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国学教育资源开发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张瑾
关键词:粽子传统节日国学

张瑾

摘 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亲近自然景观,在他乡感受同样的节日情愫;挖掘人文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洗礼;感悟异域民风,在调研对比中传承家乡文明;整合学科资源,在综合审美中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在学生心里荡起涟漪,让学生由衷地对传统节日产生亲近感和喜悦感。

关键词:传统节日 國际视域 国学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等已经成为法定假日,之前许多中小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有所改变。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各种思潮的存在,西方文化对年轻一代仍然有较大影响,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年轻人喜欢看韩剧、看日本动漫、吃洋快餐、过洋节,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许多青少年对西方节日了解多,对我国本土的传统节日了解得少。不少孩子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一些错误的表象认知: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才有意思、够新鲜、够“洋气”;而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寡淡无味,有点儿土气,甚至有点儿“迷信”色彩。这种真实的现状令人担忧。开放的教育态度,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要求;而自觉的文化传承,才是构筑民族自信的基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对待发掘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之一。几乎所有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和二十四节气都是相辅相成的,是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道,设在时令和生命刻度的几个关键之处。传统节日就如同竹子的竹节,恰逢其时地设立,给人们以缓冲,实现身体的休憩、情感的涵养、思想的沉淀和力量的积蓄,从而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顺势再次拔节。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承载智慧的书本,那么传统节日就是承载智慧的课堂。在富有仪式性的、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中,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可以得到最朴素的熏染和传承。

作为承担着传承国学文化重任的中小学教师,需要重视传统节日的教学。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时,应该带领孩子们去探寻和还原节日的完整原貌,让他们知道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不只是品尝美食和娱乐消费;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节日常识传授,考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里荡起涟漪,让孩子们由衷地对传统节日产生亲近感和喜悦感。

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在新加坡阳光学校执教,教学对象是跟随驻外工作的父母在新加坡随居生活的中国孩子们。对他们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在这个过程中,我研发了以“节日由来——节日习俗——节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要模式的传统节日课程,以七大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国学教育。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面临的学情和以往在国内教学面临的学情又有所不同。我所教的孩子们大多数在国内生活时间很短,在国外生活期间对中国传统节日氛围感知甚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陌生感使得教学难度有所增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挖掘当时当地可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亲近自然景观,在他乡感受同样的节日情愫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飞禽走兽等等都涵盖其中。不同国家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迥异的自然风光,而这其中又有相似之处,同样的日升日落,同样的山高水低。

教传统节日《中秋》之时,恰逢中秋月圆前夜。在教室里,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节日的由来。然后我带学生们读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词的意思,读懂苏轼对弟弟、对亲人们的思念,读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自我慰藉和美好祝愿。在悠远绵长又略带伤感的音乐里,我们一起吟唱起苏轼的《水调歌头》,落地玻璃窗外,那一轮明月翘首望着我们。我推门走出教室,和孩子们来到学校的小院里共赏明月。月光似水,倾泻在石板地上,倾泻在墙角的凤尾竹上,投下斑驳美丽的影子。

“有人说,月亮是挂在天空中的一首诗。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们为什么会在中秋节赏月,把它作为延续千年的一个习俗传承至今呢?”我这样问。在这片更广阔和宁静的户外课堂里,小朋友们有了更舒展的姿态和更深远的思考。他们有的坐在石阶上,托腮仰望;有的爬上了石栏杆,双手抱膝,对着天空的一轮明月出神。

“可能是因为人们不管隔得多远,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吧。我看着月亮,想着在北京的姥姥。姥姥看着月亮,想着在新加坡的我。月亮里有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十五的月亮是圆的,包含着对全家团圆的期待。我好想回去看看爷爷奶奶还有我在国内的同学呀。”“月亮会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我觉得今晚的月亮好美!乌云有时会遮住她,可她总会再次出现,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孩子们似乎被天上那轮圆月感染了,娓娓道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院子里,月光下,孩子们再次吟唱起《水调歌头》,那歌声里多了几分婉转,多了几分思念。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孩子们对中秋佳节有了更深的体悟。

而教《重阳》时,我布置的周末实践作业是:和家人一起爬山,登高远眺,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处异国逢佳节,相似的景致,不同的时空,孩子们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挖掘人文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洗礼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新移民国家,以华人为主的多样人口组成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殖民历史,使新加坡文化既带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又深受英美文化的浸润,并呈现出较为浓郁的东南亚文化风情。交融演进的多样文化也为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学习《春节》时,我们开展了在新加坡寻找“中国年元素”的实践活动,用画、记、拍等方式记录下各自的发现。孩子们在唐人街牛车水找到了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和象征幸福好运的橘树,在当地华人的餐桌上找到了由我国南方流传而来的美食习俗“捞鱼生”,甚至他们还关注到了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希尔顿酒店门口的两尊铜雕塑,一位是双手舞锏的秦琼,一位是使鞭、佩挂弓的尉迟恭——这不正是我国自唐朝流传至今的两大门神吗?孩子们不由得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之大。

而更让我们震撼的,是新加坡庆祝新年的妆艺大游行,据说这是亚洲规模最盛大的花车游行和表演活动。在游行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舞龙、舞狮、民族舞蹈、街头彩车、传统戏剧和杂技等,同时也吸纳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如芭蕾、印度舞、机器人、激光表演等。这一令人惊叹的盛会,汇集了新加坡不同文化的众多表演者,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欧美人都热情地参与其中。在流光溢彩的节日慶典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化融合碰撞出的光华,更感受大了中国传统文化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三、感悟异域民风,在调研对比中传承家乡文明

