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体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大单元之“大”,不是简单比较,也不是组合叠加,而是放在新课标背景下观照大单元中的“原初细胞”,以小见大,实现最小的课程也能增加知识的丰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时代,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而“怎么教”与“怎么学”最理想的状态是“教”与“学”的和谐共进、相得益彰。
记得多年前听于永正先生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于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一个小女孩高举小手,童声童气地问:“‘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怎么理解?”
“你愿意怎么理解?”于老师目光祥和,满是信任,躬身探问,“需要我讲给你听,还是……”
“我们一起表演吧!”小女孩说话的同时眼睛一亮,随后搬来一张凳子,自己站上去开始分配角色,“我演小品中的‘妈妈,你演我‘儿子,好吗?”
同学们一听,满室朗笑……
“妈——”于老师捏著嗓音,怯懦地走过去,低着头,手指使劲地捏着衣角说:“我……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考了五十九分。”站在凳子上的 “妈妈”,狠狠白了“儿子”一眼。
场景切换后,“儿子”一进门,嗓门一声高过一声,向“妈妈”报喜,“妈妈,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站在凳子上的 “妈妈”闻听此言,兴高采烈,眉开眼笑。
场景再次转换,“儿子”抱了一下“妈妈”,郑重地说:“您多保重!别送了,我到部队,就给您发信息。”站在凳子上的 “妈妈”先是欲说无语,接着轻轻抹下眼角,进而在凝视中眺望,目送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小品表演完毕,台下掌声雷动。
这堂课生成的问题、打造的情景、分配的任务、表演的活动、现场的评价等,均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都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眼睛、心灵,指向学生依靠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细节,就是“教”与“学”的“原初细胞”,看上去虽小,但“小”内核蕴含大智慧。这就实现了课程的小中见大——大情怀、大气象、大格局。只有把如此的“小”做到位,大单元之“大”才会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