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雨
举首四望,帆船点点,独临江畔,万籁俱寂,夜读《天道与政道——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以下简称《天道与政道》),仿若與著者心灵对话。
《天道与政道》是杨蕾先生的博士论文,时隔十六年再付梓出版,不仅没有生疏陈旧,反而更为契合与扣题,可见其文之前瞻性与洞察力,此为佳作必然的张力。
面对“据西释中”,即用西方解释架构来消解中国文化根本价值的问题,著者提出质问: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与发扬呢?
时下的忙碌、节奏的快速,往往会带乱生活的步伐,于是很多人于尘世中踯躅、烟火中苟且,忘怀了天地大义,不识人间惆怅,而著者的设问,又让我们找回天地独往来的思想神驰与精神的逍遥,回归了士人心怀。
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是什么?中国文化何以自信?中华文化以何自信?
这关系我们最终的归处。
太多的问题,纯粹的西方理论已无能为力,中国学、中国理论体系亟待创建。
杨蕾先生认为,要“从逻辑的视角解读和梳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为正确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正确比较中西文化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途径,为新时期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著者谈学术,谋篇布局,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我读到的却是浩然正气,家国大义,人间情怀。
学术殿堂似乎威严庄重,章法严谨,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步步设问,层层推进,在一切精致之中隐含着内心的独白,这是最为柔软也是最为坚硬的内核,最为华丽的外袍裹着的是最可贵的家国情怀——为中国哲学的文化自洽。
这恰恰是春秋仁义,为国铸魂,为世立言。
本著作探讨中国文明密码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交融,是著者一部心力之作。其中着重分析中国古典政治思想流派,合理运用当代政治学概念,对古人之政治思想进行研究,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西方学者认为在亚洲范围内只有印度逻辑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逻辑,并不承认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而著者认为“印度的因明逻辑和中国古代的名辩逻辑,也是与各自的语言及其以此语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紧密相联的”。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先秦时代名辩理论的出现,证明中国古代有由思维形态构成的逻辑思想与逻辑学。只是中国古代逻辑具备不同于西方逻辑的个性特点。
我曾求学于成中英先生,成先生乃当今一代鸿儒,其早年师从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先生,后入哈佛大学,师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成先生运用逻辑分析与本体诠释方法重建中国哲学,逻辑学是主要的分析工具。他认为,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展开:第一,在中国古代著作中,可以研究关于明晰阐述的推理和论证的逻辑理论,及说明和确证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第二,可以研究其中隐含的逻辑模式、语义学与综合的联结词和范畴。第三,可以研究其中关于真理、必然性、实在性、经验和相关主题的哲学问题。
著者的研究建立在坚定的学术信仰和理性认知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中国哲学、中国逻辑、中国古典治国之道的深刻领悟之上,其比较分析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印度逻辑的差异,解析中国逻辑作为中国政道的哲学基础,阐明其主要内涵、内在张力以及天道与政道的契合和互动发展进路。
研究进而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解析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根本问题,著者以中西方文明的比较视角,开展关于人性、良善、国家秩序等政治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思想立场、观点、理论的历史生成,在历史实践中相继出现次序及其理论基础。重点从中国文化变迁和历史变迁入手,概括出各流派思想的核心观点,提炼出一条主线:天道、历史、民意与政治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建立起描绘中西方政治蓝图的参照体系,提出“中国逻辑的实践性强化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阐述的有效性”,进而开启了关注实践且立足实践的逻辑、哲学、文化、历史、思想、制度的会通研究,提出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根本性标准,在中国逻辑发展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之间建立起推理与映射、丰富与沉寂的互动。
正如著者所言: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和中西比较研究相结合,方法论上的优势使研究得以基于根本、整体性地面对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间的关联之道,提出其中的人文价值、现实意义,而非抽象的、纯理性的、枝节性的或策略性的应对之术。
研究提炼出在历史上中国具有特殊性的政治发展经验,增强了中国学者基于本土经验构建本体理论的学术自信,展现了一种学术抱负,以“中国逻辑”比较分析来把握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关键飞跃,实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逻辑与思想相统一”。这一逻辑在中西文明的历史时空中得以延展,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进路和学术定位,研究整体具有本土性和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针对现实政治的解释能力和中西学术对话能力,提出新知新见。
本研究从中国逻辑生发的视角分析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长期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研究内容复杂、历时长久、成果丰厚、积淀深厚、精华澄明、观点纷呈,使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在主动性、深入性、丰富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有力的逻辑自洽和理论支撑。
思维决定格局。中国古典政道思想内蕴超越思维,中国古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是一种对天道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天下的认识,这一思想渊源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互相贯通,对于当代社会,无论制度抑或经济、人类之未来,仍有重要启迪、参考、借鉴价值。
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绵延不息,厘清其历史事实、内在文化根源,勾勒发展演变,诠释国家能力得失,思考近代现代化转型问题本源,方可明晰历史脉络,辨析中国古往今来政治文明,拓展思维,刻画中国国家构造形式,文化自信源动力,诠释中国道路之历史文化必然,审视今日世界格局。
为系统回答上述主题,著者为此开展艰辛工作,系统梳理中国古典政治思想形成、发展,分析其演变,从传统文明之视角寻找、发现内在原因,细致剖析中国古典政治思想、制度、文化,开展比较研究,评判思想高下得失、经验教训,准确置于历史进程中解读其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地位,客观分析、批判中国古典政治思想与制度,上下跨越数千年,为读者呈现中国古典政治思想全息图景,深邃洞察中国古典政治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多重关系,阐明中国道路的政治逻辑,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历史借鉴,彰显出著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担当,体现出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致力于使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为人类文明再铸辉煌的学术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中国一批批的学人正锲而不舍,负笈前行。
当习以为常的套路迷茫了我们的双眼,当层峦叠嶂掩饰了我们前行的归路,我们何处驻守,守望家园?当靡靡之音误导我们听觉,当霓虹闪耀迷失了我们的前路,我们何以为家,构筑心灵净土?
书中的后记还讲述了当年南开求学经历,导师的学术指引、同学间学术切磋、校园生活点点滴滴,情真意切。特别回忆了在学术精进过程中的苦苦求索,对方法工具的甄别与遴选,似乎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才有后来的下笔千言,一气呵成。
当所有的语言用尽,词穷处方见真淳:繁华落尽,沧桑即正道;统归一言,仁义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