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旭
1998年夏天的一个晚自习,黎兰萍老师像往常一样拿着备课夹走进教室。快期末考试了,那一阵天天考试和评讲试卷,我以为这个晚上也是如此。
只见她拿出一本书,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文章,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为什么不评讲试卷?路遥是谁?我还没搞清楚这些问题,黎老师已经开始朗读了。
“一九六一年,是我国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困难时期。不幸的是,我正是在这艰难贫困的年头,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县上唯一的一所高中——县立中学……”黎老师的声音时而清亮,时而深沉,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当读到“马建强因为贫穷被诬陷为‘贼娃子,只能在晚上睡觉时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时,教室里比任何时候都要安静,连吱吱嘎嘎旋转的风扇都静止了一般。
黎老师的声音哽咽了,我们也难过不已,仿佛那个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的人不是马建强,而是我们。
黎老师一边读一边在教室里缓缓地走动,我们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情绪跟着她的声音起起伏伏。
当我们意犹未尽的时候,晚自习的下课铃响了,几十双眼睛着急地看着黎老师,生怕她说出“下课”那两个字。晚自习两节课,加中间10分钟,她已经连读了100分钟,嗓音明显有一点嘶哑,可是她看了我们5秒钟后,报以理解的微笑,说:“再读10分钟吧。”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那几周的晚自习,黎老师都给我们朗读文学作品。在她的朗读声中,我们忘记考试的压力,忘记了分数的烦恼,同时,一种奇妙的力量在我心中萌动,我意识到我要多读一些有益的书。
当时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少,且只对老师开放,我向黎老师表达了自己想看书的愿望,第二天她就给我借来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那是怎样紧张又幸福的时光?上课时,我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高效率地听课做练习,下课后便一头扎进书本里。人物命运的走向牢牢地揪着我的心,我恨不能焚膏继晷,一口气看完。一周后,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一百多万字的书,却久久不能“出戏”。我在想,孙少平、孙少安生活这么艰难,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努力地活着?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么好看的作品?我向黎老师提出疑问,黎老师笑着说:“《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说得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疑问说明你读书思考了,我建议你不要急着找答案,你可以把《平凡的世界》再精读一次,感悟深的抄录下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听了黎老师建议,第二次阅读时,我不再追求速度,一天固定看幾页,每每遇到有感触的文段,便认认真真地摘抄下来,有时还写写感想。黎老师表扬我的阅读方法,还向全班同学推荐了我的阅读方法,这更加激励了我要多读书、读好书。
后来,黎老师又借了一些杂志和名著让大家交换阅读,晚自习让我们分享读书体会。同学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当年那些认真阅读过每一本书、每一篇文,像汩汩的清泉滋养着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当我读书时,周围的一切都被我屏蔽,只有故事中的人与我共情着,联系着。我看完一本书之后,觉得不够过瘾,反反复复翻看,将那些细节来回咀嚼。读到有共鸣的句子,就大声读出来。那些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以及忍耐、坚韧、奋斗这些词汇慢慢在我心里扎根,以至面对人生困惑时,我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
温儒敏教授说,整本书阅读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我在想,当年黎老师教给我们的,正是整本书的阅读。当我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用同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进入文学世界,找到阅读的兴趣和方法。
很多年过去,那个叩开我心窗的女老师站在教室中间,捧着书认真朗读的情景常常浮现在我面前。那动人的文字和声音就像春天的甘霖,滋润着我,指引我慢慢地、稳稳地形成丰茂的精神世界。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