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

2022-05-30 16:43吴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译介

吴涛

内容摘要: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孕育和培养出一批实力雄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国内文坛有较强的影响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声誉。本文主梳理当代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历程和现状,分析译本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和传播情况,旨在对推动当代江苏文学的外译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江苏作家 德语国家 译介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国文学的译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强省,更是文化大省。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江苏地区作为发源地之一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江苏写下不朽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的文学创作更是欣欣向荣,江苏作家在国内文坛大放异彩。本文中的江苏作家指的是生于江苏或在江苏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张清华(2018)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潮文学运动的发源地是江南地区[1]。而长江以南由江苏、浙江、上海构成的‘三角构架中,江苏是最为底蕴丰厚,人才频出,一批批江苏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进步贡献了很多经典作品,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特殊现象,一个群落的奇观[2]。韩松林(2016)认为,当代江苏文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江苏文学人才阵容整齐,拥有雄厚的创作实力;二是创作门类齐全,各种体裁百花齐放;三是作品的风格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四是作家作品影响广泛且影响力突出。总的来说,江苏作家们伫立时代潮头,勇挑文学重担,与新中国同成长,与中国文学共攀高峰,一直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涌现出代表性作品,极大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改革开放后,以陆文夫、苏童、毕飞宇等为代表的一些江苏作家作品得到一定程度的译介,使得江苏不同地区的地域形象、人文特色能够走向世界。

然而,江苏在促进地域作家群在海外的译介尚未有所建树。放眼国内,迄今只有上海、陕西在促进地域文学走向世界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工作。自2005年开始,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组织并与贝特林克出版社合作发行“当代上海作家小说选”系列,介绍了二十多部上海作家的作品。陕西省于2009年开展“陕西文学作品海外翻译出版计划”,已经推介了二十多位当地作家的短篇小说。这两个项目都由当地政府资助,文化机构组织实施,国内外各界共同参与,在海外世界初步构建了上海和陕西两地的区域形象,促进地域文学走出去。因此,江苏在文学走出去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本文将梳理当代江苏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旨在对推动当代江苏文学的外译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译介情况概述

德语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三个欧洲国家,其中德国是全球第二大出版国,也是引进翻译作品最多的国家。中国与德语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2009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2011年、2012年中奥、中德建交40周年系列文化交流庆祝活动,都积极促进了中国文学在德国的译介。

江苏当代作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德国读者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文学作品的阅读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江苏作家的译作也出现在一些作品集中。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赵本夫等作家已经闻名国内文坛,而且在英语、法语国家得到積极的翻译。法国于1987、1989年先后翻译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汪曾祺短篇小说《岁寒三友》。而德语国家较为滞后,在80年代尚未出版江苏作家的作品单行本。1984年,德国柏林人民与世界出版社推出《探求:16位中国小说家》,包括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三位江苏作家作品。1985年,拉穆夫出版社《在黑夜中哭泣:中国当代小说集》,包含赵本夫、高晓声的小说。1989年,新生活出版社出版《炸裂的坟墓:中国短篇小说》收录了陆文夫作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与德语国家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也促进了双方的文学交流,因此德国出版社推出了江苏作家的单行本作品译本。布洛克迈耶尔学术出版社于1990年推出陆文夫研究专著《苏州缩影:作家陆文夫与作品》,为译介陆文夫打下基础。接着,小说《美食家》于1992年,1993年分别被布洛克迈耶尔学术出版社和第欧根尼出版社引进。后者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高立希·考茨进行翻译,不仅是德国图书市场上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畅销书也是难得的长销书,多次再版,至今仍在书店和亚马逊网站有售。另一位受德语世界关注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其作品《妻妾成群》(1992)、《妇女生活》(1993)、《来自草原》(1995)、《红粉》(1996)、《已婚男人》(1997)、《米》(1998)、《罂粟之家》(1998)等均被译为德语。《妻妾成群》被翻译之前,经改编由张艺谋导演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在海外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之后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取得巨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苏童作品在国外的译介。1999年,哈洛韦茨出版社出版《当代东方作家》,收录了汪曾祺的小说。

21世纪以来,江苏作家受到更多关注,毕飞宇、黄蓓佳、叶兆言、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的作品被相继译为德语。但是,作为单行本发行的只有毕飞宇的《青衣》(2006)、《推拿》(2016),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2008)、苏童的《罂粟之家》再版(2000)、《碧奴》(2008),其他作家的小说均被收录在作品集中。由此可见,在德国受到关注的江苏作家一般是在国内已经获得过鲁迅、矛盾等文学大奖且持续创作的作家。

