”,影响国际舆论,制造“反俄共识”。英国首相约翰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领导人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支持乌克兰,公开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强化美西方立场,以个人影响力引导欧洲民众对俄罗斯的抵抗情绪。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娴熟运用社交媒体,发布大量多语种帖文表达自己坚定的抗俄立场,争取国际社会的共鸣共情。他还积极利用外交活动,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表在线演讲,替乌克兰争取武器援助和人道主义支持。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冲突爆发前后,多次发表公开演讲,多次接受全球媒体采访,解释发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的原因,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众支持和国际社会理解。
(二)积极设置议题抢占话语权
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媒体不断释放战争信号,构建“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叙事,提前在国际舆论场上塑造俄罗斯为“侵略者”的认知。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将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侵略战争”,坐实俄罗斯“侵略者”形象,给普京贴上“战争犯”“独裁者”等标签,抢占对这一事件的定义权和话语权,消解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军事行动的正当性。美西方不断制造难民问题、俄军“屠杀”平民等议题,把俄罗斯置于道义对立面,还将俄乌之间具有复杂历史背景的矛盾冲突简化为“民主与专制之争”,设置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战争”议题施压各国选边站队,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事件的评判。
为扭转自己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被动局面,俄罗斯不断强化“乌克蘭新纳粹主义”“美在乌生物实验室罪证”等议题争夺道义制高点。俄媒发布影像新闻揭露乌克兰“亚速营”的反人类暴行,揭批乌军虐待俄军战俘,痛斥美国在乌进行生物实验威胁当地民众生命安全,令国际舆论哗然,冲击公众情感,引发公众思考。
(三)垄断信息传播渠道进行舆论封杀
当前,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互联网巨头均出自美国。美国凭借网络霸权和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垄断地位,掐断了俄罗斯对外发声的平台,摒弃所谓“言论自由”原则,对俄罗斯采取“捂嘴”行为。推特、脸书、优兔、谷歌等美国几大网络平台全力封禁“今日俄罗斯”和“卫星通讯社”等俄罗斯主流媒体账号,限制其投放广告,下架其应用程序,调整算法降低俄罗斯相关内容出现的频率。此外,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封锁打压国际舆论场的“挺俄”言论,却大肆报道“反俄”声音,营造舆论“一边倒”的态势。欧盟也对俄罗斯采取管制措施,禁止俄主流媒体在欧盟落地和传播。
在遭到美西方全面封堵下,俄罗斯一方面将发声渠道重点转移至由海外俄罗斯人杜罗夫创办的社交平台电报(Telegram)和微博、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上,另一方面在国内禁止推特、脸书、照片墙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切断网民的外部信息来源,通过信息审查等方式管控不利言论,防止国内民众出现反战情绪。
(四)广泛散布虚假信息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俄乌冲突各方有意制造虚假信息来影响公众认知,通过故意夸大或者选择性报道混淆视听,营造于己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根据虚假信息调查机构NewsGuard报告,抖音国际版(TikTok)新注册用户平均在40分钟内就会收到有关俄乌冲突的虚假短视频。
例如,美西方制造“布查惨案”“导弹袭击妇产医院”“乌克兰父亲为抗击俄罗斯流泪告别女儿”等假消息,通过移花接木的方法制作假图片和假视频来报道战争场面,着重突出乌克兰的悲惨境况,引发国际社会对乌同情和对俄谴责。乌克兰编造“蛇岛13勇士”“基辅幽灵”“俄军高级将领伤亡”等故事,塑造乌克兰“英雄”形象,动摇俄罗斯军心民心。俄罗斯释放“泽连斯基离开基辅”“乌军人假扮女性平民逃离马里乌波尔”等假消息,对乌克兰进行攻心夺志。近日,俄乌双方围绕扎波罗热核电站遇袭话题各执一词,互相指责是对方所为,扰乱国际社会认知。
三、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企图强行“捆绑”中俄,将我置于国际舆论焦点之下,指责我“伪中立”态度,给我贴上“亲俄”“偏俄”“同谋”的标签,污称我国内舆论“挺俄反美”,诋毁我道义原则,抹黑我国际形象。美西方借机炒作涉疆、涉港假新闻,对我国人权状况展开攻击,企图在国际上塑造我“践踏人道主义”形象。同时,美西方恶意以俄乌冲突类比台湾问题,渲染大陆对台武统威胁,强化我“霸权”形象,进一步加深“中国威胁论”的印象,引导国际舆论对华形成负面态度,影响公众对华形成负面认知。我需高度警惕美西方对华发动认知战以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
某种程度上看,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与美西方之间的认知战对抗可以视为我与美西方在极端情况下开展认知战的一次预演,其中带来的诸多启示值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加强自主平台建设,筑牢对外发声的渠道根基。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充分证明,信息传播渠道是否畅通已经成为打赢认知战的关键因素,具有平台渠道优势的一方将拥有更多手段扩大自身舆论影响,塑造公众认知。我需持续加强自主可控的发声平台建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我国互联网主权,确保我国任何时候对外发声都能畅通可控。
第二,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升在重大事件中的议题设置能力,抢占国际舆论话语权和道义制高点,凝聚广泛共识 争取更大支持,对冲稀释涉华负面言论。创新传播手段,多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唤起不同受众的共情和认可。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点多位多主体发声,扩大传播效应,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构建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我应充分认识国际舆情的复杂形势,重视中国的“正名”问题。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塑造我负责任大国和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国际形象,对冲国际舆论攻击抹黑。促进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华好感和认同感,巩固亲华友华舆论力量。
第四,增强斗争精神,提高对美舆论斗争水平。反华制华是美国的长期战略。舆论场是我与美博弈较量的前哨。应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提高对美舆论斗争水平,影响美国国内对华认知,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有效破解美西方对华舆论围攻。
马妍系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法文记者
「注释」
①付征南:《透析美军认知战的“拳脚套路”》,《解放军报》2021年12月2日,第7版。
②秦安:《打赢认知战,要重视四种人才培养》,环球网,https://opinion.huanqiu. com/article/48jXapCvL6T,2022年7月8日。
③梁晓波:《认知域作战是语言对抗新的主战场》,光明网,https://m.gmw.cn/ baijia/2022-05/17/35740783.html,2022年5月7日。
④李明海:《认知域正成为未来智能化混合战争主战场》,《环球时报》2022年3月17日,第14版。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