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是一种简单原始的人类活动,几乎每个人都曾抬头仰望星空。而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也与对天体的观测和研究密不可分。曾有无数天文学家利用各种设备和方法观测和研究广袤的星空,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在500年前就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发现和确认多颗星体;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就出现了关于星座的记录,大约在西周时期,人們便开始对全天恒星进行观测命名,形成了一套专业成熟系统的星占文化。直至今日,观测和研究星空的活动仍在进行着,人类从未放弃对星空和宇宙的关注。《最后的观星人》的作者艾米莉·莱维斯克,便是这些观星人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艾米莉在她的处女作——《最后的观星人》一书中,以第一视角讲述了自己和同伴在世界各地天文台观测星空的经历,以及那些跟她一样长年坚持在天文领域探险的天文学家的冒险故事:
由于世界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数量极为有限,天文学家申请某个天文台的望远镜使用权往往需要很久。艾米莉曾用一年时间申请,好不容易才被批准使用望远镜一个晚上。而在望远镜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如设备可能出现的损坏、设备死机、天气不适宜开启望远镜、各种小动物干扰等,都可能造成等待已久的观测时机就此错失。
为了有良好的观测环境,这些大型天文台往往修建在偏远且环境恶劣的山间、沙漠中,天文学家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然后就得立刻调整状态开始整晚观测,还要忍耐寒冷天气和整夜的枯燥单调。在观测过程中,甚至有人从望远镜的高空平台摔下来,有人被闪电击中昏迷入院……
当然,观测星空并非只有这些艰苦的情况,其中也饱含着天文学家特有的浪漫。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比如山峰上的日落、深夜里的漫天星光、望远镜中多变美妙的天体……在这本书中,艾米莉回顾了自己一步步成长为天文学家的经历,也启发读者产生了诸如“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宇宙”“为什么要仰望星空”“为什么要提出内心的疑惑,满世界建造这么多望远镜,到地球的极限之地寻找答案”“为什么要观星”等种种思考。通过记录这些天文探险家古怪又有趣的观星冒险故事,艾米莉希望向读者传达的是:“永远有人在仰望夜空,追寻遥远而闪耀的星光。”
作者艾米莉·莱维斯克(Emily Levesque),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以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与死亡为主要研究方向。她从6岁起便痴迷于探索和观测太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她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教授一起欣赏美丽纯粹的天空,就此立下了以天文学为毕生追求的志向。艾米莉曾使用地球上许多大型望远镜观测天体,总观测时长达50多个夜晚,发现了索恩-祖特阔夫天体候选者“HV 2112”的存在,并斩获包括安妮·坎农天文奖、科特雷尔学者奖、牛顿·莱西·皮尔斯天文学奖等在内的多项重要学术奖项。
(责编:唐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