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良 鲁世联
井冈山,我们早在课本中读过,也听老师讲过,那山雄壮巍峨,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从那时起,心中就对井冈山无限向往。
这年10月中旬的一天,带着憧憬,怀着企盼,我们来到了江西井冈山。
进入井冈山,我们仿佛踏进了连绵不断的巨幅画卷里,满眼都是郁郁葱葱,处处都能领略生机盎然的气息。这种气息笼罩在高山峰峦、碑石上,飘浮在“五百里井冈”那幢幢楼房、条条石桥和间间村舍间。置身这巍峨的井冈山上,我们深深被这眼前翠绿而壮美的景色所吸引。大山里弥漫着的湿润空气格外清新,呼吸一口浑身舒爽。我们就是呼吸着这种清新空气走进井冈山的。
景区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井冈山。井冈山,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这是一座雄伟独特又神奇的山,这里的一草一木,洒过革命先烈的热血;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脚印。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后,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9月29日至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领导了“三湾改编”:第一,把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師第一团;第二,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第三,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统一在党的前委领导之下,从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三湾改编,建立了新型的人民军队。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把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民军相继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部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工农兵政府,领导农民分配土地,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攻,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在井冈山的几天里,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等遗址。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我们向烈士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在碑林、纪念碑、雕塑园中,我们听讲解员讲述红军历史;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我们深入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在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内,在声、光、电的演绎世界中,我们观看了三湾改编、朱毛会师、八角楼的灯光等历史场景,深深被先烈“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事迹所感染。
在参观茅坪八角楼时,我们听到了“一根灯芯”的故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布匹、弹药、粮食、油盐等物资紧缺。正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指出的那样:“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在艰苦的日子里,毛泽东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自己则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按当时的级别规定,他可以用两根灯芯办公,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常常忙到深夜。面对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和迷茫,他在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指导当时根据地的斗争。
参观“朱毛会师”的龙江书院和挑粮运动陈列室,我们听到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讲的是朱德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随后,我们来到当年红军挑粮走的弯弯小道。小道一头连着山顶的黄洋界,一头连着山下的源头村。这弯弯长长的崎岖山路,别说挑粮了,就是徒手走上一趟,也挺费劲的。当年军民沿着这条小道,一天往返50公里,硬是把30多万斤粮食挑上山,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
在对红军挑粮不易的感叹中,我们登上了黄洋界。站在这里极目远眺,群山环抱,险峻异常。前方有一条深深的山涧沟壑,一条崎岖小道在沟壑里从远处山下蜿蜒顺坡通向山顶。望着这雄伟的山关,我们仿佛听到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隆隆炮声,毛泽东1928 秋写下的词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仿佛回响在我们耳畔。
参观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旧居,红四军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等茨坪革命旧址群后,我们来到烈士雕像园,听到了女英雄伍若兰的感人故事。1928年2月底,伍若兰和朱德结为夫妻,同年3月参加红军。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突围,她带队吸引敌人火力,身负重伤被捕。此时,她已怀身孕。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她,对她灌辣椒水,企图逼迫她同朱德脱离关系。她性情刚烈、意志坚定,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不久,她被敌人杀害,刽子手们残忍地砍下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
据讲解员介绍,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达4.8万人,知道姓名的仅有15744人,大多数人成了井冈山这块红土地上的无名烈士。
在这片热土上,我们看到了井冈山斗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井冈山道路;缔造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中国红军;培育了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
在井冈山的日日夜夜,我们始终被先辈的事迹感动着。每到一处,都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共产党人的伟大。听人说,所有壮美的山都有壮美的故事,而我要说,最壮美的故事无疑属于最壮美的井冈山。这种壮美,不仅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还融进了共产党人的血脉和骨髓,更是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
井冈山是英雄的山,是“天下第一山”,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高地和信念丰碑。风雨洗尽了这片热土上的斑斑血迹,却难以磨蚀这一段难忘的历史,走进井冈山,听听红军的故事,能深刻理解革命、奉献、无畏等词的真正含义。
井冈山市现有人口19.03万人,面积1453.01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传播红色基因的模范基地,国内外慕名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
那些天,井冈山带给我们的震撼,刻骨铭心,令我们难忘。在震撼和惊叹中,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离开井冈山那天,我们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我们心中默默呼唤:忘不了您,井冈山。
编辑/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