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博物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修复
——以清代藏文古籍文献《纪念三宝》的保护与修复为例

2022-05-30 11:34次仁央宗
西藏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书古籍纸张

次仁央宗

(西藏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藏文典籍是藏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丰富,尤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目前馆藏古籍文献约3000余函,内容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医学、天文历算、诗歌等内容,装帧形式多为梵夹装,少数用金汁、银汁、玛瑙等珍贵材料书写而成,极具文献、文物、艺术价值。这些文献在使用或传承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库房存放条件的限制,部分文物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这些待修复文物亟需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1 西藏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保存环境

西藏博物馆藏古籍文献以传世品为主,由于西藏地区独特的生活习惯,这些古籍文献在使用过程中常常沾有酥油或动物油,尤其藏族文化以宗教信仰为主,多有祭祀、祈福等仪式,烟熏和毁烬情况较多。藏文古籍文献病害主要表现为纸张发黑、发黄,书叶边脚毁损,首尾部脱落、残缺,部分古籍(如出土文物)出现粘连、鼠啮、毁烬及纸张老化现象,四周边缘部分轻轻触碰便有掉落现象(如图1)。

西藏博物馆藏古籍文献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库房内未安装温湿度调控和通风设备,只在高处开设小窗供通风换气,文献直接放置于金属密集架上。而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气候干燥、日温差较大,不够完善的保存条件加以独特的气候特点,无疑会使病害现象进一步恶化。

2 文物基本信息与价值

2.1 文物信息

2.1.1 名称:纪念三宝,年代:15 世纪,类别:古籍,等级:三级,质地:纸质/木质,尺寸(cm):43.0×13.0(经叶),45.5×13.2×1.6(护经板),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来源:阿里地区出土。

2.1.2 形制描述:梵夹装,上下有木质护经板,前护经板正面雕有藏文及边框,150 叶左右,米黄色藏纸,纸质较厚,双面书写,墨书为主,局部朱文,绘有红色栏框。

2.1.3 原保存环境。西藏博物馆古籍文献库房:库房内未安装温湿度调控和通风设备,高处开设小窗供通风换气,室内安装普通日光灯。

2.1.4 病害状况。主要病害现象是粘连、污渍、变形、霉菌、残缺。微生物损害严重,白色霉斑分布较广,另有黑色带亮黄色,疑为霉菌,待进一步检测;整函经书粘连成几部分,纸层间有缝隙,属中等程度粘连;整体变形,为受潮所致,污渍已形成结壳,可能原因是受潮,水渍、霉菌、烟熏等,经叶四周有磨损,经叶中间发现个别虫洞;护经板保存状况尚可。

2.2 文物价值

这部经书是藏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和文明积淀,其种类繁多、内容浩繁,抄写特殊,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历史和收藏价值。

2.2.1 特殊的书写材料。藏文典籍的书写材料均为带有地域特色的“藏纸”,“藏纸”作为藏民族本土文化的代表性传统工艺产品,在原料、工艺和加工等方面独具特色。其中原料最主要为两种,以瑞香科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和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都具有防虫咬鼠噬的特点[1]。藏纸生产方式沿用传统的“浇纸法”,以木框绷紧的纱布筛为纸帘,一纸一帘,进行浇造,成纸略厚,没有内地手工纸常见的纵横帘纹。

2.2.2 装帧形式。梵夹装是藏族古籍文献最具特色的一种装帧形式。最初指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佛教经典(即贝叶经)所采用的上下夹板、以绳穿订的装式。后来,以佛教典籍为主的藏族纸质书籍也采用类似的装帧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书叶呈长条形,散页状,按内容放在一起,上下夹以护经板。梵夹装古籍的书写或阅读格式是从左至右,书叶正反两面都有文本内容,扉页往往绘有精美的佛教尊像等。护经板通常为木质,相当于书籍的封面和封底,或雕或绘有图案装饰,对书叶同时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装帧考究的梵夹装古籍,先以黄色锦缎丝绸将书叶包裹数层作为包经布,上下夹以木板,再以细牛皮条或丝绦捆扎,最外层再包以经被,并配以函头标记条。

3 检测分析

3.1 纸张纤维原料和工艺特征分析

3.1.1 检测方法。捡取经叶边缘掉落碎片为样品,试样先直接用北京伦华XWY−Ⅷ纤维分析仪作工艺特征观察,从结构上了解试样所经历的的抄纸、涂布加工等情况,然后将其置于烧杯中用蒸馏水煮沸约2~5分钟,以清除部分杂质并分散纤维,以便于做纤维形态观察。对于经水煮未能分散的试样,再用1:1 的冰醋酸和双氧水,在600℃水浴中继续浸泡12~24小时,至纤维分散又不损伤其结构特点。纤维经洗净后,使用Graff“C”纤维试剂制成显微镜试片,置于XWY−Ⅷ纤维分析仪下进行观察,按照国家标准《纸、纸板和纸浆纤维组成的分析》(GB/T 4688—2002),并参照《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作纤维成分及纤维配比分析。

