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的要求。韧性城市成为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向和要求,也成为韧性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韧性区域的建设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入手,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韧性区域的关键要素,能够为韧性区域建设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为区域应对冲击提供保障,而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那么产业结构升级是否能够促进区域韧性?若是,是否存在影响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水平提高?采用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进行验证,并引入环境规制这一变量,试图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将为完善区域韧性驱动机理提供依据,为韧性区域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和区域韧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内涵、判定标准、测度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如数字经济、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
和驱动效应(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发展、制造业转移等)
;针对环境规制的研究有:内涵、分类、空间演变、作用机制(如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创新效率等)
;针对区域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韧性方面
,对区域韧性的整体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机理研究层面,实证分析还较少研究。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韧性的关系研究目前尚未涉及,仅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产业集聚、制造业与经济韧性的关系(比如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工业韧性的影响,制造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等)
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比如两者耦合协调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等)
。
综上可见,现阶段学者对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和区域韧性研究较丰富,但尚未将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区域韧性纳入同一框架研究,对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也大多侧重于对影响因素的挖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文将以提升区域韧性为目的,试图挖掘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的驱动作用。本文的边际贡献包括:第一,从环境规制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带来的驱动效应;第二,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第三,验证了环境规制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中的中介作用和门槛效应,为我国提高区域韧性水平,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在应对内外部突发冲击扰动时,经济韧性能够提供较大的腾挪空间,且增强经济韧性已成为区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经济韧性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不仅有助于区域抵御外部冲击,而且能够为冲击后的适应性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的空间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环节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均衡分配,提高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夯实区域韧性发展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国际工程涉及资本、科技、劳动力、经济信息和现代化管理在国际上的流动,跨国经济活动较多。同时,每一个国家所采用的货币不一样,国际工程支付将会涉及多国货币。在支付过程中就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进行支付,但国际汇率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对于各国参与方来说,转换成本国货币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国际工程除现金和支票支付手段外,还有银行信用证、国际委托、银行汇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假设1: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区域韧性提升。
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注意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一方面环境规制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高耗外延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降低污染物排放;生产技术的改进则能够促进工业绿色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污染物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伴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显著推动环境规制的实施。生态韧性是区域韧性的基础,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促进区域韧性的提升。
区域韧性指区域在面对冲击时所具有的适应和恢复能力。本文借鉴相关研究
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四个维度出发,本着数据的可得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筛选出18个指标构建区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9年30个省区市(西藏数据缺失剔除)的区域韧性水平。
假设2:环境规制可能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中发挥中介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率因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土地是农民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生产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模式,以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本单一的生存保障基础上,附加了发展保障功能。由于土地在农民养老、就业、医疗方面给予农民基本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但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的条件下,农民选择摆脱土地束缚,将土地作为养老保障的作用也日渐减小。当社会保障制度完全替代土地保障的作用,农民可能选择永久放弃土地[10]。
假设3:环境规制可能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中存在门限效应。
杨琳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出来了。杨琳第二次住院后,来看望她的人,一跨出病房门,她就在他们身后默默流泪,诀别似的。
基于上述理论机制分析,本文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式(1)中,RES表示区域韧性水平,ST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TS和产业结构合理化TL,X代表控制变量,包含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和人口密度。μ
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ε
表示随机扰动项,下角标i和t分别表示省区市和年份。
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KHB回归结果中,包含三部分,Reduced、Full和Diff,其中,Reduced表示总效应,Full表示直接效应,Diff表示间接效应。由表7所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回归结果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使区域韧性水平提升7.38个百分点,在对环境规制进行控制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降低到3.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高会导致更高的环境规制,进而转化为更高的4.17个百分点的区域韧性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总效应为56.72个百分点,其中直接效应为40.02个百分点,间接效应为16.69个百分点,通过提升环境规制,提高了区域韧性水平。相比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作用更强。
杰克和苏穆武一前一后走出帐篷,苏婷婷扑上来抱住杰克。苏穆武对苏越说:咋样,还是我把他h o l d住了!洋女婿想和中国老丈人叫板,还嫩了点!回去跟你妈好好说说!苏越佩服地点头:哎,爸,现在咋办?苏穆武命令:把帐篷拆了!
