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上海经济

2022-05-30 10:48王静仪郭怀毅李皙寅严沁雯郭宇张欣培
财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上海疫情企业

王静仪 郭怀毅 李皙寅 严沁雯 郭宇 张欣培

2022年6月1日,一名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在上海外滩的观景平台边休息。根据上海市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总体方案的安排,6月1日起,上海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图/新华

“我现在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海恢复正常了!”6月1日上午9时30分,一位上海市民正举着手机和远方的家人视频通话,摄像头时而朝向写有“南京路步行街”字样的路牌,时而拍拍行人和路边商铺。

5月31日深夜,不少上海居民在自家门口倒计时至零点,在周边爆竹和烟花声中,开车上街,前往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地标。地图软件显示,上海外滩区域和过江隧道在深夜堵起了车。

自湖南来沪实习的大学生徐苗,刚到第四天就遇到静态管理留在了社区里,自此开始了51天的志愿者工作。当天晚上,她和几位志愿者驾车一个多小时,看到了上海逐渐恢复寻常的模样。“无论是挫折,还是不同寻常的事情,已经成了宝贵的经历”。

两个月的全域静态管理后,6月1日起,2000多万上海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小区,地铁公交网约车恢复基本运行,上海全面推进复商复市,中国最大城市开始恢复往日生机。

上午9时许,《财经》记者在南京路上看到,约半数的街边商铺开门。一家服装店里,两名店员正在擦拭橱窗里的模特,另一名店员正在拖地。

上海因疫情防控而按下社会经济运行暂停键近两个月后,重振经济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上海的投资、消费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月-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1.3%。

为贯彻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5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涉及八个方面50条。《行动方案》基于上海市在3月底出台的抗疫助企“21条”,并广泛听取市场诉求后制定形成,着力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2022年6月1日,上海安福路,市民有序出行。图/中新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號,告诉所有人,上海成功换挡,回归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模式了。”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告诉《财经》记者,上海市出台的一揽子举措,具有极强的象征和先导作用,有助于稳定产业和民众的心态——上海逐渐走出全力抗疫的特殊时刻,重回正常生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举堪比“久旱逢甘霖”。

在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看来,《行动方案》显示出了政策紧迫感,可以说上海尽了最大的努力。不仅国家相关政策“全面顶格落实”,而且这次考虑的面很宽,力度也很大。政府拿出了3000多亿元的真金白银,几乎相当于上海去年777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一半。

个体业主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重振经济的决心。6月1日复工首日,不仅与市民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商场和超市开始营业,汽车4S店、书店等过往被视为“非必需”的业态在早上集体开门迎客。虽然上海疫情反复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但复工复市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

商业复苏:大型超市商场开始营业,街边小店还在等待

6月1日上午8时,《财经》记者在地铁9号线佘山站附近看到,乘坐地铁的市民逐渐增多,公交站也站满了等待上车的市民。乘客刘女士告诉《财经》记者,这是自己两个月来第一次上班,和两个月前一样,早高峰的车厢内依旧没座位可坐。

“今天还没有营业,您不要直接来店里。”在和记者聊天间隙,刘女士不断接到客户问询是否营业的电话。刘女士说,她是一家餐饮店的店长,今天去店里只是检查下设备,给员工发一下新的工作服,具体什么时候营业还要等通知。

6月1日是上海市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的起点。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在5月31日的发布会上表示,购物中心、超市卖场、便利店、药店等商业网点有序恢复线下营业,6月1日起,客流总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线上预约。农贸市场有序恢复。

图1:上海全面恢复正常关键节点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制图:张玲

据《中国商报》报道,截至5月30日,上海地区所有家乐福门店已经恢复线下营业,盒马、永辉、麦德龙等连锁商超正在陆续恢复。商场方面,陆家嘴中心商场于6月1日全面营业,5月25日商场内超市已率先向市民营业。

