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尧典》中尧形象与远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

2022-05-30 02:15王封华
关键词:万邦共同体中华民族

摘 要:《尧典》尽管成书年代极早,但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其中,尧是一个明圣、神明的君王形象,他发挥神明德行,“以亲九族”,“协和万邦”,制定历法,恩泽百姓,尚“一统”。《尧典》篇记载的尧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以及当时状况下人们对家园共同体意识的体认,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阶段的状况。本文在分析研究《尚书·尧典》篇尧形象的基础上,试着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问题,看该篇中尧的形象展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阶段时期的相关意识问题,揭示《尧典》篇包含的更为丰富的精神内容。

关键词:《尧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尧德 家园共同体意识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63

《尚书》是我国重要的古代典籍,尽管成书年代极早,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后人从中受益类型也很多样,治国理政者接受的是丰富的治国思想,历史学者更在意的是其中保存的宝贵的历史文献和材料……同时,《尚书》中也蕴含丰富的德治思想和德性意识,以及其中深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萌芽意识等内容。

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产生时间,学界比较信服的观点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以侵略者的行为和文化优越姿态闯进了中国大地后,其所携带的西方民族主义的思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的诞生。但实际上,就如目前学界所认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生成存在是“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检索历史文献,远在先秦较早的史书文献《尚书》中就已经蕴含有比较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思想。王瑞萍在分析研究《尚书·吕刑》篇的基础上,指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不仅是古代帝王维护统治权、开展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而且也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之路,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了最初的萌芽形态。”众所周知,《尧典》所记载的主要是尧舜的事迹,为后人勾勒了一个尧的明圣、神明君王形象,本文在分析研究《尚书·尧典》篇尧形象的基础上,试着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问题,看该篇中尧的形象展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阶段时期的相关意识问题,揭示《尧典》篇包含的更为丰富的精神内容。

一、《尧典》的具体创作年代等问题

和尚书学中存在的其他众多问题相类似,《尧典》具体创作年代也是一个历来众说纷纭的问题。大致来讲,有尧、舜时代说、西周说、春秋孔子说、战国说、春秋战国说,秦汉说等等,历来研究《尧典》的学者论证其具体创作年代的理论与方法有多种,我们这里不再过多陈述其内容,但李山则从另外一条思路,就是“将《尧典》与可信的西周文献进行语词、句法乃至篇章等方面的对比”,得出了《尧典》为西周中期文献的结论。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五四运动后的疑古派学者认为,《尧典》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依据尧、舜时期的某些历史素材,加以口耳相传的资料整理编订而成。但《尧典》作为上古文化经典,其形成构建过程是复杂的,在存世先秦典籍中,诸子多记载尧舜等人事迹,我们也很难确定《尧典》成篇必定是儒家所为。赵敏俐指出:“《尧典》里面所包含的一些思想观念的生成,也早在儒家产生之前,绝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产物。”他并运用了经史结合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方法理论,比较严密地论证了“《尧典》在本质上不是神话,也不是出于儒家的编纂,它里面包含着夏商周以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近百年来学者们对它的内容考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尧典》不是儒家的专属,而是当时人们共同的记忆,是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典籍。

二、尧形象之政治共同体意识

尧是中华传统圣王形象之一,查看文献,最早在战国晚期《世本·帝系》及《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帝系姓》诸篇中已出现。而早于诸篇年代的《尧典》篇,在开篇概述中就明言了尧的形象: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钦明文思安安”,《经典释文》释曰:“钦明文思,马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我们首先梳理其中“思”的含义,这里马融以“道德纯备”诠释“思”,是对《荀子·正论》中“(尧舜)道德纯备,智惠甚明”的借用。由此我们可知尧舜的德行,还有“智惠甚明”,尧为什么称得上“明”?结合《尧典》下文可知,他“以德治国”,选贤任能,禅让帝位,最后使得“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派天下大同的景象。所以此“思”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个人德行、品行,更是深层次行为的结果,是付诸现实的见效。我们再看《说文解字》对“思”的释义:“容也,从心,囟声。”上方演化成目前的“田”,原本是指人的头脑;而下面是一个心字底,可见只有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状态,才叫“思”。心灵往往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结合上面分析,我们又知道《尧典》成书很早,制作者这里加“思”于尧之德(后世之人随意把“思”字冠于一些君王称谓中,这里不论),可以说《尧典》作者认为尧之德不同于世俗帝王之德,实是付诸感情的现实见效之德。所以我们理解尧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功绩,就有了更多的可信性、现实感。

由上文,我们认为《尧典》是西周中期文獻。殷周新旧政权的交替之后,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年的统治者,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治思想,实行德治。由于这种德治思想始,西周社会管理者,尤其是上层统治者,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而《尧典》中讲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这些德性之为,不但使整个社会得到了有效管理,更是让本部落及四周部落“九族既睦”“百姓昭明”“黎民于变时雍”,在他统治下的人群全部受到恩惠,万民崇敬膜拜,心向往之,尧之德也达到了君主之“德”的最高境界。