综上所述,在复杂多层土质条件下,不同结构特征的筒型基础沉贯施工会体现出极其复杂的性态。如何准确预测筒型基础下沉阻力和合理施加控制下沉力仍然是筒型基础应用问题的研究热点,尤其筒型基础结构型式、尺寸效应和多层复杂土质条件下,筒内外土体渗透率变化规律、吸力施加对筒内土塞响应模式及土塞运动对临界吸力的提高机理等研究对于筒型基础施工安全性态控制起着核心作用。
其中,
Y
表示第
产业产值;
表示地区生产总值;
L
表示第
产业就业人数;
表示就业总人数。
环境规制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对经济主体进行约束的治理手段。对环境规制的衡量,借鉴已有研究
的做法,采用污染综合指数的倒数进行衡量,具体做法如下:
其中,
E
表示
区域
年
污染物排放总量,本文选取工业废水、工业SO
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
Y
表示
区域
年工业总产值;
E
表示全国
年
污染物排放总量;
Y
表示全国
年工业总产值。
对外开放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提高外贸水平有利于资源要素积累,加速产业结构转变,从而提高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因此本文将对外开放程度纳入模型,并选取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进行衡量。
市场竞争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和活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单纯依靠市场竞争还远远不够,市场竞争也存在弊端,就需要政府出面调控,政府调控能够弥补市场不足,有效规范市场行为
,选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政府调控水平进行衡量。
1)剔除特殊年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模型(1)-(2)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借助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作为补充,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西藏除外)的年鉴数据进行处理后,最终得到450个样本数据。所有数据的回归分析均采用软件Stata16.0进行分析,个别缺失值采用插值法和趋势外推法进行补充,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人口老年化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和比例提高的问题,带来的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民生保障问题,而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将会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关系到所有人的晚年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1)-(2)为基于地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模型(2)中加入控制变量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提升了区域韧性水平。模型(3)-(4)为基于地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模型(4)中加入控制变量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显著提升了区域韧性水平,在此假设1得到验证。
对于智能船舶分布式数据网络管理平台,数据存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数据存储的优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效率。
控制变量方面:政府调控(
)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政府调控能有效促进区域韧性提升;对外开放程度(
)在模型(2)中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模型(4)中方向为正,但不显著,表明适当的对外开放对区域韧性的提高有推动作用;人口密度(
)在模型(2)中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在模型(4)中显著为正,表明适度的人口密度有助于区域应对风险。
根据灌溉面积和不同对象用水指标,计算到2030年,绥中县水田需水量0.748亿m3,旱田0.443亿m3,蔬菜0.227亿m3,因此农业用水总量1.42亿m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大部分区域实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为主向第三产业占比为主的转变,资源在产业间分配也更加合理,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区域韧性水平得到提升,但我国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还有待分析。如表4所示,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将30个省区市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检验,模型(1)-(2)为东部地区,模型(3)-(4)为中部地区,模型(5)-(6)为西部地区,其中模型(1)、(3)和(5)检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模型(2)、(4)和(6)检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细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三个地区区域韧性的影响,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影响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可能的原因是相比中部和东部地区,一方面,西部地区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推动城市化更快发展,区域韧性水平取得提升,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对产业结构的依赖较弱一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但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速度较快,因此对区域韧性的影响较大。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类似,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三个地区区域韧性的影响,同样是西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次之。与之不同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东部地区区域韧性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内部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年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达到0.3以上,而河北、辽宁等地年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则低于0.1。
2011年底,工信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时提出,2012年将通过一“紧”一“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高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2012年至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整体向好发展,为深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带来的具体影响,本部分将研究年份划分为2005-2011年和2012-2019年2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考察在这2个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对区域韧性带来不同影响。在表5中,模型(1)-(2)检验2005-2011年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影响,模型(3)-(4)检验2012-2019年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影响,其中模型(1)和(3)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模型(2)和(4)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可以看出,在2005-2011年,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作用显著为负,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抑制区域韧性发展,可能的原因在于2012年前,我国大部分区域第三产业发展还较滞后,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还未全面兴起,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第二产业前期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科技创新投入资金被挤占,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区域韧性受到影响。在2012-2019年,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作用由抑制转为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作用始终为正,进入2012年后作用更加显著。自“十二五”开始,我国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更为稳固,为区域应对各种风险提供物质保障。需要关注的是,在2012-2019年间,政府调控对区域韧性作用显著为负,可能在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虽然能够集中配置的资源增多,但超出社会发展需求,使流入市场的资金紧缺,资金周转难度增加,降低了区域发展韧性