酒旅业也有回血迹象。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数据显示,5月31日上海酒店预订量较5月30日涨幅达到了1.5倍。6月1日截至中午12时,上海酒店预订量已超过5月31日同一时段,上海景区的搜索量则大涨2倍。

上海市民刘先生告诉《财经》记者,4月底至今,自己每次外出就医都有新发现。“我4月第一次去医院时,医院附近什么都没有。5月中旬再去,发现有一些商店已经开门了,餐厅也可以供应食物,但是只能线上外卖或者团购,不能线下买单。”5月31日,再次走出家门的刘先生发现,小区附近的一些小商店也开门了,比如烟酒店、小超市等。

6月1日9时50分,距离以往的开门营业时间还有10分钟,南京路步行街华为门店店员告诉《财经》记者,“今天要推迟到上午11点开门营业。按照防疫要求,营业时间缩短了,之前是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现在是从上午11点到晚上6点。”店铺内,店员已经在各自的位置就位。

但以街边商铺为主的中小型商业体还在等待。住在市中心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张女士观察到,马路上行人较多,车辆较少,店铺开门较少,尽管身处市中心,出门前需吃饱饭、带瓶水、手机充满电,否则在外面无法及时获得补给。

上海的小店不仅是社区生活的保障,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上海气质的一张名片。在衡复历史文化風貌区,有大量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不少建筑的一楼底商开起了咖啡店、手工艺作坊、服装定制、私房餐厅、中古二手商店、潮流品牌的中国首店等,既和街道装修风格相融合,也尝试做出自己的风格。

在上海小店文化观察者俞菱看来,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大型商超,小店如同毛细血管,给了2000多万市民丰富的选择,类比京都、巴黎动辄百年的自营小店,是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过去两个月静态管理,小店到了难以为继的紧要关头:尚不清楚何时能够开业,停业不停租,外地员工回乡,装修停摆。“复商复市的阳光希望能普照到小店们。”俞菱对《财经》记者呼吁,尽快准许小店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开张复产;期待有关部门,能否给租用私人铺位小店一些扶持政策,或者邀请房东、二房东座谈,适度呼吁减免租金、不要加租。“抢救小店,就是在留住市井气。”

除了商超和餐饮,其他类型门店的复工方式和时间也有所限制。宗明表示,沐浴、美容服务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恢复经营。各类影剧院、文博场馆、健身房等密闭场所暂缓开放,后续视情况调整。

开门营业是一部分,人们走出家门、走上街道,商和市才能真正复起来。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30日发布通告称,自6月1日零时起,除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外,各区、各街镇及各居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居住本社区的居村民出入。

这意味着6月1日起,有2200万人可以自由出入小区。宗明在5月31日通报,上海市封控区总人数降至20万以下,防范区总人数达到2200万以上。

街道上的交通工具也开始丰富起来。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介绍,自6月1日起,地面公交线路全网络恢复基本运行,首末班车时间恢复以往平时运行状态。轨道交通全网络恢复基本运行,首末班车及运营时间恢复常态,暂不恢复周末延时运营。

经历50多天的封控,很多人都记挂着自己的亲人。5月31日一早,宝山区的姜女士接到兄弟姐妹的语音群聊消息,听闻老母亲所在的小区已经解封,凭借72小时核酸,开放亲属探视。她们便各自沟通所在的小区情况,约定时间想看看自己的妈妈。

图2:上海关于复工复产的鼓励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自6月1日起,各家出行平台服务也陆续上线。嘀嗒从当天零点起逐步恢复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滴滴则提示乘客需要72小时核酸结果为阴,上车扫描场所码;曹操出行要求司机每日各做一次核酸及抗原检测,司机每完成一笔订单,就对车内环境做一次自行消杀;哈啰针对合规认证的新老车主和乘客发放补贴;高德打车升级了智能后视镜终端,实时监测驾驶员核酸报告有效期,提醒乘客佩戴口罩。

