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蒙
法国教科书非常重视插画,插画比重目前已占教科书篇幅的45%至50%。法国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体系,各大出版社及一些专业出版社有权根据教育,部大纲来按照自己的特色出版教科书,而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学术委员会意见才兆选教科书。为能胜出,各出版社就必须精益求精地把控质量,以求最大的销量。
出版社会聘请资深教授、教师组成编辑委员会,采用什么样的插画、请谁来画、用哪些图片、图表等均由其决定。法国教科书大量使用无版权公共影像资源:名画、照片、广告、连环画、影视作品剧照、图表、地图、报刊上发表的漫画等。这一方面为制预算,另一方面也是将课本直接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但小学低年级教科书需要使用大量生动、丝默的原创绘画。一些销量好的教科书均有稳定的绘画合作者,法国拥有不少绘画专业人才与机构。
而在中学课文中,插画就更为丰富:如勒罗贝尔出版社很受欢迎的初中三年级法语课本中,在一开始“叙述自己、介绍自己”的章节中,就用充满乡村气息的绘画来配卢梭《忏悔录》中的文字,用18世纪女画家勒布伦的自画像来分析她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如图),用乔治・桑的头像绘画来衬托她《我的一生》中的文字。这些插画都使课文生色不少。
教材插画也反映时代的变迁,比如,20世纪初的法国教科书更加意识形态化,更具民族主义色彩,而进入21世纪以来,教科书更加中立化,更加重视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等概念。当然,编纂教科书无论是文字还是插画都必须遵守法国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例如不能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等内容,一旦违背这些法律,就会被起诉。有分析称,法国长期以来在教科书领域对其殖民历史持正面看法,这样的态度只是在近年来才发生转变。因此,教科书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历史、现实的看法与立场。虽然法国教育强调非政治化、强调中立原则,但事实上无论文字还是插画均反映法国主流价值观与政治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