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盈莹
在东北的北部,曾有一大片荒芜地带,那里一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北大荒”。曾经的北大荒,荆棘丛生,沼泽遍布,冬季寒冷又漫长,极端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发展经济,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的任务十分紧迫。生存的渴望,激发了人们对土地改造的热情。
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947年建立的国垦第一场宁安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1955年建立的北大荒军垦第一场八五〇农场,掀起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高潮。中华儿女带着必胜的信念,扎根北大荒,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将莽莽荒原变成万顷良田,昔日的北大荒成为今天的“中华大粮仓”。
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那个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所诞生的北大荒精神,又是怎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民生周刊》记者走进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重温那段谱写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峥嵘岁月。
在烟波浩渺的兴凯湖畔,在黑龙江省农垦当壁镇兴凯湖旅游度假区内,雄伟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屹立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始建于2001年9月,2002年7月竣工,建筑面积1174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馆。
聆听着讲解员充满深情的讲述,一幕幕战天斗地、傲雪欺霜,以伟大的革命精神改变生存环境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民生周刊》记者的眼前。
走进纪念馆园区,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园区的核心地带。纪念碑身后是两幅浮雕,分别描绘了1958年10万复转官兵初来北大荒时,这里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1968年后,大批城市知青来到北大荒后,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
进入展厅,站立在王震将军雕塑前,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馆长丁军的带领下,记者向将军雕像三鞠躬。丁军庄重地说:“将军的骨灰安放在这里,来访者一定要鞠躬,这是对将军的尊重,也是对北大荒的尊重。”
王震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是开发建设北大荒卓越的决策者、领导者之一。1954年秋天,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来到汤原县看望正在山野里施工的战士,抓起一把黑土兴奋不已:“这土多肥呀,肥得流油啊!”他对随行人员说:“民以食为天,种地打粮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粮食!”
就这样,1954至1956年,王震将军点燃了第一把荒火,建立了第一个铁道兵军垦农场,即八五〇农场。自那以后,北大荒先后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建起了以“八”字头命名的农场,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1958年,王震向中央提出:动员10万转业军人开发北大荒。他曾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都包给我干吧!”于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14万复转官兵直取北大荒,拉开了“铸剑为犁”、唤醒千古荒原的序幕。
在以后的10年间,10余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青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在中国垦荒史上,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百万大军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
在纪念馆的一个角落,记者看见了国家二级文物豆心田砚,这是毛泽东赠送给王震的礼物,外观精美,意义非凡。王震将军在开发八五〇农场初期使用过的开荒犁、抬筐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中,一幅题为《第一道脚印》的版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乌云低垂,寒风呼啸,几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艰难行进在茫茫雪原,身后留下一行脚印……
三月开荒,四月开犁。开荒早期,没有机械,靠人拉犁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官兵的进驻,使北大荒的口粮、住房、生活用品空前紧张。没有住的地方,垦荒队员就砍树枝、打土坯建起了马架子,这一间间简易的住所,便形成了当初国营农场群的雏形。
参与过当年垦荒的老人回忆,那时候,马架子挡不住雨,队员就盖湿被子睡觉;没有井水,队员就喝水泡子里的黄泥汤;一日三餐窝头、高粱,连正常如厕都无法保证。可就是这样,复转官兵们还是在大门上刻下了这样的誓言:开发北大荒,为祖国建粮仓,永远留在边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垦荒大军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征服了这片莽莽荒原。他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北大荒人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16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丁军介绍,先后有6万多名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知识分子,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北大荒这片土地,他说:“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畏艰辛、无惧寒冬,付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牺牲了生命。”
馆内一角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中,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清晰的历史图片,向观众诉说着当年艰辛的往事,讴歌着北大荒日新月異的辉煌巨变。如今,北大荒精神已成为黑土地的传家宝,是激励北大荒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之光。
自1947年黑龙江垦区建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城镇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产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这块黑土地不平凡的历程。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垦区,对黑龙江农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殷殷嘱托,字字千钧。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北大荒人的昂扬斗志,为新时代北大荒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北大荒谱写新的篇章注入了无穷力量。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是北大荒集团重要的地标建筑,充分展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的沧桑巨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北大荒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纪念馆于2010年实行对外免费开放,每年可接待中外观众20多万人次,在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获新命名。这也是继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后,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获得的又一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