在民众关心的快递方面,宗明在5月31日上午表示,6月1日起,邮政快递有序恢复处理中心和营业网点,逐步全面恢复个人寄递服务。

上海市邮政管理局此前发布白名单显示,上海目前已有28家快递企业复工。截至5月31日,菜鸟在上海运力已基本恢复,配送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些配送员在配送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等包裹。上海的前置网格站、配送站基本上已经恢复了九成到九五成,配送小哥的人员数量也恢复到九成以上。

不过多位上海市民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收到快递的速度比往常慢,寄快递的业务很多还没恢复。6月1日上午,《财经》记者通过顺丰小程序尝试下单,发现所在网点暂不提供寄递服务。顺丰上海地区收寄公告显示,从上海寄出快递,只有小部分网点可供选择,且只能寄往江苏省苏州、金华等临近地区。家住陕西的杨先生听闻上海复工复产拟邮寄特产慰问朋友,结果被顺丰快递员告知,受疫情影响无法配送。

大宗消费重振:有望新增64亿元汽车消费

“我家没有车,疫情期间真的很麻烦。就算可以出去采购,因为没有车,买了很多东西都不好带回家。”家住上海静安的小苏对《财经》记者表示,“所以买车是必须的,这次是真刚需了。”

为了重振消费,上海市政府选择汽车为发力点,祭出牌照额度和新能源车补贴两招。在《行动方案》中,上海市政府明确表示将以大宗消费为抓手拉动消费,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在2022年12月31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的财政补贴。

2022年6月1日,零点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市宝山区锦秋花园社区物业开始拆除铁皮围栏,为小区解封做准备。摄影/徐易飞

6月1日,上海嘉定区发布“新12条”政策,包括助企纾困、助长消费、助力就业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汽车厂商开展促销,鼓励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并在上海市内上牌的,给予购车补贴,车价15万元以下的给予1万元补贴,车价15万元(含)以上的给予2万元补贴。

全国性的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也已出台。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上海市在《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汽车消费并不让人意外。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产业对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拉动作用达到4%,是拉动效果最强的行业。

2021年,上海共计投放沪牌个人额度13.51万辆。以4万张新增牌照换算,相比去年,牌照数量将增加三成。

新增的4万个号牌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上海车市?中国汽车工业協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车市的购买力比较高,上海消费者购买的车型一般在2.0升及以下,单价一般在16万元以上。照此计算,4万个新增号牌会为上海带来至少64亿元的汽车消费。”

中国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上海销量最高的5款燃油轿车中,除起售价10万元的上汽大众朗逸主打入门级市场,宝马3系、5系,上汽大众帕萨特和奔驰E级都已经属于中级甚至豪车市场。在燃油SUV榜单中,起售价40万元的奔驰GLC更是位居榜首。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豪车市场能够快速恢复,上海市新增的4万个号牌能起到更明显的消费提振效果。

作为上海本地的龙头车企,上汽集团和旗下的多家车企是否会跟进出台车市刺激政策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财经》记者联系了多家上海本地车企,上汽大众和上汽荣威均表示:会针对部分车型推出购置税减免优惠,但主要是响应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

除了汽车,上海市还将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计划,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按规定予以适当补贴,支持大型商场、电商平台等企业以打折、补贴等方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和电子消费产品促销等活动。

“除了刺激汽车消费,是否还应该有更多的考虑。”杨建文建议,消费券是个选项,但有难点,财政压力是一个很大的约束。即使放弃这个选项,政府补贴也应该更体现普惠性原则。

2022年4月30日,走出医院准备回家时,小华(右)和姐姐回身向护送他们出院的医护人员挥手道别。当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新冠定点医院)收治的3岁重症新冠患者小华(化名)出院。图/新华

2022年5月10日,在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门口,刘纯坐班车回酒店休息。刘纯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曾在2020年支援过武汉抗疫。4月21日,她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湘雅三医院专家团队接管了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重症病房(ICU)。图/新华

充足的收入是消费的底气,2021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027元,位列全国第一。但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因为疫情影响,2022年1月-4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分行业看,1月-4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745.4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53.82亿元,下降24.0%。

