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清
【作业目标】
1.从视听角度营造京剧氛围,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2.了解京剧“虚实相生”的道具艺术和“动静结合”的表演艺术。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4.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京剧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业内容】
作业一: 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连一连:欣赏视频《说唱脸谱》,将以下脸谱与相应的京剧角色连起来。
◎谈一谈:欣赏了这段视频,你觉得京剧有趣吗?哪里有趣?
(设计意图:对于京剧,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其五颜六色的脸谱。本课“学习提示”写道:“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据此,在课堂初始播放视频《说唱脸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一中的“连一连”改编自《语文作业本》中的练习,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避免学生因课外知识有限而陷入无法答题的窘境。作业一中的“谈一谈”意在联结本课课题,将课堂重点引到“趣”字上。此两项作业建议放在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
作业二:感受京剧“虚实相生”的道具艺术
◎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文字描述,想象骑马人的形象、姿态或者心情吗?请你联系影视剧中的人物或古典名著中的場景进行想象。
◎分一分: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京剧中不同类型的道具。
◎辩一辩:有同学说“京剧中有一些虚拟的道具,让人感觉非常不真实”,你赞同吗?如果不赞同,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举例反驳,或者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反驳。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作业二中的“想一想”通过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由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道具艺术,由此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业二中的“辩一辩”在京剧道具“分一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本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举例、表演的方式进行辩驳。学生可以选用课文片段《马鞭》中的例子予以说明,也可以通过表演,如演一演《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的动作、《金玉奴》中小生喝豆汁的动作,更直观地表现京剧道具的运用特点。借助这三项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大致归纳出京剧表演在道具运用上的特点:以小代大,以简代繁,以虚代实。此三项作业建议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在交流京剧道具“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时使用。)
作业三:感受京剧“动静结合”的表演艺术
◎找一找:默读课文片段《亮相》,找出文中介绍的两种京剧“亮相”方式,完成下图。
(设计意图:本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亮相”这种表演艺术“动静结合”的特点,从而感受京剧的高妙之处。本题在感观上明朗清晰,在内容上聚焦课文片段《亮相》,在形式上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在能力上指向信息的梳理、提取与概括。此项作业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马鞭》的“扶”过渡到《亮相》的“放”,教师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高地。另外,思维导图的形式为作业四的“实践活动一”作了方法指引。此项作业建议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亮相》时使用。)
作业四:在实践中探索京剧艺术的奥秘
◎做一做: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除此以外,京剧中还有许多知识,如“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请自选以下实践活动,在课后探索京剧的更多奥秘!
(设计意图:本课“学习提示”提出,“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与同学交流”。本题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设计了三份实践活动作业单,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种相对弹性的作业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选择,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本题建议在本课学习结束后作为课后的实践性作业来完成。)
【整体构思】
1.作业应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统编教材的一大创新点就是明确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能力有规律地编排在各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可以说语文要素是对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细化与具化。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如作业二中的“想一想”提出“你能根据这些文字描述,想象骑马人的形象、姿态或者心情吗”,此题作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脚点,通过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再将画面转换为文字。又如作业二中的“辩一辩”,学生借助文中关于京剧表演的描写,展开想象,并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切身体验了京剧表演的乐趣。
2.作业应融合教材助学系统助力课堂。本课作业设计融合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与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中的相关习题,或直接借用,或进行二次创编。首先,本课的作业整体围绕“学习提示”进行设计:作业一是“提起京剧,你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这一开篇语的体现;作业二、作业三是“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这一学习要求的体现;作业四是“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并与同学交流”这一学习建议的体现。其次,对《语文作业本》中的习题进行改编,使其巧妙融入课堂并助力学生的学习。如有的学生没有听过《说唱脸谱》,并且关于京剧脸谱的知识比较匮乏,那么有的练习题会让他们陷入不知所以的窘境。因此,在设计本课作业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相关视频,然后将题目由文字填空式改为图片连线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业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课作业形式丰富,有图片连线题、口语表达题、想象练笔题、动作表演题、思维导图题、实践探究题等。这些作业从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熏陶等方面出发,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作业四的实践活动作业单,作为课堂的延伸,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绘制脸谱,欣赏京剧,写观后感,改编剧本表演。相比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此项作业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融合了美术、音乐等学科,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大舜小学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