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一旦选择,就应有“择一业终一生”的志向

2022-05-30 08:33
世纪人物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吴良镛单霁翔世界遗产

在被大众熟知为“故宫看门人”之前,单霁翔干过不少不同的工作:在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做过东城区的规划编制;主持过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参加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负责过城市基础设施和京郊区县的规划管理。1994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从此走上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

兜兜转转,最终将文化遗产事业作为职业归宿。小时候住在四合院,单霁翔特别喜欢老北京那种“接地气、望星空”的生活,没想到长大后,他成了“中国最大四合院”的看门人。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单霁翔说,从事任何一个工作都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一定会在一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而一旦选择,就应该有“择一业,终一生”的志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理想,通过实践,不断实现理想,同时不断树立新目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就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拥有文化自信

单霁翔籍贯江苏江宁,出生于辽宁沈阳,3个月大时被父母带到了北京。翻看小时候的照片,他发现童年在不经意间已经与文化遗产“绑定”。

“我的父亲曾在大学学习文学,家里有很多文学著作。我跟着他读了很多书,他也经常带我去参观文物古迹:长城、故宫、周口店、颐和园、天坛、十三陵……没想到这些后来都成了世界遗产。”单霁翔说,那时他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了不起,更没想到的是,长大后能够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故宫博物院时,单霁翔感受最深的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古老的紫禁城、正青春的故宫博物院,同时也越来越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1933万人次,创下纪录,同时,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突破50%,而在过去,这一比重不到30%。

单霁翔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服饰到故宫参观、拍照。他曾好奇地问,是不是来故宫才特地穿成这样;年轻人告诉他,平时上班也这么穿。

《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给这部纪录片点赞的人有70%是18-22岁。这部片子甚至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播出后)第二年故宫招聘20人,结果有1.5万人报名”。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拥有文化自信。”单霁翔认为,一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逐年加强,让文化遗产“老当益壮”,更多的中国故事得到广泛传播;三是文物正在“活”起来,考古遗址建成美丽的遗址公园,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契合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越来越明显,比如,博物馆数字化、文化创意的研发等,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也正是年轻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才能在新的时代下焕发活力,更加年轻。”单霁翔说。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筑学泰斗吴良镛是单霁翔的博士导师,对他产生了巨大影響。吴良镛创立的广义建筑学理论,将建筑学的范畴扩大到街区、城市,又扩大到文化、艺术。单霁翔受此启发,提出“广义博物馆”的概念,希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吴良镛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可用于指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理论则重视人的体验和需求,由此延伸无论博物馆还是文化遗产,都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吴良镛倡导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更让单霁翔认识到,故宫博物院的事业是全民共同的事业,“封闭的故宫应该打开,应该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

这两年,在遗产地行走时,单霁翔遇到了很多开心事,“看到良渚古城成为遗址公园,很多年轻人来打卡,看到杭州西湖等遗产地得到很好保护,看到很多老朋友还坚守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我们的文化遗产越来越有尊严,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单霁翔说,近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感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总结为6点:

第一,文物保护重视单一文化要素,文化遗产则开始注重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第二,过去保护的往往是静态的,比如古墓、石窟,已经失去最初功能,只是被观赏、研究的对象,现在则开始注意保护活态、动态的,比如古村落;第三,过去往往只保护古代的,现在开始注意保护近现代的,甚至当代的文化遗产,历史链条不能断;第四,过去保护的是比较小规模的文物,如一座桥、一座塔,后来扩大到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由点及面,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还要保护文化廊道,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第五,过去保护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纪念性建筑,现在还要保护那些有关普通人生活的民居、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第六,过去文物保护的是物质要素,现在还要保护非物质要素,比如民俗文物,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保护文化遗产是全民共同的事业

单霁翔发现,现在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节目越来越多。最近,一档《博物馆之城》,单霁翔走进北京市各类博物馆,体验基层员工的工作,带着观众看到博物馆的另一面;一档《老单走东城》,他从第一视角介绍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而他迈出宫门后策划参与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两季,第三季已于7月24日在河南安阳开机,那是甲骨文的故乡,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在单霁翔看来,博物馆和世界遗产,是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窗口。博物馆天然带有一种使命感,让每一位走入其中的人能够体会到历史的伟大,获得坚定的精神力量;而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同时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通过这两扇窗,我们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时,有一件事让单霁翔印象深刻。那是1996年,北京站计划建设南广场,意外发现了一段保存较好的明代城墙,当时其他明代城墙已经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被拆毁殆尽。这一段城墙意义重大,必须保护好修缮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古建筑修缮需要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于是,文物局联合媒体发起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市民异常踊跃,把他们以前用来盖小厨房的砖都拿了出来,很多人用自行車驮着将近50斤重的城墙砖送到了修缮工地,络绎不绝。有人从通州骑车过来,还有老人带着儿子、孙子一起来送砖,很有仪式感。整个冬天,工地上都热气腾腾……”单霁翔说。最终,市民们捐来的数十万块城墙砖,不仅修好了这段城墙,还完成了一场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

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保护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每一代人既有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并传于后世的历史责任;文化遗产保护也并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保护工作者的职责,而应该是广大民众共同的事业,因此要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明城墙遗址公园早已于2003年建成开放。与紫禁城同龄的城墙,安然立于现代都市,真正成为当代人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而这一切,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元奕

猜你喜欢
吴良镛单霁翔世界遗产
百岁国匠吴良镛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单霁翔:用“新”守护故宫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50年
孔子研究院展厅主题雕塑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