2020年疫情结束以后,上海市为了提振消费,曾在2020年和2021年举办两届“五五购物节”,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明显效果。

在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中,上海市政府表示将优化“购物节”方案,适时推出主题购物节活动,鼓励发展夜间经济,提振消费信心。对此,《财经》记者致电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但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在谈及目前各地为拉动消费所采取的举措时表示,在当前消费者收入信心偏弱的情况下,以促销性质为主的消费券刺激效果有限。首先是金额规模有限,其次很多消费券采用满减形式、限定具体行业,存在打折和促销性质浓厚、价格效应多过收入效应的问题。

“上海应该跟进什么措施,才能提振全体市民的信心?例如,通过国资注资社保,加强社会救助;又如,通过透明化操作,平抑下半年可能出现的物价上涨;再如,一次性补助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市低收入者等,都值得考虑。”杨建文说。

支柱产业复工复产:如小马过河,企业对细则仍有困惑

街市正在热闹起来,在工厂、写字楼,复工复产也在进行中。

“情况明显有所好转。”5月31日,一位奉贤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告诉《财经》记者,除了一名不住在奉贤区的员工需要驻守工厂,本区内的员工已经可以正常上下班了。物流已经基本恢复,但是价格比平常高。奉贤是上海本次抗疫中较早实现动态清零的区域。目前,外区员工上班,需要驻厂先静默两天,两次核酸阴性后才能上班。

针对汽车厂商零部件库存不足的问题,上海市经信委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复工、仓库解封、物流畅通;联合苏浙两省建设投运9个重要生产物资中转站,共运转汽车零部件等超13万立方米。

上海本身是先进制造的工业重镇,从此前白名单开始,各家企业已经逐渐复工复产,产能逐渐走出低谷,向上爬坡。

《财经》记者从上汽集团获悉,5月下旬一线生产人员有超过50%到岗,产能恢复了往常的六成以上,后续封闭运营结束之后,将很快恢复双班生产,产能进一步提升。

上汽集团自4月18日进入复工复产压力测试,当时涉及200多家上汽产业链相关的企业。4月19日,实现首辆汽车恢复生产下线。5月27日,上汽临港工厂开始双班生产压力测试,双班后的产能接近单班的两倍。

工业的生产有其特殊性,一辆整车涉及数万零部件。仅上汽在上海的供应链就有1000多家,整车企业要实现双班产能,需要产业链的顺利生产和顺畅的物流体系,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上海整车产量占全国比重约11%,汽车产业自然成为保运转稳的重心。《财经》记者5月30日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当前上海每天下线整车约2000辆,以点带链拉动上下游12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恢复生产。

疫情让企业生产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企业间积极互相协助,确保生产顺畅。比如上海市浙江商会根据防疫政策的调整,和市区相关委办局联动,帮助复工企业员工返岗、轮替,确认防疫物资采购渠道,协调设置核酸点。针对企业面对的合同履约、租金减免、劳动关系、融资难等问题提供咨询和协调帮助。

“上海地区的基地运转平稳,产能正在持续恢复。”化工企业巴斯夫告诉《财经》记者,疫情期间,巴斯夫从未停工;5月中旬,上海各基地产能平均已经恢复到七成以上。自6月1日起,各基地将逐步结束闭环管理,符合条件的部分生产及研发员工可以正常跨区通勤上班,其余人员则按各基地和办公室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家办公或到岗上班。

上述高管家住苏州,他电话询问后得知回乡需要7+7天自费隔离,且各地方对上海来客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现在最困惑的是出差问题。我们如今都能自如流动了,能不能在跨市出行时,也恢复如常呢?”

