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的研究

2022-05-30 10:48姜新华郭丙超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课程

姜新华 郭丙超

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优化教育机制,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严苛的管理阻碍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幸福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后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教育生态建设概述

幸福教育,就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培养其幸福情感,增强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生态建设,以给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带来幸福体验为目的,实现师生幸福能力提升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梳理当前的教育现状,结合教学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出学校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如对日常教学工作的优化,以及建设校园文化、完善教育机制、落实家校协同等工作。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感受幸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体会幸福,促进幸福环境的形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这是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幸福教育生态建设策略

(一)创设幸福教育文化

受教育工作定式思维的影响,个别学校出现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学习环节、教师排斥教学环节等问题,致使教育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未能实现“拥有幸福”的教育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需承担起教育职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创设出幸福教育文化大环境。

1.强化学校服务。

学校应站在服务于学生的角度上,落实各项管理工作。每天放学后,教师可轮流到校园周边的路口值班,落实交通安全的保障工作;学校食堂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定期更换菜谱,保障学生饮食健康安全;有住宿的学校要做好相应的宿舍巡视工作,及时发现遇到问题的学生,并帮助其解决问题等。站在服务教师的角度上来说,学校可增加教师培训、学习的渠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培训,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等,为教师构建安心、舒心的工作环境。

2.美化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有益师生身心健康。为营造出这种幸福、舒心的环境,学校方面应做好校园内部的绿化美化,保障校园四季风景如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进行美化,放置一些绿植,或利用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布置教室内部环境。文化环境的潜在熏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组织主题活动。

精神层面的富足是学生感到幸福的基础。为落实精神层面的教育工作,学校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定期组织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结合《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名著,开展德育工作;围绕特殊节日进行主题演讲、辩论赛、综合实践等活动,以此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富足其精神世界,进而让幸福教育深入人心。

(二)完善幸福教育管理

学校应积极构建幸福教育生态,激发学生主动追求幸福的意识,增强其成长动力,在保障学生拥有充足发展空间的同时,使其和谐、健康地成长。这就需要学校着重完善幸福教育管理机制,坚持育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提高办学水平。

1.突出人性化管理。

落实教育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刚性管理,又要注重柔性。教师应站在幸福教育的角度上,保持工作运转的舒适度;秉持公正、公平的管理态度,处事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力。为此,教师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彰显人文情怀。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这是落实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增强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2.实施扁平化管理。

年级组注重落实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常规性教育,教研组则要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此实现两者的双线管理;学校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借助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公、教育机制,节省教师工作时间,提升管理效果;强调教师自我评价,鼓励各学科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手段,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精心设计作业,控制好作业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落实分层教学机制,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课后作业,都要突出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反馈。

3.实现自主化管理。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管理,有利于学生自律意识的养成。学生在感受到自律为自身带来好处的同时,实现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进而收获到自信的幸福与快乐。为此,学校可建立自主化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尝试自我教育,以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为辅助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班规制定等环节。鼓励学生学会每天反思、评价自己,再借助班级评价、反思汇总等方式,在班级中形成正向的激励评价机制。

(三)开发幸福教育课程

开发和建设幸福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着手,保障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1.幸福教师课程。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职业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学校应关注到本校教师的生存、发展环境,力求增强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首先,开展研训课程,鼓励本校教师“走出去”,吸引校外人才“走进来”。选派校内优秀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选聘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其次,开展读书学习课程。组织教师阅读教育书籍,并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加强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最后,开展师德课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应做到以身立教,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幸福学生课程。

首先,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解读,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思考教学工作的校本化构建,站在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上,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订出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案。其次,整合教学资源,落实课程教学工作的创新,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将以往分散的学科教育进行系统性规划,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获取渠道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知识架构的建立与完善。最后,开设校本课程。成立书法、绘画、演讲、体育运动等多种社团,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相应的社团参加活动。此外,开展部分必修课程,如经典名著诵读、物理实验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實现幸福教育的家校协同

在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学校应关注家校协同的重要性,立足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促进两者形成教育合力。

1.组建家长委员会。

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举办1—2次会议,教师向家长汇报教学工作,听取家长的想法和建议;学校可制定家长开放日,家长可在当天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支持和监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开设家长讲堂。

组织拥有优秀教育经验的家长成为“家长讲堂”的演讲者,向其他家长传授教育经验,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鼓励拥有各种特长的家长走上“学生讲堂”,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外界环境的精彩,积极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包括增强学生学科知识储备,而且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凭借自身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为此,学校应注重幸福教育生态建设,通过创设幸福教育文化等方式,实现学生幸福学习、教师幸福教学、家长幸福育人。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