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人物画看中西色彩观的差异性

2022-05-30 14:52:41仝圆
东方收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差异性中西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犹如两座并行的高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传统人物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又因各自在经济发展、情感表达、文化意识、材料使用上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念。当然,绘画的色彩观在中西方都并非亘古不变的,色彩表现受艺术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不同时代画作中蕴藏的整体色彩风格和观念是永恒的。

关键词:传统人物画;中西;色彩观;差异性

引言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色彩观念存在差别,但都是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绘画色彩语言。中国传统人物画色彩观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达到顶峰。中国人物画色彩从形成阶段到顶峰阶段,一直是彩色发展阶段,直至宋元时期,人物画才朝着弱化颜色的方向走去。西方传统人物画的色彩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其主要发展阶段,截至印象主义之前,虽然其一直在人物画色彩上没有彻底突破古典美的范畴,将明暗、阴影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却为西方绘画色彩发展到个性化阶段夯实了基础。

一、中西方传统人物画色彩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色彩演变

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色彩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重彩—淡彩—水墨。其色彩的变迁过程主要与绘画所处不同时代的社会功用、画家群体、经济发展、笔墨材料等关系紧密。就中国人物画而言,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面中的色彩已经趋于丰富,色调清丽。人物皮肤施胭脂,晕染马匹用淡淡的赭色等暖色,服饰艳丽,树木和植物以草绿为主,轮廓浅淡、重色点缀、层次分明,可以窥探出当时人物画的用色喜好和审美特征。到唐代,再经过五代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色彩风格,仕女画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形象丰腴,色彩绚丽,这是中国人物画的第一个时期——重彩阶段。该时期设色富丽浓郁、色彩绚烂,着色方法多样。与此同时,画家吴道子则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宫廷仕女画,而是追求设色简淡的人物画画风。宋代则一反前代审美,强化了墨色在绘画中的地位,色彩在人物画上减少,在意线与水墨的变化。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和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使用单一的墨色,晕染人物形象神韵,由此奠定了元代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文人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绘画色彩的发展。事实上,重彩、淡彩还有水墨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同步进行的,只是各个时期都有主流色彩观念,在实际的演变进程中并不是孤立发展的。

(二)西方传统人物画的色彩演变

西方人物画的发展是以时间先后整体推进,人物画色彩演变基于人们对光色的认知和观念。西方传统人物画色彩主要聚集在三个阶段: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15世纪凡·艾克两兄弟在蛋彩画的基础上发明了油画和薄涂透明法,在此之前人物画主要采用蛋彩画和湿壁画,油画的诞生为欧洲传统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基。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扬·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弱化轮廓,晕染色调,注重颜料在画面上产生的效果,侧重绘画中固有色的搭配,突出阴影和明暗,忽略光和色,但色调强度和色彩明度夺人眼球。威尼斯画派乔尔乔内和提香的绘画色彩绮丽,在冷暖色调、色块组合上有很大的创新。但古典主义时期,色彩还是作为形象塑造的辅助,明暗素描仍然是主要造型手段,这个阶段确立了西方绘画的古典色彩语言体系。17世纪巴洛克艺术转而表现动势、注重色彩,在人物画色彩上有不小的尝试和创新,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新古典主义在古代理性美的基础上,美术作品增加了现实性和时代革命性。大卫《马拉之死》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构图严谨,皮肤色调冰冷,施与自然本色相一致的色彩,这一时期依然遵循古典法则。19世纪,浪漫主义一改古典主义的僵化、教条,强调主观情感,色彩表现力丰富。德拉克洛瓦是一位色彩方面的革新者,其画作《希奥岛的屠杀》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色彩不再依附于素描,西方绘画开始进入以色造型的时代。三个阶段的画家们始终追求形象的写实,以素描的明暗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法,强调固有色,并尝试使用色调表现皮肤的质感,冷暖色营造画面空间。在传统人物画的色彩发展史上突破不大,却为后来西方绘画光和色发展的集大成阶段——印象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用色特征