。
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两种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稳健性检验:
e航海服务的具体呈现方式是MS(maritime services,之前又被叫做MSP,海事服务集),是一系列通过e航海的技术实现的标准化海上服务。通过MS的各项服务,可以实现前面所提到的e航海目标。目前,国际海事组织及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正在积极推动MS的发展,并成立了一个数据协调小组(HGDM, Harmonization Group on Data Modelling)研究MS的相关事宜。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产生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活力,高素质人才还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因此本文将人口密度纳入考虑,采用单位面积人口数进行衡量。
2)基于SYS-GMM模型:为了避免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韧性间的互为因果关系,以及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采用SYS-GMM模型,检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效果。如表6中模型(3)-(4)所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上文结论再次得到验证,且AR(2)和Hansen检验均大于0.1,说明该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为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韧性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本文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分析,构建如下模型:
我们知道,在学习之前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进行小说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小说的分类以及各类小说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忽略了具体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只是一来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都不清晰,学习起来自然比较吃力。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环境规制中介效应的检验,这里借鉴Kohler等
的做法,使用KHB方法,相比传统的三步法检验,KHB方法适用性更强,可以适用于非线性模型,以及多个自变量和多个中介变量的情况,除此之外,KHB方法还可以分解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影响,可以拓展以适应平均偏影响,计算更加简单直观。KHB检验分别将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自变量,环境规制作为中介变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人口密度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见表7):
产业结构升级通常被划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借鉴干春晖等
的做法,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借鉴何文海等
的做法,采用泰尔指数的倒数,计算公式为:
在前文中,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区域韧性水平提升已经得到验证,环境规制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韧性水平,那么环境规制是否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中发挥作用,在此将环境规制(
)加入模型中进行分析:
当这240名留守儿童被问及“你会在语文课堂上举手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时,有11.7%的儿童的回答是“经常”,有20.8%的儿童的回答是“有时”,其余67.5%的儿童则回答“几乎不”和“从不”。我们知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生活上缺少来自爸爸妈妈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沉默内向。这种内向自卑的性格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语文课堂上不爱发言,缺少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这使得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对于想表达的事物不能完整描述。
公式(5)-(6)均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分别考察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作用,γ为未知门槛值,I(.)为示性函数,当相应条件成立时取值为1,不成立时取值为0。
首先,需要对门槛变量进行验证,判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门槛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从门槛效应结果可以得出,式(5)中TS的单门槛模型F统计量值为39.60,对应的P值为0.08,通过检验,双门槛模型F统计量值为33.10,对应的P值为0.140 0,未通过检验;式(6)中TL的单门槛模型F统计量值为34.00,对应的P值为0.063 3,通过检验,双门槛模型F统计量值为19.96,对应的P值为0.303 3,未通过检验,说明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均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4.023 1和3.970 2。
通过表10的回归结果看,在模型(1)中,当环境规制程度低于门槛值4.023 1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估计系数为0.149,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在第一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当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4.023 1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估计系数为0.073 7,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再次证明,在第二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样对区域韧性提升具有正面影响,但影响力弱于第一门槛区间,说明环境化促进区域韧性的推动作用最大。规制需要控制在合理区间,过高的环境规制强度,会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促进作用减弱。在模型(2)中,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3.970 2时,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估计系数为0.922,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在第一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环境规制强度高于门槛值3.970 2时,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系数为0.398,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第二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样对区域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但弱于第一区间,表明环境规制在3.970 2水平以内时,对产业结构合理
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9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4个维度构建区域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2个维度搭建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对区域韧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区域韧性水平,但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从区域差异性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对西部地区区域韧性影响最大,对中部影响次之,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弱,且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东部区域韧性影响不显著;从阶段性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韧性的影响随着时间推进更加显著。同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有显著中介作用,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韧性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规制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韧性。
