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匡”到“诓”之匡超人

2022-05-29 16:17听雨
闽南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郑氏名士贵人

听雨

匡,即为“诓“也。想到这个词是源于看了沙雕三国之刘备,刘备的终极目标是“匡扶汉室”,最终四个字只得了一个字,匡——“诓”,还真有道理。

匡超人,本是个淳朴、勤学、至孝,是个匡正之人,只因风云际会,走上科考之路,并且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从此陷入了名利泥淖,终成虚伪吹嘘、忘恩负义,变成了诓谎之人。

至纯至孝之“匡正之人”

首先,我们看看匡超人的淳朴勤学、至孝。匡超人二十二岁还只是个柴行里的记账先生,随卖柴的客人来到省城,只是卖柴的客人生意失败,到其他地方去了,他又没钱回家,只得在省城摆摊拆字。机缘巧合遇到了马二,当时马二诧异于一个拆字的年轻人一边拆字一边看书,而且还真巧了,看的就是他的选本《三科墨程持运》,他便假借拆字走到桌旁板凳上坐下。匡超人问他是否拆字,马二说并不拆字,只是“借此坐坐”,但是匡超人并没有赶他走,而是去茶室买了一碗茶给马二,陪着坐下。马二有感于他的乖觉,才有他的一番询问和匡超人的苦述,才有接着的文章考验、指点他做文章,并且资助他回乡侍奉双亲。匡超人对于马二的资助非常感激,而且不贪心,只要借一两银子就够了。

回乡路上遇到府院衙差郑老爹(后来的前丈人)出外擒拿犯人,关于三秀才争夺财产,感叹“而今人情淡薄,读书人都不孝顺”的感叹,匡超人听完内心也很感概“有钱的不孝顺,像我这穷人,要孝顺又不能”,此时的匡超人,一穷二白,心地纯善,心里想的只是不能孝顺父母的愧疚。可见,一个勤学,淳朴,乖觉、孝顺、不贪财的少年,怎不令人怜爱!。

匡超人照顾父亲那是无微不至的。匡太公瘫痪,出恭都是在床上用布垫在被窝里,不仅不自在,他娘也被熏得慌。他用瓦盆装上灰,放在床前面,端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面,让太公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腿捧着肩上,让太公自在出恭。还有一件事,村里发生火灾,殃及他家,他哥火灾中带走的是“一副上集的担子”,事后还怪超人没帮他抢东西,他嫂子带走的是“一包被褥、衣裳、鞋脚”,而匡超人是先把太公背到门外空处坐着,接着又跑进去拉了嫂子,至她于门外走,又背起母亲跑出火场,心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从这两件事当中,我们无不为匡超人的孝顺而感动。

拆字的匡超人,为父亲端屎端尿的匡超人非常淳朴、勤学,是个典型的大好青年,是个匡正之人。

风云际会之命中的贵人

匡超人运气极佳,走到哪都有贵人相助,也正因为这些人影响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和人格。

第一个是马二,马二与匡超人的相逢在此就不多赘述。马二资助有二,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更重要的是精神资助,鼓励他不管怎么困难都要“用功做举业”,即使终生不得举,挣个廪生也是不错的,做任教官,也是能替父母请一道封诰,又赠了他几部书。言下之意,就是要匡超人不管怎么困难,都要读书参加科举,唯有科举才是出路。科举之路正是影响匡超人一生,也是他变化的一个关键的锁链。得到了马二的资助,匡超人无以为报,唯有结拜相谢,当然马二的精神鞭策,是他走上科举之路的关键,为他之后认识的贵人做了铺垫。

第二个贵人是乐清县县令李本瑛。匡超人家受火灾波及,一家子无处安生,幸得潘保正作保才得以在和尚庙里寄住。当然,匡超人在和尚庙仍然坚持挑灯夜读,刚好有一天李本瑛暂住村里,听到有人夜读,此人便是匡超人。李本瑛传潘保正问话,潘保正一番叙说,动了李本瑛的恻隐之心,便让潘保正递给了他的一张拜帖,要求匡超人前去应试。匡超人也不负所望,考取童生第一名,李本瑛不仅也资助他银两奉养父母,也鼓励他继续科考,并且表示还会继续资助他,同时还在学道面前举荐匡超人。匡超人果真考中了秀才,并且是乐清县第一名。果真是“超人”,有超人的才学,半工半读也能考取第一名。