(一)《簪花仕女图》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用色特点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仕女画的代表(图1),画中女子具有盛唐典型宫廷仕女形象,体态丰腴、装扮华贵、服饰精美,全画人物在远近上突出主次、层次分明。周昉对画中人物的皮肤、衣服、头发、头饰,还有人物手中所持的不同物品进行施色,布局安排精心,在颜色上不仅关注到了单个人物在颜色上的和谐度,同时做到了颜色丰富,整体上又色调统一。所有的人物服饰主要以红色和紫褐色晕染,薄纱上色,透出皮肤,控制顏色明度,手部和脸部用白粉色点缀出粉黛质感,色彩浓淡对比鲜明,艳而不俗,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总结中国传统人物画,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用色特征:第一个是用色时画家不考虑光的影响,尽管中国画颜色有浓、淡和干、湿等区别,但这是为了让画面充满层次感,使画作看起来不呆板,不是为表现物体的光色变化。第二个是偏爱使用“红、黄、蓝、白、黑”等色,视觉效果突出,把黑色、白色、红色时常当作主色,浓淡对比,颜色分明,画面强烈。第三个是画家不完全以客观物象的颜色来设色,而是具有画家主观意识的颜色,颜色为画面和谐所服务。第四个就是十分善于利用空白,一般天、水、地都不着色,利用空白表现出天、水的存在。中国画整体用色单纯,注重意境,画面色彩和谐,以形写神,给人以清新疏朗之感。

(二)《宫娥》与西方传统人物画的用色特点

《宫娥》是委拉斯贵支担任宫廷画师时所绘人物中最杰出的作品(图2),内容是贵族公主玛格丽特早晨穿衣的场景。画面中明暗两部分对比强烈,中间色作画,来表现光感和空间。画面中的主角和侍从站在明亮处,光源主要从右边的窗户射出,黑暗处门口还留有一个小面积光源突出人物,暗处色彩表达出彩,十分细腻,富于变化。整幅画使用灰色、棕色、黑色,还有小面积的其他淡色系,主要人物身上点缀了一些红色,吸引观者注意。这幅画是委拉斯贵支将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与提香的用色方式进行结合,堪称完美。

研究西方传统人物画的色彩特点,乃基于上文,以欧洲油画作为主线。古代西方绘画多以褐色为主色调,更多注重画面中色彩表现的真实性,是一种客观再现。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以客观再现色彩感觉为主导,到19世纪,西方才真正开始个性色彩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用色是写实性的,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色彩,极为丰富和写实,科学严谨,色彩搭配强烈,装饰性浓郁。

三、中西色彩观的差异性

(一)中西方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用色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意象色彩观,其色彩观根植于五行阴阳学说和中国的佛、道、儒、禅等哲学思想之中,所以可以说是一种哲学色彩观。古人从自然界中提取出五种颜色,即“赤、青、黄、黑、白”,后又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生成了“五行色”。隋唐时期,与外来文化交流频繁,西域佛教艺术盛行,色彩绚丽,产生诸如吴道子、张僧繇等道释人物画家。继续发展出了“墨分五色”的重要观点,而后儒家的色彩观念鼎盛了青绿山水。道家提倡天道自然,产生了“法自然”的色彩观,崇尚单色,注重墨色,追求无色的素雅之美。综上所述,中国的色彩观以五行色彩观为基础,同时把佛、道、儒、禅等多方面因素融合起来,是具有多元化特征的色彩观念,又因特殊的画法,色彩是平面的,画面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意识,力图通过颜色来使人物、线条在画面上达到和谐。

