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

2022-05-30 10:43余玮
红岩春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民工

余玮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10万英雄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凭着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

我曾经前往红旗渠,采访当年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通过他的讲述,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感触到的是艰苦创业、昂然向上的精神。

修渠大军出征

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一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由于降雨量极小且严重不均,每逢大旱之年,干涸的土地上常常颗粒无收。当地曾流传这样的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林县志》上短短八个字,写出了当地人民求水无果的惨痛记忆。对此,任羊成深有体会。“历史上我们这里水贵如油,群众吃水往往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上千年来林县人为了水,不知流过多少血,发生过多少惨状。我们的小麦没有雨,一点点高,一颗麦穗上也就一两个粒。不引水没法子活。”任羊成说,林县早在1944年就已成为解放区,然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缺水问题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全县550个较大的村庄,有307个村需远道取水。其中跑5公里山路取水的村庄就有124个,还有2个村庄的乡亲甚至要翻山越岭奔波20多公里,才能取到赖以活下去的“救命水”。

1954年秋,早年在林县周边地区闹革命、打游击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年仅26岁的他上任伊始,便怀揣着改变山区面貌、造福林县人民的强烈愿望,带队走进林县的山山岭岭搞调研,“摸大自然的脾气”,组织干部群众讨论山区前途,很快便把解决林县缺水问题列为县里头等大事。

自1955年起,林县动工修建了多条渠道和数座中小型水库。1958年,任羊成响应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与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随着南谷洞水库等建成,至1959年,形成了南、北、中三个水利灌溉体系,林县的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当年,林县的小麦喜获丰收。然而,麦收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林县境内的河流全部断流。水库见底,渠道干涸,不仅秋播无望,连人畜饮水也产生了困难,许多村庄的群众只得再次踏上远道取水的求生路。

严酷的现实,激起了杨贵及县委一班人到境外找水的想法。杨贵率队考察,在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找到丰富水源。经双方协商,上级批准,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一个月后,这项工程命名为红旗渠。以林县县委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向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浊漳河会集,一幅战天斗地的时代画卷在巍巍太行山徐徐拉开。

鸻鹉崖遇险

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仅总干渠的长度就达70多公里。要在太行山中修渠引水,一个非常艰险的任务就是劈山炸石。任羊成在修建南谷洞水库时当过炮手,修建红旗渠时,便积极报名加入了爆破队,整天在山腰石壁上打眼放炮。

爆破后的悬崖峭壁常常是乱石悬空,裂缝纵横。红旗渠工程开工不久,在平顺县东庄村的半山崖工地上,就发生了山石坍塌事故。在翻滚的乱石中,井湾大队妇女连长李改云为救崖壁下的一个姑娘,被砸折了右腿。

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10公里长的大山叫牛岭山。山中有一座长方形的山头,向北伸向漳河,朝河的一面是90度的绝壁,有几百米高,经常雾气腾腾,白云缭绕。当地老人说,除了鸻鹉以外,其他鸟都难以飞上去。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鸻鹉崖。

1960年6月12日上午,在鸻鹉崖工地上,民工们正在紧张施工。9点多钟,山上一块巨石突然崩塌,从浑然不觉的民工中橫扫出一条“血路”,滚下山崖。9名民工当场被砸死,另外3名重伤致残。

任羊成闻讯赶往事故现场。“被砸死的,最小的是一个女孩,才19岁,最大的不到40岁,当中还有一个才结婚几天的新媳妇。有个人大叫‘我双眼没有了,过了四五分钟就牺牲了。”任羊成回忆,横飞的血肉,有的贴在山崖上,还有的挂在荆棵上,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消息从工地传到县委,所有人都哭了。

一时间,工程全线的民工情绪消沉。“放炮惹恼了鸻鹉精”的迷信说法不胫而走,民工们不敢起五更到工地,不敢天黑后收工。但心中越害怕,反而越容易出事。一次,几个民工误以为听到山崖石缝“嘎嘎”作响,急忙跑开。其中一人失足跌下高崖,摔成重伤,经手术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当时,140多华里的总干渠工程全是在悬崖峭壁上,这么大的事故发生后面临继续施工还是停工的问题。”任羊成说:“党员、团员、干部提出要修,说打仗也有牺牲,不能打了败仗就不打仗了。有人说,没有粮,也没有钱,工程太大,也很危险——当时好多人吃的就是树叶、野菜,群众没有地方住,就住山岩土洞。总之,争论很激烈。”