地域文化的差异,会使相似的节日表象下蕴藏着截然不同的节日内涵。以此为探究点,激发孩子们对本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例如,教《端午》,我不仅带领孩子们品尝不同口味的端午传统美食粽子,而且设计了一个探究调研活动:“在新加坡,除了华人端午节吃粽子,还有谁也喜欢吃粽子?大家吃粽子的原因是否相同?”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新加坡吃粽子的人群非常广泛:泰国人喜欢在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越南人喜欢在端午节和春节吃粽子,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风调雨顺;日本人受中国影响,在端午节吃粽子,并且还把端午节过成了男孩节,在粽子中寄托了去厄消灾、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而当我们一起观看了湖南电视台拍摄的一段传统文化纪录片《中华文明之美·端午节》之后,孩子们对这一节日美食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粽子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在以小小粽子为切入点的对比探究之中,孩子们不仅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对我国端午节的来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体会到了这一节日美食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所寄托的对爱国精神的推崇,体会到端午节在我国当下也是象征爱国与和平的标志性节日。

四、整合学科资源,在综合审美中发扬传统文化

从美学意义视角来讲,音乐、美术和文学具有同样的内涵,都是对美的诠释和领会。音乐用“流动”的声音来展现其存在,美术用线条和色彩来展现其存在,文学则是运用静态的语言文字展现其存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整合了音乐与美术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文化教学来说,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资源同样不失为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教《清明》时,我有意识地整合了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请孩子们运用美术教师教给的方法和家人共同完成鸡蛋彩绘,在传统节日课上进行展示介绍,并开展碰蛋游戏。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追忆了清明吃冷食的渊源。同时了解到,这个节日其实有多重的内涵,一方面,这是祭祖追思的节日,有着“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凄;另一方面,它也彰显出清明节气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之貌,万物生长,清洁明净,是踏青郊游、嬉戏玩耍、亲近大自然的好时节。

教《春节》时,我整合了音乐社团的教学资源。请学校音乐社团指导教师将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改编成一个有趣的说唱曲目,并融入了手鼓、沙锤、小腰鼓等打击乐器的简单演奏。比起单纯的读一读儿歌,孩子们很显然更喜欢这种表演形式,他们在兴致盎然的表演中更形象地了解到人们忙年时的各种习俗,并在学科融合中同时受到了音韵美和传统文化之美的陶冶。

五、总结与展望

以上是笔者在新加坡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时挖掘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几点实践和体悟,虽有局限,倒也不失为一番积极的尝试。即使在国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异域他乡,我们通过努力挖掘,也能有所收获。那么,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国内,我们则更加大有可为,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支持国学课程教学的开展。

其一,主动积极的资源开发意识能有效推进国学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课改新形势下,一线教师不再只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而是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积极参与者。怎样更好地参与,教师自主性发挥的余地在哪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能丰富国学课程的广度、深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大大提升课程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让课程打上师生情感共生共鸣的底色和烙印。比如,坚持带孩子在相应的节气走进大自然去做物候观察、记录,在观察、记录之余去品读与该节气相关的古诗文,这样的国学课程是鲜活的,是真实的,也是系统的,是融入儿童生命成长历程里的。

其二,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可开发的国学教育资源远不止笔者在前文中所罗列的几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博物馆、方言土语、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信息时代知识更迭之快,在挑战着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诗词吟唱,老一代吟唱大师为我们敲开了古人吟唱的秘密之门,还原了古香古韵;不过其中一些相对刻板的唱腔,已经很难引起当下儿童的喜爱和共鸣,相对灵活的谱曲和国风变奏,却能将他们轻松带进国学的大门。2021年网络跨年晚会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创造性演绎戏曲节目《惊·鸿》,用一支现代舞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戏曲创意完美融合,顺滑流畅地串联起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六大传统剧种的名场面,展现出戏曲的极致美,令无数平日不愿欣赏戏曲的年轻人直呼“原来我们的国粹这样动人”!创造性地使用传统资源,开放性地接受新生资源,是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功课。

其三,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中,还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两个地方。首先,应立足儿童视角。教学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学资源的选取要基于儿童学习的接受水平和真正需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恰当取舍,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去遴选符合儿童兴趣的教学资源。其次,要坚持适度有效原则。充分考虑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功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适宜适度选择教学资源,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巧妙结合,共同为课程总目标服务,避免将传统文化课变成各种资源的“大杂烩”。

总而言之,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历久弥新,在改良的形式中坚守其内在精神文化价值,并散发更加熠熠的光彩,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之一。小学教师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各地各类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解读传统节日的文化密码,让他们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浸润,并深深爱上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健顺《当代中小学校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新课程评论》2017年第1期。

[2] 杨仁敏《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 郑梅芳《巧用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国学教育活动》,《天津教育》2022年第3期。

[4] 张国民《经典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创造性的影响研究》,《华夏教育》2019年第19期。

[5] 张宁、吉标《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现实羁绊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课程教学研究》202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粽子传统节日国学
好吃的粽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垂”改成“掉”,好不好?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