总的来说,1978年以来,在德语世界被持续翻译和推介的江苏作家主只有陆文夫、苏童、毕飞宇三位。2016年,江苏省作家协会组织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其中收录了16位重要当代江苏作家的系列研究资料,其中赵本夫、范小青、苏童、叶兆言、黄蓓佳、毕飞宇、高晓声这七位作家均在德语国家得到译介,可见在德国得到翻译的作家都是国内知名作家,且在被英语、法语国家关注后,才被介绍到德语世界。

二.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

1.苏童

目前在德语世界得到译介的江苏作家共有10位,其中苏童位于首位。苏童是中国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出生、成长于苏州,其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韩等多种语言。2007年,苏童的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9年长篇小说《河岸》获曼氏亚洲文学奖,2011年获英国“布克奖”提名,2015年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苏童曾多次参加中德文化交流互访活动,2007年曾参加由南京市与德国有关方面联合组织的“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在德驻留写作近三个月。2009年,他曾作为中方作家代表赴德出席法兰克福书展。1992年,由《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于同年7月在德国上映;同年,《妻妾成群》被翻译为德语在德国出版。《妻妾成群》的德译版书名被改为《大红灯笼》,封面是巩俐饰演的颂莲剧照,无形中消减了该书的纯文学性;且该书是由法文版仓促译成,质量不够理想,德国批评界把该小说归为通俗文学。《妻妾成群》也被改编成音乐剧《大红灯笼》,2015年在苏黎世歌剧院首演,可见该小说的影响力。

德国广播电台曾发表胡腾洛赫关于《米》的书评,认为《米》是一部类似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式家族史。胡腾洛赫评论道:苏童以坚定的决心触及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剖析中国文化的仪式、等级和实例,撕下门面,掘开深谷,还在他的第一部伟大小说《米》中举起了一面反射出礼俗禁忌捆绑之下的社会的镜子。苏童的小说是一部语言,借用了米的意向,象征这纯洁、丰收、生命和神圣的命运,人的成长,世间的短暂。该小说用一种激烈的方式揭露了一个充满尖利的现实碎片的比喻。人物和叙述无情地推进。不左不右,没有立场,没有逃离。

德国广播电台刊登哈姆对苏童的《鸦片之家》做出的评述:苏童笔下鸦片之家的兴衰,如同一个中国的寓言,他不刻画心理,不劝诫,不评价。因此,苏童的讲述是古典中式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性。这种特点使鸦片之家非常出色。

约翰·凯泽指出,《碧奴》入选“全球传奇小说”系列出版计划,于2006年作为该系列的第五卷在德国出版。“全球传奇小说”出版计划由欧、亚、非的35家出版社联合发起,旨在邀请各国著名作家重新讲述各自文化背景里的新传奇故事。凯泽认为苏童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他的叙述形式是激烈的、戏剧性的、实验性的,《碧奴》这部作品的魅力是不可磨灭的。

上述评价都是积极的,但是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眼中,莫言、苏童、毕飞宇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只是讲故事,缺乏思想且过于冗长,根本不算严肃文学,只能划归通俗文学。顾彬认为,德国的翻译家翻译中国的小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非常困难,简直要“翻死了”[4],出于上述原因,德国翻译家只能意译中国小说,做缩减版”[5]。虽然顾彬的观点有偏激之嫌,却指出了中国小说的翻译难度确实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效果。顾彬作为欧洲著名汉学家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主要研究领域虽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但需要考量的是,他的主要兴趣是对现代诗歌,對其尤为推崇。

对于顾彬的观点,江苏作家进行了坚决反击。范小青认为顾彬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顾彬作为诗人与中国诗人群体较为相熟,其认识多少有些狭隘。而苏童认为中国的文学作品创作可以用“如山如海”来形容,尤其是当代的作品。他认为顾彬教授缺少研究庞大汉语文学体系的精力。苏童认为中国文学需要评论,更需要优秀汉学家的评论。顾彬与中国小说创作之间存在隔膜,因为他的汉语不是母语,无法理解文学作品语言的精妙[6]。