3.1.2 检测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纸面形态,可知表面有较厚涂层,表明纸张表面曾经过涂布、打磨等处理。纤维染色试片在纤维分析仪下观察可知,纤维较短且粗细不均匀,纤维呈棕黄色,有横节纹,纤维中段加宽明显,判定为100%瑞香科狼毒草韧皮纤维。

3.2 霉菌菌种鉴定

3.2.1 检测分析方法。于霉变处取3 份样品,在土豆培养基上生长(PDA),观察菌落形态特征。

3.2.2 检测结果:菌株鉴定。对经叶表面霉菌取样进行培养观察,11 份样品中共分离菌株41 株,其中的优势菌分别是Aspergillus ochraceus(赭曲霉),Phaeos⁃phaeria sp.(暗球腔菌),Cladosporium colocasiae(芋枝孢)。

4 修复路线

4.1 表面清洁

需要做好经书表面的清洁和霉变问题的处理,可利用真空吸尘器做好全面清洁。

鉴于经书霉变、尘垢严重,在这一步中尤其需要注意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防护,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设备防护,选用的文物吸尘器配有三重过滤,确保排出空气符合ISO 标准7 级洁净度,通风柜配置有HEPA过滤器(H14 级,根据EN 1822 标准),对大于等于0.3μm 粒子过滤效率为99.995%,另外要求修复人员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等。

经过上述处理后,纸张表层嵌有细微的灰尘、污渍、霉粉等颗粒物状,需进行更深层次的清洁。在进行二次清洁时要使用超细纤维布、Absorene 硫化橡胶海绵、lineco 橡皮粉、Absorene 清洁黏土、自制橡皮粉、Wishab干洗海绵等工具。在清洁效果方面,通过便捷显微镜初步观察,除黏土效果不太理想外,其余的没有显著区别,为了减少清洁工具对纸张表面的摩擦和划伤,最终采用超细纤维布作为细致清洁方法。

4.2 揭取

经书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是经书整体粘连严重并掺杂多种不明残留物,在揭取之前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先对经书纸张粘连情况进行初步掌握,运用薄竹启和细针锥轻触纸张,从而判断纸层之间的粘连程度以及纸张本身的强度,如是否存在脆化等问题。根据不同粘连程度和结构情况,选择不同的揭取方式。这部经书的书叶分揭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分别如下:

4.2.1 保存较完好部分的揭取。要认真解决上层粘连的问题,采用可靠的揭取工具。在必要时可避免外部刺伤宣纸。做好揭取部位的有效保护,可按顺时针方向正确揭取,若揭取到难以保障的部位可马上停止,重新开始。可从四周向中间缓慢小心地揭取。

4.2.2 粘连较轻经叶的揭取。要充分解决浆水的处理问题,是浆水与经叶充分粘合之后进行保湿处理工作,观察水分挥发的实际情况,如果时间不足,可适当给予更多的喷水操作,或者换上可靠的干燥宣纸,方便进行稀释。当吸浆水透过两层经页后,用镊子或薄竹启小心揭取,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伤害,这种方法只可在保存良好且墨迹稳定的经页上使用。

4.2.3 粘连较为严重部分经叶的揭取。进行大面积的粘连处理时,可选择热蒸汽的熏蒸方式对较为严重的破损文物可以进行揭取处理。注意在文物的搬动过程中,避免造成文物损坏,尤其要做周边区域的加固处理,要充分实现对浆水和经页的有效修复,避免在搬动过程中掉落破损区域,在熏蒸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少量多次进行仔细而谨慎的熏蒸,在蒸汽尚未完全撤退时取开经页,在完全冷却之后,再次进行熏蒸,在反复的过程中完成修复,如时间过长此方法易引发纸张强度下降无法剥离、文字脱离等情况出现。

4.2.4 对中间粘连最为严重部分的揭取。经书中心位置有白色膏状泥土,导致粘连严重,完全进行彻底润滑,需要进行选择条破损边缘的加固操作,之后进行中间破损严重局部的揭取。

4.2.5 对靠近护经板位置经叶的揭取。靠近下方护经板处,经叶破损非常严重甚至处于半离散状态,还带有大量的泥膏状泥土成白色,已经整体风干板结化,但纸张纤维韧性保存较好,需要用毛笔蘸水清理,但此经叶页直接粘连至护经板上。且护经板材外部涂刷生漆已经出现严重的开裂现象,需要用蘸水清理的方式清除内部缝隙的杂物,避免出现意外或水分渗透,导致周边形状的变形。进行清理工作时,要严谨开展揭取,用又细又软的毛刷来清理残缺的连接位置,将原本轮廓勾勒出来之后,进行深刻观察,再反复进行白色膏状泥土的刮割,充分实现对周边经叶的调动,也促进破损修复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完成清理工作后,要根据原本经叶的破损程度进行边缘页码的重新整理之后,开展后续准备工作,将完成修复后的经验与原本状态进行对比参考。利用有强烈吸水能力的高丽纸,将周边的污渍和水分同时吸走,做好整体状态的清理工作,再一次按照截取顺序完成截取处理。