另外,这种德是“天”倡之德,具有统治的合法意义,也就有大家认可的共同性意义,心灵感情的认可产生情感共同体意识。我们结合同样产生于西周初中期的《尚书·康诰》(刘起釪先生对此曾有过详细论述),其中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意思是:“(文王)名声上达天德。上帝对他老人家很赏识,就将一个大使命给他,命他去灭那好战的殷邦,并命他统治这个邦和人民。”显然此德乃是受于天,具有绝对的神圣合法性,可以与《尧典》中的德相印证。

既然《尧典》尧形象之德是付诸感情的现实见效之德、造福万民的恩惠之德,又是具有合法统治意义的“天”倡之德,《尧典》最初的作者自然是怀着朴素的感情,揭示了族群之间、群居民族间对共同生活地域、共同圣君形象和共同被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政治形态的认可。

三、尧形象之家园共同体意识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冯天瑜先生讲,“《尚书》首创统一思想”,此观点在《尧典》中就有体现。根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有些部落有先后时间不同的宗神。如舜为商祖最远的宗祖神,契则是商祖神性的始祖……又如伯夷、共工、四岳是姜姓族的先后相次的宗祖神。这许多宗神尊奉他的氏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也各不同,彼此原不相干,可是都被《尧典》作者搜集到一起,安排为尧、舜朝廷中的大臣了。”各个氏族的宗族神和聚到尧的统帅之下,可见《尧典》作者在这里是有意而为之,鲜明地表示了统一的观念。

我们又知,无论是尧生活时代,还是《尧典》制作的年代,尧所在族邦是华夏族的主体,经过战争、吞并和融合,已经逐步成为实力最强的族群,“‘协和万邦反映以尧为首领的族邦与其他众多族邦联合起来,建立合和关系,组成联盟,我们将其称为族邦联合体”。但当时人们统一观,对区域和“天下”的理解,人们受大自然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都)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局限于此。从此点上我们反而感觉到尧巨大的历史贡献,因为他尽可能地把当时的“万邦”族群聚集到一起,“百姓昭明”,达到和谐,使不同族群和平共处。这也是《尧典》制作者空间观与政治观的一种体现。

所以尧功绩中的“以亲九族”“协和万邦”,明显体现着《尧典》篇制作者对尧德的一种鲜明的价值认可,是对尧建立共同家园功绩的一种宣扬和褒奖,是对家园共同体的一种体认,具有“大一统”和建立家园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这体现着华夏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寄托,也切实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在阶段的状况。

四、尧形象之文化共同体意识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

尧处于文明史前时期,当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当首推农业的发明。而最有利于农业发生和发展的,事实上只有华北和华中两个地区,他们是农业发生与发展的两大温床”,而尧所在的部落极其部落联盟就处在华北华中的核心区域。他命羲和观测天象的基础上,制定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的生产,解决民食问题,恩泽百姓。同时制定历法过程中考虑到“厥民析,鸟兽孳尾”等因素,育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兼顾考虑修德、爱民等问题。这些理政措施又对后世治国理政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从尧治理族群的方式来看,他“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制定历法,这些行为都少了神性色彩,更多的是人文德行。正如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说的:“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从中我们也可以意识到《尧典》制作者有意识地在创作过程中筛选出了更富人文性的内容,弱化了神性,强化了人文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尧典》的“礼治”要素逐渐上升,“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由‘神治向‘人治的转变,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得到构建”。

五、尧形象之经济共同体意识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这里讨论《尧典》中尧形象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我们需要结合以上讨论的尧形象其他方面的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入剖析。尧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初露曙光的阶段,是邦国产生和族邦联盟的时代。尧率领的部落联盟,“大体生活在中原冀州一带”,即目前的黄河中下游及渭河流域等区域,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其土壤等条件比较肥沃。当时是族邦林立,尧发挥神明德行,“以亲九族”,“协和万邦”,不同族群得以超越血统,而以“大文化观念”为纽带团结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万邦”在长时间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互补促进,在文化交融中相互尊重。逐步凝聚起一致的价值认同。

同时,尧任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人们有了农耕作业需要的历法保证。在其指导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时作业,经济作物合理调配交换,又变得逐步统一。这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上、心理上、情感上的趋同,民族之间得以进一步互相认可,催生了家园共同体乃至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尧典》很重要,除了“因为它是西周中期的文献”,“包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认同和后人对尧舜时代的政治想象”等因素以外,其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其加以探讨。我们不难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思想自觉发展流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尧典》篇记载的尧形象就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以及当时状况下时人对家园共同体意识的体认,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阶段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瑞萍《论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人神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之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2] 李山《〈尧典〉的写制年代》《文学遗产》2014年4期。

[3] 赵敏俐《〈尧典〉何以为“典”——兼论中国早期文化记忆与经典的书写》《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4]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2期。

[5]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7] 许慎《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8] 刘起釪《由周初诸〈诰〉的作者论“周公称王”的问题》《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9] 金兆梓《尚书诠译》,中华书局210年。

[10]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 马兴《尧舜时代社会组织探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2]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2008年。

[13]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 刘占召《史通评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15]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16] 朱尉、周文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与理论拓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

(王封华,1985年生,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万邦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春疫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庆建国70周年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