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观照现实

2022-05-30 10:48:04唐欣怡
雨露风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童心意象语言

摘要:西西用她笔下丰富奇特的意象及自由有趣的“童言”展现了她属于成年人的童心。在经历了复杂的人生后,她以童心意识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观看世界的新视角,以童心看事物,以童言写情感,安抚了现代人焦虑、不安的情绪。其中,西西也并未避讳深刻的问题,而是通过其童心的温柔、平和、包容对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提出思考,展现出作为现代人的忧虑和思索。

关键词:西西散文;童心;意象;语言

作家西西通常被当作小说家来介绍,而其散文创作却很少提及。在张炯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西西的散文在“小四、西西、夏易、谢雨凝等的散文”一节有被论述,他认为虽然西西的小说具有独创性,但“其散文随笔同样是出色的”。[1]205西西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60年代后专栏散文发展壮大,西西的散文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她曾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大拇指》《素葉文学》的编辑,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出版的《花木栏》《耳目书》《画/话本》《拼图游戏》《剪贴册》等作品,都是专栏散文的结集。西西的散文有当时专栏文章的特点,她时常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文章也兼具议论性、个人性、消遣性与专业性,但她的散文因“以童真之心对待人生”[1]206脱颖而出。她的散文从生活琐事出发,于细致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真性,用自己源于童心的包容面对这个变化复杂的世界。同时,西西的意象丰富有趣,语言轻松幽默,她在自己创造的童心世界中以爱待万物,她渴望用童心消解现代人的焦虑,用童心观照现实、期待未来。

一、意象之趣

西西以她的童心观察生活、现实,发现事物的不同面,通过笔下丰富与奇特的意象挖掘生活的本质。她的动物意象被看作是宣传传统文化、思考传统与现实的一个媒介,在《缝熊志》中西西创造性地把缝制熊玩偶与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结合在一起。西西在书中创造的范蠡、西施、屈原、成吉思汗等男女形象,从传疑时代跨越到清代。这些形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毛熊玩偶,它们具有的故事感与历史细节感隐喻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渊源。西西常以动物为艺术形象,通过对动物意象的夸张与幻想寄托她的个人感受。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是西西时常进行思考的,这一思想在《猿猴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书只有一个中心主题,那便是尊重生命。以猿猴作为切入点,是因为西西认为猿猴与人类最为相近。西西制作的猿猴玩偶形象夸张,但文字却平实自然,于细节处流露感情,很难让人与她所讲述的猿猴有距离感,如讲狨的戏耍是“捉迷藏”,拥有攀、爬、跳跃能力的猿猴是武侠小说里轻功最好的高手,猿在山中是悠然自得的歌手,在动物园里却是受人干扰的囚犯……细节处的拟人手法使读者以平等的角度看待这些动物,如果说毛熊是中国历史的象征,那么这里的猿仅仅是它们自己。西西的《猿猴志》是反思的作品,如她所说,关注动物是因为人类伤害了它们。这展现出了她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她对生命的关怀。

建筑意象也是西西创造的一个意象群体。这些建筑意象作为客体,反映了西西对人与城市关系的思考。西西用她的童心意识进行书写,以童话隐喻建筑,呈现出了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形象。甜点是柔软小巧的,建筑是坚硬庞大的,但西西却通过想象大胆地将其联系在一起,她的《一片蛋糕》讲的不是孩子喜欢的甜点,而是一座德国的美术馆。这片蛋糕不用软绵绵的奶油,而以实实在在的“甘笋作馅”。二者外形相似,蛋糕能果腹,坐落在城市里的美术馆却能丰富人类的大脑,隐喻了这座美术馆的丰富价值,体现出西西对建筑设计与其功用关系的思考,也表现出西西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赞扬与追寻。无论是奥地利的红龙虾房子还是德国柏林的彩虹大楼,她都关注到了建筑的空间问题。她认为建筑不仅需要内部空间,也需要和所在环境相互协调,即拥有和谐的外部空间。人类需要空间,建筑不仅要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空间,也需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满足人类对精神空间的需求,让人们能在内部或外部空间中进行放松的联想和情感的熏陶。由于时间问题,西西曾错失了参观居里夫人博物馆的机会,但她依旧为此写下一篇游记,描述了博物馆周边的风情环境及建筑外观。

