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赵惠珍
关键词:理念生命传统

赵惠珍

摘 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核。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近几年来,西方的“生命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命教育的根本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思想核心有着本质上的统一。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下更为充分地融合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08

两千多年前,我国道家先贤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强调人的一切都取自自然,对于自然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要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心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尊重已经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西方的生命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的思想在本质上高度统一,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中更充分地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理念下生命教育的实际问题

(一)“教”与“学”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应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充分地教,而学生更要充分地学,两者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目前我国的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与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统一。在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分量过重,而“学生的学”的重要性被不自觉地忽略。在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生命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更多是一种自我感悟。关于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的天马行空,而是要求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生命真谛的感悟。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地重视教的过程,就是将生命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自我感悟的过程转变为被动的理念灌输,这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

(二)过度的权威性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与现代生命教育中的“生命至上”,这两大思想理念都是一種极其哲学性的思想理念,在不同的解读角度下有着不同的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完全不存在的。但是在我国的生命教育课程中,却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生命与自然真谛的空间与时间,所有的问题都提前设定好了标准答案,学生很难就课堂上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对于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严重破坏。而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退化,面对问题时就很难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准确的判断。在生命教育中,生命的真谛是一项极为抽象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充分思考,对于生命的真谛很难充分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没能充分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都奉行应试教育的理念与方针,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应试需要,对于学生的要求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在行动上以及思想上的“整齐划一”。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也有着不同,一味地要求学生们的“整齐划一”,将会抹杀学生们的独立个性,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是过去以及未来都不会再次出现的“孤品”。关于这一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生命教育中都强调要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强调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逐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自身的独特性已经消失殆尽。

二、传统文化理念下生命教育工作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强调“因材施教”

1.教师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理念中一致的观点,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于这一点的认知是高度一致的,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于自己所有的学生有十分充分的了解。

为此,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与自己班级内每个学生的深入沟通。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十分注重具体的方式与方法,采用更为亲近、随和的,类似于攀谈的形式。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平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对于男同学而言,他们都会喜欢一些动漫角色或是球星,教师就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话题,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沟通,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将会有极大程度的加深,学生对于教师的心理印象也会有极大的改观。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方法设计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知识的接受,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更为有利。

2.寻找学生的共同点

目前就我国的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实际来看,想要针对每一个学生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每个地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师资力量也比较充分,许多教师都会选择到这些地区工作,这些地区的小学阶段的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普遍在1:20,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平均要负责2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师是极度匮乏的,这些地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普遍达到了1:50,也就是说一名教师要同时负责5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此情况下,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显然是极不现实的,教师的工作负担过于沉重,进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为此,教师们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共同特点,根据学生们的共同特点来制定一个总的教学方针,这样,就能大大减轻工作负担,教学质量也有基本的保证。同时,针对学生共同特点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有效兼顾学生个性,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的根本内涵,贴合生命教育理念的要求。

3.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来制定一个总的教学方针,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但也要注意,这是一项总的教学方针,而不是要求将所有的教学工作设定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否则,就又会回到以往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工作的优化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为此,教师在这一总的教学方针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对于每个学生潜能的发掘。例如,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学生朗读课文更为流利、更为声情并茂,这就反映出这些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对此充分留意。这些有潜能的学生,教师不必为他们对整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只需要在课堂上为其创造一些发挥潜能的空间。例如对于朗读课文更为流利的同学,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安排这些同学领读课文,鼓励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强化。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可以在付出尽量少的精力的情况下,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达到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无论是在何种教学阶段,讲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最大量的文化知识,这是讲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优势。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讲授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未免有些僵化,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影响。

生命教育理念强调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而要培养学生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教师就需要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前文中提到,生命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感悟的过程,教师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感悟的。为此,教师应将自身的角色从学生们的“领导者”转变成为学生们学习过程的“建议者”,尽量少对学生进行说教,更多是向学生提出关于学习的建议。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进行独立思考。

2.给学生发表看法的平台

在课堂上,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教师就要给予这学生发表自身看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更不能对学生的观点全盘否定。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述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在仔细聆听后,教师再来点评、补充或纠正。如果学生的观点存在根本性的错误,教师就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观点的错误,而不是在学生发言完毕后直接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批评。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则要予以充分的赞扬,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积极、勇敢地表达观点与看法。

3.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

对于问题观点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对于问题研究的角度的差异,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往往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辩证思维”。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具备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司马光砸缸的行为,对于这一行为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司马光有多么的机智勇敢。在发散思维下,学生们对于司马光的行为会出现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些学生会认为司马光在同伴落入缸中后立即进行救助,体现出司马光对朋友讲究义气;有人认为司马光在没有寻求更有效的办法帮助朋友,体现出司马光性格有些鲁莽,不够冷静;还有些看法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这里不作具体的表述。但是,错误的看法也是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的结果,教师不能因为怕出现这些错误而裹足不前,不让学生发表看法,因为这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的纠正错误就可以,而不是对看法错误的学生横加指责,甚至是剥夺学生发表看法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伟大的思想火花都是在不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沟通与交流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沟通交流,让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得到迸发,让创新性的思维在“头脑风暴”中得到张扬。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增进学习能力。交流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跟教师交流感想,也可以和同学之间沟通。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体验。

先进知识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争论的基础上,对于这一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众多叙述流派,这些学术流派被后世称作“诸子百家”;当时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甚至是争论,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这些学派的观点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争论过程,最终实现了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从“百家争鸣”中能够看出学术交流对于知识不断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形成班级内“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要尽可能地凝练,缩短知识讲授的时间,剩余的课堂时间就用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知识讲授结束后,首先要对学情有总体的把握,而后根据学生之间看法的差异,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形式可以发展为辩论赛。通过课堂上的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不断激荡,思想不断碰撞。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使自身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更为全面、充分。

总之,生命教育理念是近几年进入我国的新型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对于生命教育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统一性有更为充分的认知,进而实现二者的进一步融合,有利于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独一无二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余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8期。

[2] 何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新课程》2022年第13期。

[3] 罗德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家长》2022年第6期。

[4] 周兴东、杨发柱《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学周刊》2022年第3期。

[5] 李登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新课程》2022年第3期。

[6] 孟婷《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书育人》2021年第35期。

[7] 景洪春《以汉字文化课程为载体,实现古今生命对接——例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21年第11期。

[8] 南仙利《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9] 孙少海、杨殿峰、任燕、侯军、庄新占、夏新民《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2018年。

[10] 武妍《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扬州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11] 王亚晶《生命教育融入小學语文教学之行动研究》,赣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理念生命传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