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意
已经上中班的小宇,因为搬家转到了新幼儿园。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幼儿园里竟然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有个怪怪的阿姨会经常到班上抓走小朋友,而且被抓走的孩子都没回来过!那些被抓走的小朋友都怎么了?难道被怪阿姨吃掉了吗?!一定是的!小宇和伙伴们觉得这个阿姨就是妖怪。要阻止她,就要抓住她的尾巴!可是……他们一次也没有成功。终于有一天,阿姨来抓小宇了!小宇真的会被吃掉么?
“幼儿园”是很多小孩子即将、正在或者已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更承载了许多孩子的成长印记。孩子对“幼儿园”有怎样的情感呢?是喜欢?讨厌?还是无所谓?如果都喜欢去幼儿园,为什么早上有那么多在幼儿园门口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可怜”?如果很讨厌去幼儿园,为什么幼儿园里会充满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和兴奋奔跑的身影?其实,这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孩子可以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也并不代表孩子没有面临“入园焦虑”和“环境适应”等问题,而孩子们会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神奇的想象力理解他所面对的新环境。
“你喜不喜欢去幼儿园呢?”这是共读活动开场的第一个问题。“喜欢。”小朋友们纷纷回应。
“为什么喜欢去幼儿园呢?”
“幼儿园有好多好多玩具,可以玩娃娃家。”已经上幼儿园的子渊小读者这样说。而还没有上幼儿园的鹏鹏小朋友说:“因为我感觉自己长大了。”玩耍和成长是孩子们对幼儿园最大的期许。
“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件吗?”小朋友们似乎说不清,但曾经的小朋友——家长们还记得在幼儿园里的小伙伴、玩具和老师。鹏鹏妈妈分享了在幼儿园等家长来接时和小伙伴一起数星星的浪漫经历;爱莎妈妈分享了自己当“小老师”的成就感;子渊妈妈则回忆了老师所给予的照顾和温暖。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都有了变化,但幼儿园留下的美好记忆却可以温暖很久很久。
虽然共读还没有开始,但亲子的交流已经悄然展开。也许平时并没有一个合宜的时机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对幼儿园的感受以及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太多机会让孩子了解到爸爸妈妈的幼儿园经历。开启共读,连通了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不同时代童年的碰撞是又一次加深彼此理解的开始。
正在幼儿园里生活的孩子们,并不一定都能理解幼儿园里出现的一切,总有些“奇怪”的地方被他们的小眼睛发现。就像孩子会说幼儿园和家里不一样,但也可能说不出到底哪里不一样;也像发生在《幼儿园有个怪》里的故事。不过不理解,并不耽误孩子们自己在小脑袋瓜里给出一个“答案”。
绘本封面温暖而柔和,三个极具探险精神的小朋友出现在一个滑梯上,让孩子们瞬间来了精神,讨论了起来:“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望远镜吗?”“为什么要拿着捕虫网呢?”“怎么站在滑梯上呢?”……
而翻到前环衬,上面有各种奇怪形象的涂鸦,小朋友们嘀咕起来:“这是什么呀?”“是鬼怪吗?”“怎么这么丑呀!”“看起来有点儿吓人呢!”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平时也会在墙上画出这样的涂鸦吗?”“你觉得这样丑丑的涂鸦是谁画的呢?”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是不是刚刚那三个小朋友画的呀?”“他们看到妖怪了吗?”带着这样的好奇,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了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宇因为搬家经历了转园,但他很快就交到了朋友。而这个幼儿园的“不一样”,也由新朋友杰森和妮妮告诉了他——这里有位“怪阿姨”。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共读的孩子们表情和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看到“怪阿姨”出现时,有小朋友皱起眉头。可想而知,一个“不苟言笑”的大人,对小朋友有多大的压迫感呀!
故事里的主人公在想种种办法,去揭开“怪阿姨”的真实面目。故事外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也不断猜测这个“怪阿姨”会把小孩抓到哪里去,怎样才能打败“怪阿姨”。虽然爸爸妈妈们嘴上没说什么,但微微翘起的嘴角好像在说:诶呀,还是孩子呀!“怪阿姨”怎么可能是真的吃小孩的妖怪呢!
在共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和家长面对同样的故事情景,会有不一样的认知与情绪。成年人往往会因为人生经验的丰富和提早预知一些“荒诞”而有些许窃喜,而孩子需要不断经历——哪怕是在閱读里,才能变得“有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小脑袋瓜儿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像故事主人公小宇一样,用“妖怪”理论解释“怪阿姨”,要“抓住她的尾巴”而摆脱“被抓走吃掉”的可能。共读给了家长了解孩子“懵懂”与“奇怪想法”的机会,孩子们用自己的经验给一些成年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作出“怪怪”的解释,并付诸实践。
故事里和故事外的小朋友最后都会打开那扇发出“吱——”声的门,发现事情的真相:被抓走的小朋友只是升到了大班,而并不是被吃掉。这位“怪阿姨”也只是身兼数职、热心尽责的生活老师。莞尔一笑的同时,共读的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秘密:这个故事里有小朋友、有老师、有“怪阿姨”……是不是少了谁呢?
是谁每天接送我们去幼儿园?是谁在和我们一起读故事?噢,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故事里呢?
共读的爸爸妈妈们共同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故事里小宇、杰森、妮妮的爸爸妈妈及时知晓了“怪阿姨”的事情,小宇他们还会经历这样略带荒诞的“误会”吗?爸爸妈妈们纷纷表示“不会”,总有机会可以跟孩子解释清楚的呀!故事里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被隐藏了起来,可能反映了当时小朋友真实的生活情况,毕竟本部作品是根据作者丈夫的童年经历改编,距离现在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但这同样让读到绘本的家长有了新的思考: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他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会过心过脑,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块块砖石,而避免类似“怪阿姨”的误会,就需要家长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地将孩子们经验无法客观解释的事情解释给孩子听。在共读的最后,我送给家长们一个简单的任务单,希望家长和孩子保持畅通交流,一起找到生活中“怪问题”的答案。
任务单案例:
绘本是替孩子说话的,不单单替现在的孩子说,也替以前的孩子说。当共读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就请小朋友和曾经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吧!在阅读中,我们一起勇敢地探索,即使有误会,只要耐心解释,最终都会收获彼此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