此外,复工复产的细则尚有不明确的地方。5月30日,一位工厂在松江的零部件企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了疑惑,到现在仍不清楚员工复工是否要在工厂闭环管理?员工要不要吃住在工厂里?因此,公司决定端午节期间保持观望,暂定节后全员复工。

情況每天都有变化,5月31日,松江区一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拿到了所在管委会的通知,自6月1日起,取消“白名单、通行证”制度,离沪不需开具相关证明,但要做好人员信息登记;之前未报批的复工的企业,如要复工需要提供备案承诺;防范区、低风险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财经》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自6月中上旬起,上海市经信委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推动工业、服务业和外资外贸企业等全面复工复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恢复正常运行。同时,筹备举办重大招商活动,推动重大项目、工程进展,从而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据《财经》记者了解,具体复工策略或仍由企业所在区牵头细化。一位嘉定区政府相关人士透露,区内相关委办局正在制作相关手册,将于近日公示。

曾刚认为,疫情着实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静态管理让生产性企业倍感压力,如何让产业界有明确预期、手持预案,有信心接订单,更有信心完成订单,仍需要相关部门对本轮抗疫进行复盘,给出结论和后续预案。

随着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防控措施会逐步解除,三区的划分可能还会存在,身处封控区的人员、企业可能仍然无法自由流动、生产。在业内看来,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敞口——劳动者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无故旷工;企业如何证明自己因故无法生产?

对此,法律界人士建议有需求的人士保留证据,证明存在“不可抗力”。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吴亮律师告诉《财经》记者,三区划分、高中低风险区、小区居委/街镇的管控通知等可以作为不可抗力的初步证据,如果需要更加明确的证据,可以联系公证处。

吴亮补充称,在对外贸易中,不可抗力公证书是被普遍接受、具有域外效力的证明文件。企业可以通过向公证处申请出具不可抗力公证证明,遇到争议时,由此证明存在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约,作为合同履行瑕疵的抗辩理由。

外贸通航:闭环中的上海港,出口依旧繁忙

消费、外贸和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针对出口和投资,《行动方案》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稳外贸稳外资。

全域静态管理期间,不少港口人闭环管理在工作岗位,努力克服对进出口的不利影响。

“现在的海外车市车辆资源持续紧张,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出口,我们的物流员工一直坚守在码头,没有回家。”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爱民对《财经》记者表示,从事港口物流的员工就有100多人,吃住都在码头,完全是闭环管理。

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4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91.49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36.5%。其中,出口695.96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43.8%;进口1495.53亿元,下降32.5%。1月-4月上海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9.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枢纽港口之一,上海港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可谓举足轻重。中国港口协会数据显示,4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308.5万标准箱,为去年同期的82.4%;5月以来,作业量持续回升,日均作业量达11.2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

2022年6月1日,上海松江,街头人来人往,当日起上海市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生活中熟悉的“烟火气”回来了。图/人民视觉

在《行动方案》中,上海市政府特别提到要在稳外贸方面,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力度,鼓励港航企业减免货物堆存费和滞箱费,助力外贸企业履约订单。

“上海市政府给了很大的支持,上海市有关委办的领导每天和我们开会,但是在上海之外的公路运输还是有阻力。”谈及车辆从下线到装船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赵爱民说,“我们通过江海联运及铁海联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郑州及南京基地生产的整车从长江运到上海的海通码头,最后出口海外。”

赵爱民介绍,尽管面临疫情考验,芯片供应资源也依然紧张,我们的基盘市场和新兴市场依然保持着良性上升的趋势,例如在墨西哥市场,前四个月的销量就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水平。2022年1月-4月,上汽海外销量超过21万辆,同比增长30.5%;今年全年目标80万辆。

在外贸总体增长的情况下,企业仍有问题待解。上海明傲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每年为上百家纺织、印刷等领域的外贸工厂提供工厂审核咨询及资源对接服务,总经理卢旭东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一个明显问题是海运价格的快速上涨。以上海到洛杉矶的航线为例,疫情之前,去往美国的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价格在500美元左右,此后一度飙升至1.3万美元至1.4万美元,今年企业可能赚不到什么钱,“叫好不叫座”。

