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娘与南音

2022-05-30 10:48黄锺麟
闽南风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元曲南音漳州

黄锺麟

不久前,经中外南音专家学者研讨和论证,福建南音早期的传人是陈璧娘。她是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东峤村(原诏安四都隙口村)人,系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唐漳郡首任刺史)的第20代孙,乃宋末抗元名将、都统张达之妻,是南宋著名的巾帼英雄,亦是一位爱国诗人。

陈璧娘出身名门望族,自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景定二年(1261)的百余年间,她的祖父陈景肃、父亲陈肇(清光绪版《漳州府志》作陈宗一),兄弟陈植和陈格一门四进士,成为八闽历史上少有的双父子进士。陈景肃累官南恩州知州、知制诰,因抨击卖国贼秦桧而遭打击报复,遂归隐于诏安的渐山讲学,系著名的“渐山七贤”之首,陈肇累官参知政事,兼太尉同平章事,封兴国公;陈植官郡马都尉、提督岭南海船兵馬;陈格官岭南海船监簿。其祖、父、弟均忠君爱国,亮节高风。璧娘秉承家风,自幼就善诗能文、知书达礼。她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能深明大义。明知宋室将倾,她还激励丈夫张达率领义兵勤王,且赋就悲壮激昂的《平元曲》寄赠。张达扈从宋帝昺后,她毅然领义师与敌血战。张达在崖山殉难,她千辛万苦寻得尸骨埋葬后,竟绝食而亡,其节烈诚可歌可泣!

有关陈璧娘的史实,在许多地方志乘和元史中均有记叙。民国版《诏安县志》载。“景炎元年(1276),帝舟迁于潮州,驻跸红螺山。明年正月,迁于惠州之甲子门,张达率义勇扈从帝舟。璧娘送至海洲,辞归。后其弟植、格赴崖门,璧娘又赋《平元曲》寄达。”粤之《新会县志》和《崖山志》皆有张达、陈璧娘夫妻的记载:“景炎元年……都统张达率义勇扈跸,妻陈璧娘送至南澳海中洲上,勉达勤王……宋亡,达死难,璧娘得尸葬之,曰:‘吾夫能死忠,吾独不能死节乎!……”广东省《潮州府志》载:“祥兴二年(1279)帝昺迁舟甲子门,达帅义师扈从,殉难崖山,妻陈璧娘送至钱澳洲畔,赋诗词甚悲,后人名其地为辞郎洲。”其悲壮事迹于后世被编成著名潮剧《辞郎洲》,七百多年来在闽南、粤东广为流传,历久不衰,迄今还是潮戏的保留剧目。《潮州府志》录璧娘与张达别后,“犹自督义师与元兵力战,拟词‘四解以歌。”著名的编年史籍《续资治通鉴·184卷·元纪二》,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宋祥兴二年)中亦载:“二月戊寅朔……宋张世杰部陈宝来降。己卯,都统张达乘夜来袭,败还。”于此可证实地方史乘所记与史册符合。

璧娘处于民族垂危、国难深重的年代而忧国忧民,敢于与强敌斗争,在家国行将败亡之际,挥泪赋就的《平元曲》,其豪迈悲壮的气概、爱国情操迄今犹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漳州府志》辑录其诗曰:“虎头将军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偃。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三年消息无鸿便,一纸凭谁寄春怨。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线。心怀良人几时见,忽睹二郎来我面。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何不将我张郎西,协议维舟同虎帐。无术平元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倘妾当时未嫁夫,请效明妃和西虏。虏人不知肯我许?我能管弦尤长舞。二弟慨然舍我去。目睹江头泪如雨。几回闻难几濒死,未审良人能再睹?”

《潮州府志》除了刊载《平元曲》外,尚提及陈璧娘在率义师与元兵苦战时,还“拟词四解以歌”。《四解歌》又称《辞郎吟》,其诗歌抄录如下:“一,丈夫知有宋天王,别吾去者海茫茫。后有奸宄妾抵挡,试看风霜飞剑芒。二,郎辞行,勿回顾,北去潇潇虎门树。传檄早定潮州路,恢复中原驰露布。三,郎有身,身许国,无以家为仇可复。妾有身,身许郎,勿谓兵气不我扬。四,一洗千秋巾帼态,泪痕乌在血痕在。策郎马,送郎舟,国仇可雪,妾身何求?”

在七百年后的今日,读其史迹,吟其诗歌,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依然令人振奋。陈璧娘的瑰丽诗篇成为闽中才女的千古绝唱,她是八闽的骄傲!华夏的史诗!

陈璧娘挥泪吟成的《平元曲》入载清光绪版的《漳州府志》,其诗中的“我能管弦又长舞”句,因而被中外南音研究专家确认为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的福建南音第一传人。南音乃江南音乐、南部音乐之意。专指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帝都、江南锦城成都,后在福建南部广泛流传并蕃衍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欧美各国,以及日韩的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乐种。它借史志古词,赋予新意,而非时人任意臆造。如古籍《左传》:“使与之琴,操南音”句,清梁维枢所撰《玉剑尊闻》亦称:“嘉靖中,江南竞南音”。最早的南音著作珍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由漳州海澄(今龙海区)人李碧峰、陈我含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刊印的《新刻增补戏陈锦曲大全满天春》孤本,乃至今为止发现的南音著作。漳州南靖县奎洋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庄亨阳(1686—1746)所著《秋水堂集》的诗句:“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因而庄亨阳是首个记载南音活动者。

大多数中外专家学者认同南音的传统说法,即后蜀主孟昶(919—965)系南音创始人,而且用许多史料加以论证。孟昶之宠妃花蕊夫人所著《宫词》156首,记载孟昶创始“御制新曲”者比比皆是,其中尤以“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最为精辟。其御乐传入宋都汴京,有《宋史·乐志·教坊》为证。其志书说:“宋初循旧志,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可见西川一百三十九名乐工之功不可没。南宋建都临安,其御乐又传到杭州。而至于御乐传到漳州,有关研究专家则持三说:一是漳州赵宋皇族后裔赵公绸(淳熙三年即1176年任漳州知府),赵汝珰(宋太宗第八世孙,嘉定年间进士)、赵以夫(端平元年即1234年任漳州知府)所传;一为宝庆元年(1226)潜藏于华安银塘的赵匡胤派下裔孙赵希庠所传;一是祥兴二年(1279)隐居漳浦赵家堡一带地方之魏王赵匡美派下子孙赵若和所传。

漳州南音以“工六士乙×”五音记谱,以琵琶、洞箫(又称尺八)、二弦、三弦等管弦乐器为主要乐器,分指、谱、曲、戏四大系列,其分布地域超越省界、国界,孟昶与妃花蕊夫人降宋死后,被宋太祖赵匡胤追封为“郎君大仙”,因而又有御乐、南乐、南曲、南管、管弦、锦曲、郎君唱、华夏正声、中国跨国音乐、中国音乐活化石等别称。

漳州的南音昔时称为御乐,东山(当时尚未置县,尚属诏安县管辖)于清代建有御乐堂、御乐轩等。除了称为御乐,尚有管弦、锦曲、大曲等称呼,近代、当代称为南管,流传到台湾者亦名南管。流传于漳州的竹马戏就是以南音为主要乐曲。南音戏被誉为“唐宋遗响”。

猜你喜欢
元曲南音漳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