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湘西北地区出土有一类柄、身复合的铜短剑,属濮系青铜器。使用者身份为中下士,其非实战兵器,为日常佩剑。部分剑身或为长剑改制而成,器物的使用年代下限为战国晚期。此类型铜短剑是研究沅水中下游地区楚、濮、越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濮系青铜短剑;佩剑;中下士;战国晚期
湖南湘西北地区出土有一类柄、身复合的铜短剑,属濮系青铜器。剑身长约30厘米,其基部有一短扁茎,短茎上套以格、柄合铸的剑柄。本文从形制、铸造工艺等方面,探讨此类型铜短剑的功用、使用者身份等相关问题。
一、基本形制
目前湖南地区发现的这类柄、身复合铜剑,有10余件,主要发现地为湘西北地区及周边,如怀化沅陵、溆浦、娄底、辰溪、临澧、保靖等。以下就出土的完整器简述如下:
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沅陵窑头M1144出土1件铜短剑(图1-1),通长31.8厘米。剑身呈黑色,剑柄呈绿色。宽格、柄合铸,宽格断面呈菱形,平面呈梯形,一面饰上下交错的三角凹纹,另一面饰螺旋纹。剑柄呈帚尾形,一面主要为三角凹纹,另一面上段为回纹,下段为螺旋纹。剑柄套在剑扁茎上,剑柄与扁茎上各有一对应圆孔。剑身菱形脊。同墓另出土有陶高柄豆、铜戈等①。沅陵窑头M1153出土的铜短剑,残存剑格和剑茎,宽格平面呈梯形,横断面呈菱形,两侧饰云雷纹,中间饰三角纹和卷云纹。茎略呈椭圆形,前部两侧铸云雷纹及深方孔,中间铸圆弧纹,后部铸乳突状重圈纹。剑身菱形脊,脊两侧亦有云雷纹。两面纹饰相同,残长约13.1厘米。同墓还出土有双箍铜剑、铜矛②。
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盘古乡青木村外沅水江新出土1件铜短剑(图1-2),通长36.2、茎长9.6、格宽2.6、剑身长24、剑宽1.2—3.3厘米。剑身剑柄呈绿色。剑身菱形脊。铜质剑柄,剑柄上饰有曲折纹、雷纹、圆圈纹、菱形暗格纹,剑柄上有两个小圆孔。
1982年,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马家坪出土铜短剑1件(图1-3),通长29厘米,重0.202克。宽格、柄合铸,宽格断面呈菱形,平面呈梯形,剑柄呈帚尾形,宽格和剑柄两面都有菱形镂孔两排,剑身为扁茎。
1978年,湖南辰溪县城郊公社东风大队出土1件铜短剑(图1-4),身残长16、格长3、宽4.4、厚2.4、茎残长4厘米。宽格、扁茎,茎上有两个圆孔。器身、格柄分铸,身插入柄格中,中脊起棱。格、柄两面均有纹饰,其中,格一面为窃曲纹,一面为云雷纹;柄一面为水波纹,一面为云雷纹。
1988年,娄底新化县征集1件铜短剑,传为保靖四方城出土(图1-5),剑长25.5、剑套柄13.2厘米,共重283.5克。扁茎,茎部有一穿,茎部突脊直至剑锋;梯形宽格上饰双旋纹、曲折纹,柄上为云雷纹和双旋纹、S形纹。中腰收束,近首部一孔,与格相接处一孔。
1976年,湘西保靖要坝战国墓地采集1件铜短剑(图1-6),全长34厘米。扁茎,茎插入宽梯形格和铜质柄中。格与柄首合铸,格、柄均饰有精美纹饰。一面饰云雷纹、水波纹、回旋纹,并有4个镂空方形孔,另一面是格上曲折纹,柄首部饰双线米字纹。柄上部紧挨着两个圆孔,首部有圆孔一个,未见铆钉。柄中部收束, 剑身有隆脊,断面呈菱形。
二、佩剑与功用
以上讨论的这类型铜短剑,何介钧、郑元日等已论证其为濮人的创造,即濮系青铜器。其基本特点是剑柄、格合铸,而与剑身分铸。其柄为铜质,束腰,格、柄上均铸有纹饰,多为菱格纹、米字纹、水波纹和云雷纹。剑身为短茎,有隆脊,断面呈菱形。目前只见于湘西、湘北, 其他如湘中、湘南地区未见出土。何介钧认为:“这种剑,决非楚人,也非巴人遗物,却和汉初贵州西部夜郎地区的铜剑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基本上确定是濮人特有的兵器。”③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谓濮系青铜短剑,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只有可活动的宽格。沅陵下游墓葬M1604:1,残长15.8厘米(图2-1),剑身与剑格之间残留木柄。显然这一类需要在剑茎部位加装木柄,以销钉固定在剑首端,并以宽格箍住木柄,使其与剑体套牢。因木柄腐烂,剑格与剑身出现较大间隙而成为活动宽格。第二类是柄、身分铸,柄、格合铸,柄顶端是开口的,这一类也是需要加装木柄的长兵器。慈利零溪石板M20:1,剑身已残,仅存木质柄和铜质茎与格。柄、格与太山庙M23:1形制相近,唯柄首部饰复线米字纹和三角雷纹,并镶嵌绿松石,与格相接处束腰不明显,呈竹节状。柄髹黑漆,有3个穿孔,用薄铜片铆紧扁茎。长方形宽格两面均饰4个同心圆纹,并以凸点纹框边。柄长11.4厘米(图2-2)。湖南博物院所藏1件铜剑柄格上的圆孔处仍可见类似的铜薄片铆钉(图2-3)。第三类,即为本文所述铜短剑。目前已发现的这类宽格铜短剑,都出自战国墓葬中,主要分布区域在沅水和澧水流域,其使用上限到战国早期,下限至战国晚期。
本文论述的这类铜短剑,其特征体现在:剑柄与剑格合铸,剑身插入剑格与剑柄组成的铜剑柄中。剑柄套顶端是封闭的,做卷云状剑首。最上端有一竖向的缺口,有的呈圆角,或为系绳处。剑长多在30厘米左右,剑格剑镡处都有繁复的纹饰。剑身的短茎上一般有圆孔,与格柄上的圆孔对应,用绳索或铆钉将柄、身系牢。前述三类濮系青铜短剑中的前两类,显然为长兵器。而这类型铜短剑,剑身较短,剑柄格装饰如此精美繁复的纹饰,不太可能为实战兵器,而更可能属于日常佩剑,或称为“匕首”更为合适。《考工记》中就有古代佩剑及制剑的记载,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冬官考工记·桃氏》云:“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従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由此,这类短柄剑套的濮系青铜器制作如此精美,更可能属于日常佩剑(但不排除日常防卫作用),且属于一定身份地位者拥有。