对于2022年的整体外贸形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宇认为,2022年全球疫情稳定后,海外需求将可能走弱。但整体出口的良好形势仍会延续一段时期,边际放缓的趋势将逐渐形成。从出口量看,预计海外市场耐用品、消费品以及防疫物资等出口将减少,部分订单会回流到其他国家。预计2022年出口与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4.5%和7.5%,贸易顺差维持在6500亿美元左右。

明星外企特斯拉的表现也值得关注。4月19日,特斯拉上海工厂在停产三周后复工复产。5月11日,装载着4767辆特斯拉电动车的滚装船发往欧洲。作为特斯拉的“全球出口中心”,特斯拉中国今年前四个月交付新车18.3万辆,同比增长超1.7倍,其中出口就超过7万辆。

“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表示,“相信疫情只是短暂的一次测验和挑战,我们从复工的过程当中也看到了各界应对挑战的能力,相信(生产)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

复工复产带来的信心有望转化为特斯拉在华的新投资。有报道称,特斯拉准备扩张上海工厂的产能,使其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倍,达到年产100万辆电动车。对此,特斯拉中國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没有相关信息。

《行动方案》专门提到要多措并举稳外资、稳外贸,比如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专员服务机制,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帮助重点外资企业解决复工复产、物流运输、防疫物资等突出问题;同时还提出,要保障重大外资项目顺利推进,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线上线下协同;还要保证在谈的、签约的、在建的项目尽快恢复运转。

上海市强调要支持外资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着力稳定外资外贸企业预期和信心;特别强调要统筹用好国家外经贸发展和该市商务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调整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资金支持范围和力度,重点用于2022年度稳外贸稳外资,对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外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看来,稳外资最重要的就是提振信心,《行动方案》把今年本来要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提前启动,也表明了上海对于外资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外贸领域,此次提出的加大对企业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助力外贸企业履约订单、实施通关便利化措施,以及鼓励减免货物堆存费、滞箱费等具体细则,都将为外贸企业减轻实际的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4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三增长”。其中,实际使用外资77.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5月30日,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将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全力稳定企业在沪发展的预期和信心。

“大部分的外资投资计划不会有变化,很多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也会继续投资。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因为金融准入的持续放开政策,他们也会持续对上海这个金融中心进行投资。”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财经》记者表示,“但是制造业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了,因为集中制造的体系已经出现了变化,多点布局此前就已经成为了趋势。”

证券业:疫情影响有限,恢复节奏各不同

6月1日,沉寂了两个月之久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恢复了往日的喧哗。

不同于其他行业,疫情给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不过也有少部分机构表示,疫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下业务的开展。如今,一切都将回归正轨。

作为一家大型券商的岗位关键人员,王刚已经在公司连续驻守超过两个月。“解封第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去好好休息下。”王刚说,“两个多月时间吃住都在公司,一直都很忙碌。”

另一边,居家办公78天之久的李璐也异常兴奋。“终于可以回到公司正常上班了。”李璐在一家位于陆家嘴的基金公司上班,她告诉《财经》记者,“尽管居家办公可以节省上下班时间,但是工作生活边界完全模糊了,感觉更忙了。”

《财经》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疫情期间,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所有业务几乎都在正常开展,受到影响十分有限。这些机构都实行了重要岗位人员的持续驻守,保证投资、交易、风控、运营、IT等部门的人员在岗。

“交易、IT、运营、清算等部门都有人员一直在公司,期间有的员工进行了轮换,也有少数从头坚持到尾。”李璐说。国金证券表示,公司信息技术部从3月13日开始安排关键岗位人员驻扎公司,保证了交易系统、办公系统的有序运行。

实际上,在本轮疫情前,各家机构的路演、会议、培训等大部分业务已经完全转为线上。线上办公模式也减轻了疫情造成的影响。

“因为行情波动较大,疫情期间我们组织了100多场线上路演,基本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行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疫情。”李璐告诉《财经》记者。国金证券人士表示,疫情期间,公司各部门组织了超50场不同规模的线上路演,包括市场分析、策略分享、主题交流等。