最后,大家一致认定“宁愿苦战,不能苦熬”,都站出来表决心。任羊成提出:“要继续修下去,但必须安全施工,先得把险除掉,我作为党员带头除险!”他的话音刚落,就响起一片欢呼声。

拔掉“虎牙”的大会战

工程指挥部决定由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逐一除去炸松的悬石。

任羊成回忆:“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的确也害怕——除险怎么除呀,能不能找到科学的方法?”起初,任羊成手持钢钎,系条粗绳子下崭,可是“缓不了气,很难受的,没法使劲,而下边的群众等着施工,我心里干着急。昨天才表的态,怎么办?好在经过好多次试验,我找到了窍门,用鸡蛋粗的绳子把四肢套住,并在腰间和胯下系成‘十字”。

一次,当地两位老汉见他们在70多丈高的鸻鹉崖上观察地形, 要从那里下崭,大声嚷道:“这儿上不得啊! 那是见阎王的地方, 上一个死一个。”但任羊成毅然让同伴们砸实钢钎,系牢大绳,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手握带钩的长杆荡向了不时掉下石块的悬崖。崖深风大,任羊成在悬崖峭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崖上的人为他揪心,崖下的人为他捏汗,他却成功地除去了一块又一块险石。

任羊成还同老铁匠一起特制了抓钩、掏钩等10多种除险工具。施工时,30多斤的工具全部别在腰间。“两只脚一蹬,使钩子一挡,就悠出去了,用钢钎别掉那石头,就别掉了,别不掉就用大锤,一锤,这石头哗地就塌过去了。”

一开始,任羊成每次只能排除10米宽的险石,工效太低。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他就在悬崖上左右回荡。这样,一次就能排除30多米宽的险石,工效提高了两三倍。任羊成称这种作业为“走平绳”。

任羊成率领队员们每天下崭除险,为建筑大军开路,他们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悬崖上,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用抓钩和钢钎等把悬崖上的险石、活石一个个撬下来。群众称他们为“飞虎神鹰”。 除险队员们豪迈地喊出口号:“鸻鹉崖就是张着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

经过50多天的大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鸻鹉崖半山腰。

一条英雄的渠、精神的渠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地势险恶、石质坚硬。当年,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曾被迫停工。

为早日修成红旗渠,300名青年突击队员虽然每人每天只有6两口粮,但仍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在生活最困难时,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为纪念青年们的光辉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洞的岩壁上,有一个不大的洞口,任羊成说:“施工期间,我在那个洞里过了两个冬天。”

当年施工场面非常壮观,父子同行,夫妻并肩,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涌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排险队”等集体,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块石头送到山上。

1965年4月,林县人民经过五年多艰苦奋战,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长达70多公里的总干渠。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在林县分水岭隆重举行。1966年4月20日,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当年,林县大张旗鼓地一次表彰了74名建渠英模。其中,“除险英雄”任羊成等八位修渠尖兵還被授予特等劳模的光荣称号。

1969年冬,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当漳河水沿着太行山腰1500公里的渠线流入林县大地时,全县上下一片沸腾。10万大军、10年苦战,林县人民把该“往低处流”的河水引上了高处,灌溉了林县54万亩土地,彻底改善了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如果用修渠的土石方修一条高3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林县连接到广州和哈尔滨。这期间,红旗渠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逝去的是时间,不朽的是精神。当年的林县已经更名为林州市,但红旗渠作为“英雄渠”永远印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并已成为林州的一张名片,成为林州人眼中的“生命渠”“幸福渠”“精神渠”。走在红旗渠,踩着脚下蜿蜒而坚实的渠岸,看着渠中缓缓流淌的漳河水,仿佛听到了当年民工开山凿石的叮当锤声。站在高处,可见红旗渠如若蛟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俨然“水上长城”,不禁惊叹建设者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努力,才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采访期间,红旗渠的参与者、见证者不由得唱起这首老歌。尽管声音有些苍老,但那激越的旋律唤起了许多人无穷的回忆。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民工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谁更老实?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