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平 夏晨朗
摘 要: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切合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基于媒体社交平台的思政课教学、专业化的思政学习平台、潜力无限的“智能思政”、日益普及的虚拟仿真教学、综合性的“思政智慧课堂”,重塑了思政课的教学场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塑了传统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智能技术;教学方式创新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触及大学生灵魂的事业,必须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在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应切合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近些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智能技术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育人”“互联网+教育”等内容的文件,鼓励运用智能技术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等,以达到持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长起来的,他们早已适应、习惯、甚至可以说热衷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互动交流、休闲娱乐,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正逐渐转变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移动学习模式。尽管思政课教师凭借年龄的优势,可以比大学生更早接触智能技术,但或许是“术业有专攻”,以及“技术恐惧症”之类缘故,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更谈不上熟练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对智能技术缺乏基本的认知,缺少被当代青年学生视为是常用工具的技术应用储备。实际上,如果无视新技术、新媒体对教育的塑造、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甚至抵触、排斥新技术、新媒体,那么就难免使思政课教学落后于时代和生活实践,无法贴近青年学生的心理,无法满足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解决青年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问题。因此,广泛且有创新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教育机构和思政课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潮流无可阻挡,积极争当“先行者”,利用高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想方设法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应用智能技术有助于教师更开放、更多元地获取教学数据,更全面、更真实地洞察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及时、更准确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优势和劣势,从而灵活地调整思政课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传统思政课受制于固定时长、固定地点、固定教师等因素,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效果差强人意;教材内容滞后于飞速变化的时代,针对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待增强;师生互动方式比较单一,评价体系比较僵硬,评价手段比较刻板,等等。采用新技术、新媒体教学的思政课在“面对面”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学生“键对键”的技术优势,将“面对面”与“键对键”有机结合起来[2]。
一、善用媒体社交平台,丰富思政课课堂教学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包括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教学平台等)可以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撑,使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比如,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每天可以生产海量的热点资源,包括自媒体平台生产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特别是短视频)资源。利用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实时收集鲜活生动的时代素材,用紧跟时代的热点话题、亲切可感的感人事迹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3],让学生面对思政课教学从感觉空洞、无趣,转变为提高參与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接受者和使用者,有效打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以及教师与学生简单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而建构一种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多向、即时、互动的交流模式。例如,利用QQ、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动社交平台,可以即时和他人进行交流;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评论,与形形色色的网友开展讨论;使用哔哩哔哩、ACFUN等弹幕网站,发布能滚动评论的弹幕信息,收集该弹幕信息被观看时的认同度;部分平台甚至推出了“笔记”功能,可以在视频的评论区发布图文结合和内容索引的长评论,对视频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等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缺陷在于受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影响,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且大量真假莫辨、“三观不正”,或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复的作品,需要进行甄别、筛选才能加以运用。但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用户的自发性。这里没有强制性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自主、自愿、自由地学习,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空前充分的发挥。
二、依托专业化思政学习平台,满足线上、线下多方式教学要求
学习平台的出现、发展是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产物。顾名思义,思政学习平台主要的功能在于思政课的教与学。目前比较典型的是广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思政学习平台选择学习名校、名师的思政“慕课”。社交媒体平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思政学习平台则整合了媒体社交平台的部分功能,但主要围绕思政教学功能展开:从上课签到功能到课堂PPT展示,从课堂交流互动到课后作业提交、批阅,从线上答疑到线上考试,等等。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思政学习平台成为线上教学、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的主渠道,多方面功能得到开发利用。与面向全社会的社交媒体平台相比,面向师生的思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内容更加优质丰富。思政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建立“课堂内+课堂外”的“线下+线上”、校内多院联动、多校联动协同的教学组织形式[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在APP内发起投票,统计出学生关心的核心价值观热点问题,然后因势利导地进行互动教学,下课后还可以在线上答疑;教师可以安排部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学习时间主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互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在线思政课或相关学术会议的研讨,实现跨院系、跨学校的联动教学;可以填写线上调查问卷,及时获取教学评价反馈,优化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等等。只要善于运用思政学习平台,及时收集、反馈教学信息,改善、优化教学方法,就可以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的诸多局限,让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