西方色彩观念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其色彩所表达的象征性是古代西方绘画的主要依据和内容,大量运用白、黑、黄、蓝、绿、紫、金色等在西方象征意味很浓的色彩。中世纪西方绘画宗教化严重,有着强烈的象征性,这一时期被教堂壁画、拜占庭镶嵌画所占据,但在色彩上有了很大发展。文艺复兴始,注重画面中色彩明暗间的对比,至印象派的诞生,色彩观念再次革新,不再追求明暗对比,而是客观再现大自然中的真实光影和色彩。也就是说西方色彩观,完全不同于中国,是科学理性的色彩观,颜色立体,对比强烈,客观真实,它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来指导绘画。

(二)中西色彩观差异性之原因

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通过以下三点来分析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

第一是绘画材质与颜料。在颜料上,传统的国画通常使用的是从植物中萃取颜色或者从岩石中提取天然矿物质的颜料。而在西方绘画中,则较多使用化学颜料。在画布上,中国画通常采用绢帛作画,质地柔软,整体颜色素雅简淡,颜料轻薄,画面平静,不突兀。西方传统油画是用油画布绘画,质地相对粗硬,所以颜料会厚重浓烈些。除此之外,由于画布不同,作画工具的画笔也有很大出入,如中国使用毛笔,而西方则用猪鬃制成的油画笔涂刷。综上所述,中西色彩的差异受到了绘画材料和颜料的限制。

第二是审美思想与理念。传统中国绘画以形和神为基础,同时融入佛、道、儒、禅的观念,追求不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所有颜色都为画面协调而服务,是画家心中之“画”。反观西方在古希腊思想家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理性至上,是再现现实客观物象之色彩,是现实世界之“画”。

第三是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绘画历史始于夏周,但战国时才开始使用颜色作画。到了唐代,统治阶级偏爱奢靡华丽之风,所以这时用色绚丽、雍容华贵。两宋时期,市民阶级崛起,画作中的颜色偏向于世俗化,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明清时期,水墨画勃兴,黑白两色居多,借画言志,直抒胸臆,文人兴盛。反观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绘画色彩上深受宗教影响,喜欢大面积使用鲜艳颜色,营造神圣氛围。摆脱教皇统治之后,宫廷肖像绘画成为主流,其为再现现实的用色风格奠定了基础。此后西方大力发展科技,西方人物画色彩朝着精确化、客观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中国绘画一直受到佛、道、儒、禅等诸多哲学思想之影响,充满更加主观化的色彩风格,是一种平面的、概括的、充满个人感受和认知的色彩观念。西方艺术家对光色产生了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对自然物固有色和条件色有精确表现,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色彩观念。中西色彩观念的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本文旨在从两者的文化背景探索其深层的色彩特征,以求更好地深入自身文化,也更了解他人优点,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互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何绍侃.浅析古代中西绘画色彩的运用 ——以拜占庭镶嵌画、彩绘玻璃画与《簪花仕女图》为例[D].西安美术学院,2015.

[2]苏晓.中西传统人物绘画色彩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3]徐静秋.浅谈中西绘画色彩语言的比较[J].藝术科技,2017,30(08):226.

[4]张炜.从中西色彩观差异看中西方设计色彩的异与同[J].包装工程,2018,39(08):7-10.

[5]孔阳.古代中西方色彩观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98-99+102.

[6]折文菁.基于中西方绘画色彩的当代中国工笔重彩画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36(05):27-29.

[7]孙薇.中西绘画色彩观探析[J].美与时代(中), 2021(05):36-37.

[8]庞雅静.《簪花仕女图》的色彩美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2(08):63-65.

[9]刘洋.试析委拉斯贵支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艺术特色及对我油画学习与创作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杨晓歌.论中西绘画的色彩观[J].美与时代(中),2017(06):8-9.

[11]姬晓惠.中西绘画中的色彩差异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26):101-102.

作者简介:

仝圆(1995—),女,汉族,河南焦作人。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专业)在读,研究方向:陶瓷艺术鉴赏研究与修复。

猜你喜欢
差异性中西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3:36:09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09:13
影响口语测试评分的因素分析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17:46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舞蹈教育比较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3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