对于投行、资管等需要出差的业务,基本上都由相关分公司人员配合完成,影响并不大。相比较之下,经纪业务或受到一定影响。不过,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家的客户端,很多业务都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非现场办理。

据报道,自6月1日起,31家上海法人证券公司中,有28家全面复工复产,占比达90%。911家上海证券分支机构中,有452家全面复工复产,220家分支机构可提供现场服务。

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准备全面复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等机构已完成“数字哨兵”安装工作,并部署下属所有分支机构完成“场所码”张贴。

根据《财经》记者了解,若要全面复工尚需一定时间,大部分机构依然采取轮岗制,而且各家复工节奏也有所不同。

“只有一些需要在6月1日轮岗的同事接到了上班通知,其他人暂无通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也有券商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尚无接到通知。

国金证券人士表示,因办公大厦尚不具备现场复工条件,“目前我们还是鼓励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去现场办公。轮岗人员要求带好换洗衣服等生活用品,做好被封控、管控的准备。”

实际上,各家金融机构目前采取的均是分批复工状态。从最小化到分批轮岗,再到全面复工,优先确保投资交易等核心工作岗位。

中信保诚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公司正在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复工复产指引积极制定返岗计划,提前做好环境消杀、配套保障,安装部署“场所码”等数字化防疫手段。确保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逐步有序扩大复工复产范围。

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万宏源等多家券商均提前部署了复工安排。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依然采取轮岗+居家办公相结合的模式。一些金融机构要求,要安全有序、分批次到现场办公,部分人员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下到现场办公,其他人员则视情况而定。

金融支撑:告别单点发力,强化助企纾困功能

过去两个月,上海金融机构在抗疫方面推出的支持政策不断见诸报道。本次发布的《行动方案》中,“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功能”则被进一步强调。

受疫情影响,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的从业者面临不小的挑战。“钱确实不太能及时周转过来。”在上海一位餐饮行业从业者眼中,银行的延期还本付息服务提供了一次“喘息”的机会。

“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与以往对比,《行动方案》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梳理。

在上海银保监局3月末印发《关于做好上海银行业无缝续贷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行动方案》对于服务对象有了进一步拓展。

“推动试点银行将无缝续贷服务对象从小微企业拓展至中型企业。积极开发线上无缝续贷产品,按照‘零门槛申请、零费用办理、零周期续贷导向,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周转无缝续贷,力争2022年无缝续贷增量达到1000亿元。”《行动方案》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定企业融资预期之外,部分企业的需求在于增量贷款部分。有小微企业主告诉《财经》记者,企业因资质问题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行动方案》中亦提到扩大信贷投放: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企业纾困专项贷款,由在沪银行向防疫重点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优惠利率的纾困贷款。积极用好国家各类再贷款支持政策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对重点领域和困难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2022年4月23日,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工作。4月下旬,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确保企业防疫形势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以“闭环生产”模式,力保重大项目,做好防疫生产“两不误”。图/新华

“这个比较重要,也比较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财经》记者,设立企业纾困专项贷款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相结合,属于政策性工具,能够弥补银行靠自己做纾困的不足。

当前已有多家在沪银行推出专项贷款,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专项信贷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其中,上海银行设立10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优先用于上海地区防疫抗疫及复工复产。

“需要纾困的企业可能受疫情影响较大,风险较高,存在着较大的还款压力,甚至经营的连续性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果仅靠银行,不符合其审慎的要求。所以要与政策性支持手段相结合,比如围绕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者加大政策性担保,以降低银行风险。”曾刚进一步指出。

这点在《行动方案》中亦有提及,将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按0.5%收取担保费,对政策性的创业担保项目免收担保费,对政策性的农业担保项目给予贴息贴费。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含)以下。

在曾刚看来,《行动方案》实际上是“一揽子经济政策”,不同于以往从金融单点出发,而是金融作为配套,在一揽子政策规划下更好地支持企业纾困。

“上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停摆,重启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的全盘部署。金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的是支撑、撬动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之间需要更有效协同。”曾刚表示。