西西的隐喻充满创造力,她从不将自己局限在文学的成规中。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某种意象通常与某种固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刘禹锡便总结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规律,还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除此之外,菊花隐喻高洁、月亮隐喻思乡、杜鹃隐喻凄苦等,都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意象成规,这些都是凝固的象征义。但一个未经训练的儿童却有着宝贵的特质,那便是有着细致的观察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对未知的世界产生了不断探索的欲望,创造了许多奇特的意象。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西西坚持打破成规,尝试以童心观察世界,用童话般的意象揭示现实的缺陷,表达个人的心理世界。

二、童言无忌

西西通过童言表达丰富、奇幻的世界,作为专栏作家,她并未放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拯救,她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基础和生僻的知识。但为了吸引读者,她也需要在语言的形式表达上多做文章。王一川认为现代汉语是显示了现代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基本场地,也就是说语言能够表现人对社会、世界的体验及心理感受。巴赫金也提出了“语言再现”的说法,即艺术语言不仅再现了社会现实,还再现了社会语言形象——“小说中的话语不仅再现(现实),而且本身被再现”。[2]以上的观点共同认为语言可以表现现实。西西充满童心意识的语言也表达出她的文学理念及现代人的生存、思想状况。

首先是日常化和词语视听效果的融合,这体现在西西拟声词的使用当中。如“钱是丁丁的声音”[3]16,“家里有几件常常会哗啦哗啦大叫的电器……它(冷气机)就在屋子里哼哼唧唧呻吟,有时候像火车奔跑一般,发出哐啷哐啷的金属巨响……最奇怪的是家里的冰箱,突然也会哗哗叫喊一阵”。[3]8-9在孩子简单的思维方式中,图像与声音是最直接的,所以他们通常会对声音进行模仿。拟声词重要的是形似,即声音模仿的相似性,西西拟声词的使用不仅显露出了声音的特性,还在听觉上具有直观性、视觉性。钱分为纸币和硬币,而“丁丁”这一拟声词显然表现的是零碎的硬币。在“卖钱买钱”的银行外,钱是零碎的硬币,而在银行内,钱又变成了“一叠纸币”,隐喻了现代社会中银行对钱的规整作用。这一拟声词不仅令读者联想起硬币碰撞时场景,也表现了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由于声音的直接性,拟声词常常在孩子的话语中被活用,他们使不同的感官经验交错相通,所以拟声词可以指代各类事物,在“只听见人来人往,一边是机器轰隆轰隆,一边是木屐咯落咯落”[3]67-68中“轰隆轰隆”“咯落咯落”指代了机器的运转和穿着木屐走路的动作。西西独具匠心在小花儿的童年时期的回忆中以拟声词作动词用,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西西还运用戏仿、类顶针、重复词语等方式进行她的童言实验。如她常对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进行戏拟,《开麦拉眼》中的:“连环呢,还是不连环呢?这是一个问题。”“牛不牛,羊不羊”也是对传统俗语“人不人,鬼不鬼”的戏拟。这种戏拟是表面语言的模仿,它使崇高与通俗融合、讽刺与喜剧交汇,构成一个喧哗的世界。还有对工人话语的戏拟“每天工作八小时,天天加工,该得回多少加班费呵;如果风扇还退休,那也应该收取一笔相当数目的公积金吧”,[3]9也意在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人们生活的现时世界。