产业结构升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区域韧性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在未来区域建设中应继续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凭借自身优势吸纳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本土产业发展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成熟工艺,通过“干中学”推动当地产业向高级化转型。同时也要在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保障地区产业间协调以及要素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唯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区域韧性强劲。
春秋战国之际,口语传播活动的活跃频繁促成了士人们对谈说艺术的探讨。他们从传者和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提出自己理论主张的同时,对语言运用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时会对他人或自身的语言运用加以评论,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略具雏形的口语传播理念。
在本文研究结果中,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韧性的提升作用,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促进作用减弱,因此应将环境规制控制在合理范围,或探索除强制性环境规制之外的治理途径,比如提升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减少生活污染物排放。此外,政府持续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但在实施环境规制相关政策时应推出差异化策略,对经济发达区域应以鼓励清洁技术创新为主,对于欠发达区域,应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手段和绿色技术应用,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节能减排。
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韧性的过程中,环境规制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应协调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关系,通过两者间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区域韧性发展。实现两者间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施加环境治理压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能够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区域韧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1]王玉.中国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8):14-18.
[2]刘晓雯,刘程军.双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效应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21(6):49-61.
[3]逯进,李婷婷.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OL].中国人口科学,2021(4):86-97+128[2021-08-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043.C.20210820.1601.014.html.
[4]李峰,李明祥,张宇敬.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21,40(7):1-10.
[5]张帅.产业升级、区域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J/OL].东南亚研究,2021(3):114-135+157[2021-08-28].https://doi.org/10.19561/j.cnki.sas.2021.03.114.
[6]胡艳,张丽.FDI、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9):31-38.
[7]范斐,张雪蓉,连欢.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91-196.
[8]张振,赵儒煜.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21(3):47-52.
[9]叶堂林,李国梁,梁新若.社会资本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来自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5):84-94.
[10]陈奕玮,吴维库.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0[2021-08-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10716.1623.010.html.
[11]胡志强,苗长虹,熊雪蕾,李瑞洋,冯丽荟.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21,41(5):824-831.
[12]苏任刚,赵湘莲.制造业发展、创业活力与城市经济韧性[J].财经科学,2020(9):79-92.
[13]马德彬,沈正平.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7):820-821+827+822-826.
[14]冯洁瑶,刘耀龙,王军,张华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压力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基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J].生态经济,2020,36(9):101-106+163.
[15]刘成昆,李欣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产业结构多元化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分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16-125.
[16]徐圆,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40(7):110-126.
[17]郑晓舟,郭晗,卢山冰.环境规制协同、技术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OL].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46-60[2021-05-29].https://kns-cnki-net.webvpn.las.ac.cn/kcms/detail/44.1711.F.20210527.1413.008.html.
[18]吴小节,马美婷,杨尔璞,汪秀琼.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5):176-187.
[19]陈晓红,娄金男,王颖.哈长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12):2000-2009.
[20]张明斗,李维露.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5):3-12.
[21]张慧,刘耀龙,冯洁瑶.城市化质量、城市韧性对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基于山西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2020(4):114-120.
[22]孙攀,陈晓峰.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时空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2):43-53.
[23]郭树华,郑宇轩,蒙昱竹.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推进的影响、效果与机制[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1):22-32.
[24]李研.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产业定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1):27-41.
[2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26]何文海,张永姣.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PVAR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4):21-29.
[27]赵霄伟.环境规制、环境规制竞争与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7):82-92.
[28]张治栋,秦淑悦.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8(11):79-86.
[29]朱金鹤,孙红雪.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20,34(2):72-79.
[30]顾剑华,王亚倩.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8):116-128.
[31]Kohler,U.,Karlson,KB&Holm,A.Comparing coefficients of nested nonlinear probability models.The Stata Journal,2011,11(3):42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