在5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表示,《行动方案》发布后,将尽快出台金融助企纾困政策指引以及配套问答解读等,确保政策举措落实到位。

企業纾困进行时,更盼恢复正常发展

《新民晚报》报道,某外贸公司尽管在5月1日就进入了复工复产“白名单”,但负责人权衡良久,选择了继续“静默”。“复工复产后,员工必须居住在厂内闭环管理。但工厂没有可居住的环境,缺乏足够的独立卫生间、洗浴间和宿舍。”

该企业认为,即便有能力把防疫措施安排妥当,启动了生产线,还会发生原物料运不进来,库存仅够一两周生产的情况。

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数量超过50万户,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99.5%以上,从业人数1169万。

面向脆弱而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行动方案》中首先提到的第一大板块即“千方百计为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从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多渠道为企业减费让利、加大退税减税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等方面,综合实施“缓免减退补”政策,多管齐下为企业减负。

首先是缓缴。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规定缓缴社会保险费;受疫情影响的用人单位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申请延期纳税申报或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

其次是减免。落实国有企业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6个月免租金,预计将惠及9万多市场主体,减免约140亿元。除了房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非居民用户给予3个月应缴水费、电费、天然气费10%的财政补贴,免收3个月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等。

然后是补贴。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在更多行业实施增值税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住宿、会展等困难行业企业给予每人600元一次性稳岗补贴,每户企业补贴上限300万元,鼓励企业稳岗留岗。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2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此次政策的一个闪光点是,上海政府提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进一步促进就业。不是直接发钱,而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认为,这提高了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减少企业要求的能力和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之间的能力差,可以称为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大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要适应现在新型技术的要求,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传统行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对当下大学生和求职者是实实在在、根本性的帮助。

市级的纾困政策以外,各个区也出台各自政策。宝山区发布了助企纾困10条措施和25项指引,实施助企帮困“亿万千”行动,拿出10亿元资金,扶持万家中小企业和千家重点企业。同时协调28家金融机构建立“敢贷、能贷、会贷”机制,为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问题。

企业普遍对《行动方案》中的纾困政策表示欢迎,认为对解决企业困难有直接帮助。但也有不少声音呼吁,助企纾困政策还有提升精准性、直达性和普惠性的空间。

比如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社保问题和房租问题。有企业主表示,现有的扶持政策主要聚焦在银行放贷降低门槛和允许企业缓缴社保,但缓缴不代表不缴。2020年疫情暴发时,曾推出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免征5个月、大型企业3个月社保减半的“大招”,不少企业期待这次疫情也有类似政策出台。

在房租方面,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曹文洁建议扩大减免租金的实施主体,将集体性质的房屋参照纳入本次的减免实施主体中,倡导非国有物业企业与租户通过协商采取免租、减租、缓租等举措,并鼓励金融机构对减免租金的物业企业给予一定金融支持。

对于企业来讲,纾困只是解决短期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企业们当前最希望的还是全面恢复往常的经济生活。《财经》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在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推出的小程序“益企服”平台上,共有超过1.2万家企业注册,总访问量超370万次,累计受理复工复产诉求近5000项。

“疫情是重大挑战,也相当于给上海做了一次全面体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告诉《财经》记者,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了相关部门针对性整治的抓手,可以查缺补漏、扎紧围栏。比如,城市基层管理时,理解、执行政策的手段问题,可以强化法治建设、法治理念;比如,长三角可以在抗疫中发挥更大作用,协调联防联控,形成合力。

“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无论抗疫还是复工复产,只要是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的,我们都要尽力而为。”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在商会理事会议上直言,希望所有的企业将眼前的困难当作一种“经历”、一种“阅历”,并将其转化为迈向百年企业的一种动力。“春天一定会来”。

正如新华社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影响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改变。

當前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影响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图/新华

(实习生邓雨洁对此文亦有贡献,文中王刚、李璐为化名)

猜你喜欢
上海疫情企业
上海电力大学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