后李本瑛遭人诬告,被摘去了县印。但是城里的百姓鸣锣罢市,围住了摘印的官,闹成了一片,可见李县令为官还不错。只是省里要查办为首闹事的人,有人举报了匡超人,匡超人不得不出外躲避,李本瑛平反之后,又不忘匡超人的才学,又书信于他,约他进京,照顾他。之后提升他为优贡,并推荐他考教习,还把外甥女许配给他。李本瑛是个好官,但是他对匡超人的赏识还是停留在和尚庙苦读时的匡超人,并没有认识到变化的匡超人。正是李本瑛的一路提携,才促成了匡超人仕途上的一帆风顺,成为他自我吹捧的资本。

第三个贵人景兰江,开头巾店,但喜爱诗词,到处发表诗作,算是杭城名士。景兰江也算是有恩于匡超人吧。他是匡超人在前往投奔潘三时饭店认识的。景兰江这一类的名士有赵雪斋赵医生,盐务巡商支剑峰,诗会会长浦墨卿。他们时常聚会,聚会就时评一下,特别是踩别人的文章抬高自己,还不忘吹嘘,特别是赵雪斋吹嘘府、司、院、道现任官员都争着来拜访他,还拿一个同人不同命的的黄公黄进士与赵雪斋比,显示赵雪斋的名气和福气。

聚会时,景兰江不忘约上匡超人,当然他们很多时候聚会是AA制的,算是让超人见见世面,让他懂得,除了八股文,诗词也是可以名利双收的。特别是参加胡三的生日宴,胡三的父亲做过吏部尚书,但是“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胡三也是借这些名士的名头混下去的。胡三很小气,几次聚会都是借花园吃酒,但是过后一个钱也不给,卫生也不打扫,煮剩下的米还要讨回去。

但是胡三父亲毕竟做过吏部尚书,虽然过气了,但是人脉还是有的。景兰江告诉超人,在哪里可以“会得好些人”,也就是人脉会比较广。在那里超人就认识金东崖,严贡生,卫体善,岑庵等所谓名士,他为了走近这些名士,彻夜学作诗,并且一夜速成,做出来的诗比那些名士贴在墙上的诗还好些。

可见,这些人诗会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由头罢了,而且他们这些所谓的名士没有真本事,还小气、虚伪、吹捧,從后面匡超人考上教习之后向牛布衣、景兰江的一番吹嘘,很明显是深得杭城这些假名士之风。

第四个贵人潘三,既是贵人也是损友。潘三是潘保正的同宗兄弟,杭州布政司书吏。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照顾匡超人赚钱,帮他置办房子娶老婆,匡超人手头有点活络钱,穿的也光鲜起来。

但潘三却是个损友。潘三是假借书吏之便,包揽诉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私和人命,假雕印信,枪手代考等,是个十足的市井奸棍。事发之后,其中有两样是匡超人参与的,代金东崖的儿子金跃应考,以及假造文书。

潘三可以说是匡超人的人生导师,彻底改变了他三观,是他质变的关键因素。潘三批判景兰江等人是所谓的假名士,徒有虚名,坑蒙拐骗,像景兰江这样的人借作诗为由到处借钱,而姓支的是一个盐务的巡商,喝醉酒在街上吟诗,被革去了巡商,只能穷得啷当响。跟着这些人混没有用,发不了财,哪有他发財得快。