4.3 修补

4.3.1 选用补纸。藏文古籍文献所用的原材料为藏纸,藏纸采用的是浇纸法成纸,并经多层粘合,表面打磨制成。选择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藏纸”作为此函文献的补纸是最佳的选择,目前西藏地区生产藏纸的有拉萨尼木县尼木藏纸、林芝朗县金东藏纸、林芝米林县西嘎藏纸,除此之外其他藏区的还有四川德格、云南迪庆、不丹、拉达克等,为了更好的选择修复补纸,在有限的时间内笔者选择尼木藏纸、金东藏纸、西噶藏纸,对三家规模较大、特色较为突出的藏纸厂进行前期调研工作,根据纸张特性、成纸质量,林芝朗县“金东纸”是此次修复补纸最佳的选择。

4.3.2 染纸。在修复古籍文献时,要完整的再现古籍的原貌,尽量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要做到修复如旧染纸的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制作的差异,藏文古籍文献每页经书的颜色也会出现不同的差异,有的偏黄,有的偏咖,有的偏黑,因此我们在对古籍文献修复时所选用的补纸还需进行染纸,使用矿物颜料调配出与经叶纸张颜色相近的颜料水对补纸进行染色仿旧,按照对补纸上色一次、两次、三次的方法分别对三块补纸上色,待自然阴干后选取其中与经叶颜色最为相近者作为补纸使用。

经书纸张厚度多有不同,就算在同一纸张上也可能出现厚度不均的问题,这需要在修补过程中选择合适位置进行适当填充。对于修复用纸厚度需要原与始经叶厚度配比,修复用纸张过厚可以削减纸张,也可以避免纸张过后造成厚度不均问题。对较薄部分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增加隔层提升厚度,确保与原本状态一致。

4.3.3 修补方法。分揭后的经叶边缘或者中间容易出现破损问题,就需要进行更优秀的修复处理,改进局部破损问题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

4.3.3.1 经叶边缘局部缺失是最为常见的,为了进行有效修复,在修补过程中避免用过多浆水导致颜色处于渲染过度和不稳定的状态。可以进行表面清洁,要做好内部准备工作将刷过浆水的补纸,充分融入到修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内部清洁工作,避免内部杂物对整体修复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要撤去多余水分后再做修补用纸使用。

4.3.3.2 经叶中心的破损,采用与边缘破损相同的修复方式,但应避免对内部内容造成损坏,尤其要减小衔接口的过渡范围,避免遮蔽文字墨迹。

4.3.3.3 对于局部开裂,同时伴有纸张分层情况的破损现象,如果上下整体粘贴补纸,会导致局部经叶过厚,单纯使用纸条修补又无法保证加固效果。对此情况可在纸张分层处整体嵌入薄纸进行加固。若出现局部开裂的现象,可将行纸张的分层管理,可将上下层纸张分开粘贴,避免部分区域过后厚,又或者部分区域过薄造成不平均的状态,要做好纸张的加固操作。

4.3.3.4 经叶四周缺损面积较大时,在具体修复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整张修复纸,而是进行少量多次的分段修复。避免纸张出现弹力造成摩擦更难进行修复,导致完成修复后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要进行衔接处的细细打磨,自然过渡避免美观受损。

4.4 护经板的清理

木质护经板外层涂有黑色生漆,在长久应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磨损状态,在进行此部分的清理过程中,要保持干燥状态,做好外部壳层的保存,小心进行护理与管理,将缝隙中的灰尘处理干净之后利用粘合材料将其固定。

4.5 压平整理

完成修复后,要等待经叶自然晾干,要加上隔离所用的宣纸,若过于干燥要少量喷水之后,利用压书板压平至稳定状态,拿出经叶后确保压平后与原本的状态一致。而修补过的经叶四角位置裁切后过于棱角分明,对此可以只用剪刀进行修剪至圆弧形,与原有经叶更加协调。

对于修复时纸张接缝处,部分补纸颜色与原有经叶存在色差和过渡明显等情况,对此可使用水溶性颜色铅笔等进行二次全色。在全色时应当注意尽量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直至与经叶本身颜色相近,但同时又略区别与经叶原色即可。做到粗看无异,细看有别。

至此此函经书已经修复完成,根据经书尺寸设计制作无酸囊匣安放更有利于长期保存。

5 结语

对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修复,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检测工作,包括古籍文献纸张纤维检测、病害分类检测以及前期的试修复阶段,在试修复阶段邀请了相关修复专家并开展了专家论证会,在试修复通过后进入了正式修复阶段,修过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状态,在对文物实施修复过程中,除了修复方法的重要性,选用合适、安全的修复材料也对文物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藏文古籍文献是藏传佛教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历史久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记载了藏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是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们要注重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促进古籍文献的再利用,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经书古籍纸张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纸张黑白变
喜讯
撕纸张
我是古籍修复师
单宝塔诗
经书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