三、开展“智能思政”,实施精准个性化学习方案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思政”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智能思政,是指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平台、载体、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智能化升级转型,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5]“智能思政”除了利用以往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善于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强算力等新技术。大数据是智能思政产生的基础。通过现有的智能手机、电脑、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渠道,可以收集海量的思政课教学数据;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加工处理,可以解读出庞杂数据中人类难以直观获取的客观信息。深度学习是一套复杂的人工智能学习算法,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具有深度分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强算力是指依靠超级计算机、云计算系统等完成对大量复杂数据的运算学习。算力越强,则“智能思政”体现的智能化水平就越高。“智能思政”在数据搜集、存储、统计分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够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进行抓取、存储、建模、分析,通过成长档案给每个学生“画像”,进而制定出精准、个性化的思政课学习方案[6]。它可以对学生以往的道德表现进行归纳,对学生的价值选择和抉择进行预判,通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最近发展区与‘教育时间的有效把握,从而将教育前置,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引领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展的目标”[7]。同时,智能机器人陆续上线、走进课堂,代替人进行大量重复性的知识讲解、答疑、考核等工作,可以解放思政课教师的生产力,让教师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充电”、完善教学,实现对学生认知、需要、兴趣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调整课程实践活动,最后达成师生共享、共识、共进的课程实践过程[8],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四、开展日益普及的虚拟仿真教学
AR(增强现实)与VR(虚拟现实)也是智能思政中的重要技术和教学方法。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将计算机上呈现的内容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VR技术则是通过穿戴专用设备,运用计算机生成所需要模拟的环境,达到让自身感官知觉等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技术。海法大学教授比莉·艾兰(Billie Eilam)比较系统地讨论了AR/VR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将为课程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她认为,AR/VR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人,采用多元虚拟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将远比空洞的学术信息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9]。思政课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规范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容易令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就成了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着眼点。在信息社会人人自主、“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AR/VR技术不仅是功能强大的前沿技术,而且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载体。AR/VR技术带给受众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的感官刺激体验,引起受众的共情心理,从而实现创作者与受众的情感认同。AR/VR技术应用新潮的表现形式,可以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淡化、弱化学生的抗拒心理。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二元结构导致教学场景单一化、教育资源扁平化,而AR/VR技术通过对教学场景的增强或虚拟构建,让教学场景立体化,拓展了复合层次的认知渠道,满足了多元化的知识和价值传播需求。虚拟结合的立体化的教学场景起到了“沉浸式教学”的作用,“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客观角度出发,重现教育场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提升学生在教育场景的真实体验来降低外部环境的干扰,减少学生在主观意识上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提升其主观性和认知性。”[10]目前,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在尝试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试验中心”,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全新环境、方式,这是值得期待、大有可为的综合创新路径。
五、开展综合性的“思政智慧课堂”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正广泛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政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信息、智能技术的综合、立体运用,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系统、AR/VR技术、语音和图像识别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嵌合,“将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嵌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泛在智能、群智感知、人机协同的智慧课堂教学新样态”[11]。“思政智慧课堂”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而且能够还原或创设虚拟的教學课堂,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元学习场景,还营造了情景体验、沉浸式体验的良好育人环境”[12]。在一些正在建设的“思政智慧课堂”中,红色文化景区、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可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科学家、工程师及各界英模可以“亲临现场”以身示范,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智能情境中体验和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期间,首先前往观摩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智慧教室,“思政智慧课堂”建设的成效和前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总之,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重塑了思政课的教学场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塑了传统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基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思政课教学正在由传统的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教师-智能技术-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这极大地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资源,深化了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徐玉生,张云霞,郑宇.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江南论坛”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3]宫长瑞,张乃亮.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和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2(08).
[4]周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
[5]周良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6]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
[7]赵丽红,张润枝.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三重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22(5).
[8]高树仁,郑佳,曹茂甲.课程育人的历史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
[9] BILLIE EILAM. Teaching, Learning, and Visual Literacy: The Dual Rol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0]张清扬.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传媒,2022(7).
[11]王一岩,郑永和.面向智慧课堂的教育情境感知:价值定位、特征模型与实践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21(11).
[12]韩俊,金伟.数字技术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19VSZ046)]
孙伟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