作为专栏作家和电影编剧的西西,对文字有非常高的敏锐度。西西在写作上还运用了后现代的表现方法,进行了语言形式的游戏,于是她的“童言”突破成规带来了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理论”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它主张打破习惯,强调通过违反固有内容与形式、摆脱习惯性和机械性的认知来达到艺术上的超越。维克多·什可洛夫斯基认为艺术应当使人们摆脱由习惯带来的感觉,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感觉。语言是作家西西生存的方式,在写作中她探索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老成的童心

这里的“老成”并非贬义,而是认为西西在经历了复杂的人生后依旧保留对纯真的追求。首先是她散文中体现的“万物有灵”的态度。她笔下的事物仿佛都有自己的灵魂,物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蛇发头颅》中西西以第二人称“你”对横放在地下水库的美杜莎头部雕像进行叙述,开篇就问道:“你在幽深的地下水库中呜呜地唱着甚么歌?”[4]雕像本是无生命的物件,在一般人看来它们本该为人类服务,可在西西眼中,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地下水库的风声来自空气流动时产生的有频率的震动,但西西却认为这是美杜莎雕像哀怨的歌唱。西西使神话世界中的神灵与现实世界中的雕塑同一起来,并化用了美杜莎有关石头的诅咒。雕像、神话人物的同一化与布留尔提出的互渗律颇为相似,布留尔认为互渗原理通常出现在原始思维中,一切存在物都有一种可以被感觉到的神秘力量,一切存在物都与其原型的本性、生命相互渗透。西西有意识地用这种思维建造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个世界并未抛弃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冰箱、风扇、洗衣机会因过度劳累、心情不悦发出叫喊(《家具朋友》);衣裳会因为风的吹拂而飘动,而西西却将这个被动的动作解读为主动地起舞(《舞蹈衣裳》);缝制的熊玩偶本无生命,但西西把它们当作了自己的儿女(《缝熊志》)。西西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了笔下万物以灵魂,现实生活中的死物变成了性格各异的生命体。

西西常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灵活的形象,这种万物有灵的思维也可以说与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有着相似之处。皮亚杰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会产生泛灵论思想,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思维方式。产生这种思维的原因是“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5],即儿童混淆了自我与外部的界限。布留尔的互渗律发生于人类集体的原始时期,皮亚杰的泛灵论产生于人类个体的儿童时期,它们都是因为主体对世界认识不足而被动产生的。但西西很早就开始写作,她当过专栏作家,开办过杂志报纸,写过电影剧本,对不少领域都有所涉猎,所以她不仅仅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文学家。显然,与儿童的被动不同,西西是主动选择万物有灵的思维去观看世界的。西西的老成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把握、艺术创作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童心则在于面对复杂环境却依然保存着诗意的眼光和对纯净世界的追求。西西的童心意识是她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也是她对于物欲横流的反抗。她认为万物有灵,应当平等对待生命,因此创造出独特的意象群体和打破规则、无拘无束的童言。

四、结语

西西的散文并不浅薄,反而内容翔实、涉猎广泛,是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由于体裁的原因,她的散文比小说更加现实,但她的文章依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一个新生的城市和新一代人群,也给现代人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视野。她以童心的纯真反衬现实的污浊,她的焦虑隐含在温柔的童心意识里。这也导致她的散文颇像五四时期的“问题散文”,暴露了问题却不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但与尖锐表现黑暗的“问题散文”不同,西西过于温柔的话语也有美化生活的风险,难以让读者直截了当地认识其危险。

作者简介:唐欣怡(1997—),女,汉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

参考文献

〔1〕张炯.中国当代文学史(下)[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205-206.

〔2〕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新潮语言阐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7.

〔3〕西西.耳目书[M].台北:洪范书店,1995:8-68.

〔4〕西西.拼图游戏[M].台北:洪范書店,2001:166.

〔5〕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文选[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47.

猜你喜欢
童心意象语言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童心向党
都市人(2021年8期)2021-10-08 05:12:08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童心绘天下
孩子(2019年6期)2019-06-12 03:08:1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