他遇见潘三的时候,正遇到潘三处理“胡财主拐抢使女荷花”“施美卿卖弟妇与黄祥甫”,匡超人参与了这两件事,假造文书,获得了二十两银子。还有代考获得两百两银子,让他觉得来钱这么快,也不管是否犯法,以至于甘愿作潘三的帮手,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这些人对匡超人的影响有好有坏,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如潘保正给他批的命格“你这骨骼是个贵相,将来二十七八岁,就交上好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不日就有贵人星照命”,真是一语成谶,只是潘保正只看到匡超人的好运,并未看到匡超人将来的变化。

利来而忘昔之“诓谎之人”

匡超人的一番机遇之后,走上科举,混迹名利场,最终成为虚伪,忘恩负义,终成“诓谎之人”,是士林中一个典型的反面性人物。

虚伪吹嘘之匡超人,主要体现在他考上教习,得回乡“取结”,也就是回地方政府开证明。开完证明回京师,船上遇到牛布衣和冯琢庵。冯琢庵说看过匡超人几本选本,匡超人便吹嘘他至今出的选本种类繁多,总的有九十五本,每出一本,书店要卖掉一万部,都争着要买。北五省省得读书人,拜得是他,书桌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这无异于杭州士子赵雪斋吹嘘现任官员都争着拜访他,被牛布衣嘲笑“先儒”就是已经去世了,亏他还自辩是“先生”的意思。

在回乡取结时,景兰江来找他。他端起架子不去茶室,嫌寒酸,景兰江会意,便邀他到酒楼。说起教习,他便吹嘘,自己是正途出生,考的是“内廷教习”,教的都是世袭子弟,都是三品以上,出来都是督、府、提、镇,都得在他跟前磕头。办公室也和衙门一样,摆满“公座、朱墨、笔、砚”,早上升个公座,学生送作业过来,朱笔一点,学生就下去,就跟升堂办案一样,还说前天现任中堂太老师(现任国子监祭酒的父亲)生病,满朝官员去跟他问候都不见,单单只见他。可笑一个官学教师,自我吹捧,吹的跟当代名师一样,何等虚伪!

可见,在名利场上,他已经不是那个淳朴、至孝的年轻人,而是沾满了假名士的虚伪和吹嘘。

“陈世美”之匡超人。匡超人在与潘三相处的那段日子,潘三为他买房娶老婆。潘三犯事,他为了撇清与潘三的关系,夜不能寐。想到京师投靠已经平反并且升官的李本瑛,便把老婆郑氏逼迫到乡下和父母住一起。如果说匡超人在郑氏死后再娶倒还罢了,关键是郑氏还在乡受苦下时,他便因为怕被李本瑛看轻自己娶的是府院衙差的女儿,而回说“还不曾”,结果李本瑛把自己外甥女许配给他,他起先也是吓了一跳,但是已经骑虎难下,便自我安慰“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可怜郑氏一个省城的女子过不惯乡下人的生活,郁结而终。郑氏这一死,反倒解了他的心结,如了他的意。匡大要他回乡料理郑氏的丧事,他不愿回去,大概是怕人知道吧,假惺惺的拿钱给匡大,让他加固郑氏的棺柩,让人画一幅诰命夫人的画像,让他的女儿烧香。

忘恩负义之匡超人。马二于他有恩,但是当杭城名士卫体善批判马二的选本是一味乱闹,好墨卷也被他批坏了,学生读到马二的选本,先把批语涂掉再读。匡超人并未为马二争辩过。潘三于他有恩,但是当潘三陷入囹圄,托景兰江和蒋刑房带口信,要求见他一面“徐徐苦情”时,他认为到“到这样的地方看人,便是赏罚不明”,见了他之后会成为他一生的“官场之玷”。谎话连篇,都是借口,说到底,怕被牵连,怕被知道老底,从而仕途毁于一旦。

“功成而德衰,利来而忘昔”,匡超人从一个匡正之人变成一个诓谎之人,可见名利场上要保持本心,需要北宋文学家周敦颐说的那种定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猜你喜欢
郑氏名士贵人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区广安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寻找你的职场贵人
李邕题三字半匾
贵人从“贱人”中产生
“我”就是自己的贵人
互为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