湖南博物院所藏单独征集的1件剑柄套(图3-1),长13.8、宽4.2厘米,传为保靖四方城出土。笔者在该馆的馆藏文物中挑选了一类短扁茎铜剑,剑身与前述短柄铜剑的剑身形制几乎相似,与剑柄套适配,能够完全匹配(图3-2、3-3、3-4、3-5),短茎上的圆孔与剑柄套的圆孔也能吻合。这一现象并非巧合,作为濮系青铜器的重要一类,这种“随机可配”现象,或许是湘西北的濮人在中原楚文化的影响下,对扁茎铜剑进行了改造:直接将扁茎铜剑加装剑柄套,有的对扁茎铜剑进行改造后再加装剑柄套,使得原有的长剑得以利用。关于改制剑一说,有学者对此现象有过论证④⑤。本文选取的适配扁茎铜剑,有着典型的改制剑特征,这里不再赘述。这一适配现象也再次说明了这类型短柄剑套的装饰如此精美,充当的不仅是实用佩剑之类的功能,也代表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三、沅水中下游地区的民族关系
以沅陵窑头墓出土两件铜剑为例:该墓葬为战国晚期墓,器物使用年代不晚于墓葬年代。两墓都另出有其他铜兵器,如中原楚式的双箍铜剑、铜矛、铜戈等,以及生活用器陶高柄豆等。考古报告认为这类型墓葬应是非楚性质的墓葬,其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中原楚式兵器,毫无疑问,墓主人身份不一般,至少是中下士及以上。无论是作为战利品性质的濮人墓葬或者楚人墓葬,都反映出当时楚、濮民族可能存在着交战的情况。
西周初年,“濮”主要分布在广大的江汉流域。楚人来到这一地区,开始与濮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之后,濮人就开始向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迁徙。濮人逐渐迁至石首、岳州乃至入湘,而更多的濮人则长期停留在沅水中下游。然而,文化的交融与交流并非单向的。沅陵中下游地区与百越地区紧邻,在楚之先与越唇齿相依。在这一地区,越、濮之间的交流,从濮系铜短剑中也可窥见一斑。濮系铜短剑的剑身形态为典型的扁茎铜剑,而扁茎短剑在越墓中大量出现,毫无疑问,濮系铜剑是吸收或者直接接纳了扁茎铜剑的风格。同时,在所谓濮人墓葬中,随葬器物多为铜兵器,诸如越文化中的典型越式鼎却无一发现,这类现象抑或说明越濮之间的交流大多通过交战,作为战利品性质的短茎剑被带入濮人区域,并被加以改制利用。而在非楚东周墓中可以见到楚式兵器,在楚墓中见到越式兵器——扁茎铜剑,反映出此区域楚、越、濮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伴随着楚国的政治势力对这一带占领后的文化入侵,试图在短期内改变这一带的传统文化习俗,但是这种强势改造遇到了当地传统势力的抵制,虽然这种抵制总是处在下风,但也往往能给强势文化的推行制造一些麻烦。在东周墓葬中,除楚墓外,还同时并存一种与楚墓特征判然有别的非楚性质的墓葬,便是这种守旧势力存在的明证⑥,其标志物便是这种带剑柄套的宽格扁茎短剑和中原楚式的双箍铜剑、铜矛等的同时出现。带剑柄套的宽格扁茎铜剑是典型的濮系青铜器,双箍剑与铜矛等均属中原楚式铜器,多为实用作战兵器。
四、结语
自古以来,沅水中下游地区一直发生着大规模、足以引起文化形態和文化性质变化的民族迁移活动。这一区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在文化面貌上也是同样的。关于濮、越、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研究,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本文所述,难免一叶障目,期待更多的论证研究。
注释:
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233,图二三九.
②同①, p241 ,图二五三.
③朱世学.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J].四川文物,1995(03):9-15.
④傅聚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几件改制的战国铜剑[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00):222-226.
⑤李健.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J].文物春秋,2014(03):13-20.
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588-589.
参考文献:
[1]傅聚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几件改制的战国铜剑[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00):222-226.
[2]高至喜.湖南出土扁茎铜短剑研究[J].中国历史文物,2007(03):4-14.
[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4]李健.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J].文物春秋,2014(03):13-20.
[5]朱世学.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J].四川文物,1995(03):9-15.
作者简介:
袁鑫(198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商周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