2.陆文夫

陆文夫,江苏泰兴人,青年时代来到苏州求学,之后在苏州度过近60年时光,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创办了《苏州杂志》并担任主编,由于对苏州的热爱和对苏州市井生活的执着书写被冠以“陆苏州”的美名。《美食家》于1983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在德国最畅销的中国小说。据其译者、汉学家高立希先生介绍,这本书特别受到德国读者的喜爱,译者本来不想翻译这本书,考虑到是瑞士一家有名出版社的委托才接受,后来发现这本小说非常不错,而且翻译过程很愉快,非常符合他个人的偏好[7]。而且,高立希先生还亲自到苏州拜访陆文夫,两位文人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情。值得一提的是,该小说在法国累计销售近60,000册[8]。可以说,《美食家》在西欧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多位文学评论家对该书做出积极评价。《新苏黎世报》刊发鲁特·金恩的评论认为:“通过闻名全球的小说《美食家》,陆文创造出一副颇具地方色彩的风情画。这篇小说以吃为享受,对美食上瘾,代表着人得基本需求。精妙的翻译使得小说的文字如描写的美味佳肴一样入口即化,令读者回味无穷。”《斯图加特新闻报》上克林克认为,“陆文夫知道,美食比完美的政体和法规更能鼓舞人。饮食促进和平,且超越一切其他的意识形态。肚子是衡量幸福的测量仪。陆文夫借助精巧的包装避开审查,批评了中国的政治。”曾是德国电视一台每日焦点节目的著名主持人维克特认为,“陆文夫的《美食家》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吃?吃的目的是为了好好干活还是好好干活是为了吃得好。[9]”

从上述评论可以看出,虽然德语国家的美食传统不及法国,但是德语读者对饮食文化也格外关注,美食、城市风情无疑是具有不小号召力的。但是,据赵宪章统计,《美食家》中与“吃”相关的基本词语占比为18%,政治类词语则为32%[10]。而从亚马逊读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读者能够认知到美食及饮食文化只是引出主题的一个切入点,该小说的真正主题是现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变迁。此外,译者对作家、作品喜爱而注重翻译质量也起了一定作用。

3.毕飞宇

毕飞宇,江苏兴化人,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其长篇小说《推拿》获2011年度茅盾文学奖,并于2014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第64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毕飞宇清醒地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有限,相比之下,莫言和余华较为突出。毕飞宇的作品外译一般是从法语开始,然后译为德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等其他小语种,迄今已经出版了《雨天的棉花糖》、《青衣》、《推拿》等六部作品的法译本,数量最多。

2009年3月,毕飞宇与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起赴德国参加莱比锡书展。2009年5月,他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中德作家面对面”活动,和南京其他的一些著名作家一起,与来自德国的作家和译者进行对话与交流。《青衣》是在法国、德国第一部译介的作品。法语、英语等译本都用的题名《月亮歌剧》,只有德语版采用《月神》。在毕飞宇看来,德译本的题目翻译跟《青衣》最为接近,他个人也最喜欢[11]。

《德国广播电台》的考斯所撰书评对《青衣》做出如此评价:“……除了译者作跋,通过脚注使读者有可能极简地了解中国京剧故事和嫦娥的神话。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也没有被忽视。”“毕飞宇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格外精准地在160页厚的小说里拉满一张大弓,其情节如此紧凑,因此读者不应轻视这本小书而该多计划些时间才能让自己沉醉于那遥远的异域国度。[12]”

总体来说,当代江苏作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是较为分散和无序的,在目的语国的接受和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数量和影响上看,江苏作家在法国得到的译介最为积极,而在德语国家的翻译较为零散,影响相对较小。下一步,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出版社、译者、文化机构等进行多方有效合作,更加积极推动当代江苏作家作品有规模、有组织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江苏作家群的精神气质[N].光明日报.2018-02-07。

[2]张清华.江苏作家群的精神气质[N].光明日报.2018-02-07。

[3]韩松林等.江苏作家群何以引领中国文学潮头?[N].中华读书报.2016-10-26。

[4]顾彬.中国当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N].现代快报.2009-02-22。

[5]顾彬.中国当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N].现代快报.2009-02-22。

[6]苏童等.南京作家回击顾彬.称他的看法停留在八十年代[N].杨子晚报.2009-02-27。

[7]杜然.德国汉学家高立希:中国作家的写作不成熟[N].经济观察报.2014-05-06。

[8]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障碍及其原因探析[J].外国语.2017(04):99-105。

[9]宋健飞.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8:223。

[10]赵宪章.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以《美食家》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54-59。

[11]高方,毕飞宇.我追求的风格是典雅和纯正,有书面语的特征[J].翻译教学与研究.2017(08)。

[12]本文所引國外对作家的评价,均为作者自行翻译。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1412)“当代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译介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论清末民初时期莎士比亚戏剧译介与文明戏演出之互动关系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日本俳句的译介及汉俳的创建——以林林为中心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以《中国丛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