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结算:惠民生、暖民心

2022-05-29 16:22老树
老友 2022年5期
关键词:住院费用跨省异地

老树

3月3日凤凰网的文章《异地就医者:“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麻烦”》提到,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庞大的异地就医人群催生了大量的异地就医结算需求。小曾是一位从重庆来上海工作的年轻人,因为父母年纪大了,他的父母和他生活在一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施前,因为异地住院报销流程过于复杂,且备案后看病可选择的医院也很有限,他从未让他的父母在上海住过院,每年都是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带父母去住院做检查,刷当地医保卡。让他倍感欣慰的是,近年来,网上备案、跨省直接结算等系列便民措施的实施,为他解决了不少麻烦。小曾的遭遇是很普遍的现象。自2016年国家启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以来,异地就医从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再到去年开始进行门诊费用跨省结算试点,异地就医涉及范围逐渐拓宽,惠及越来越多的异地就医者。

3月24日央视网的文章《老有所医解难题》称,我国跨省流动人口众多,其中随子女迁居到异地的老年人数量庞大。这些老年人很多都患有基础病、慢性病,需要定期到医院门诊就医。然而此前,相关政策只对住院费用的跨省直接报销有明确规定,在门诊费用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报销上,一直缺乏政策支持。2018年,国家医保局指导有意愿的地区开展区域试点,探索解决就医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问题。随着长三角地区、京津冀、西南地区等先后启动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区域试点,2020年,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政策,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到2021年12月,与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一样,跨省异地就医的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经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统筹地区全覆盖。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破解了老人看病的长途奔波之苦。

3月8日新华网的文章《让百姓异乡不愁医》说,异乡不愁医、看病不再难,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异地就业、居住的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异地就医需求多、需求急。按照有关会议部署,我国有序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这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现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及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们才能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安。异乡不愁医、看病不再难,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跟随子女居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在推动跨省异地就医过程中,我们要有序扩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有效降低老年人用药负担,更好地满足老年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

3月29日腾讯网的文章《用制度性“兜底”,打通异地就医结算“堵点”》认为,毋庸置疑,随着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办法的全面实施,很多异地就医患者获得极大的方便与实惠。但应看到,人们在办理异地就医结算时,仍存在不少烦恼,可以归纳为五大“堵点”:一是开具转诊证明难、转诊备案遇到阻力,二是医院对异地转诊热情不高,三是异地结算遭遇卡壳,四是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刷卡难”,五是两种报销方式存在“待遇差”。我国各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异地就医多为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结算,对转诊医疗机构来讲,既要考虑到医保基金收支压力及基金流出后的运行安全,也要防止“小病大看”,扰乱就医秩序。这需要各地站在患者利益至上的政治高度,通过细化制度规则,强化经办机构间的协调联动,在技术方面,统一药品、耗材、诊疗项目的名称和编码,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尽快实现互通兼容,通过打通系列“堵点”,让异地就医变革发挥最大效能,从而改善民众就医体验。当然,打通异地就医结算路上的“堵点”,更需要国家层面全面统筹,综合施策,进行制度性“兜底”。

3月30日人民网的文章《异地就医结算,好政策别卡在“最后一公里”》指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快速推进,不仅为相关人群带来便利,全面提升了医保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跨区域流动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眼下异地就医结算中的卡堵虽是个别现象,却影响了部分患者的就医体验,让政策的落地和效应的发挥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其中,有技术和流程上的问题。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性强、牵涉面广,涉及备案信息、结算费用、费用分割等全流程的信息流和业务流,一个环节出差错便会导致结算失败。这显然对医保服务经办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医疗机构、医保技术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协调,尽快实现各统筹区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信息对接与互通兼容。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的“高速路”已经铺就,后续还有“路面保养”等诸多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听取更多反馈声音,将相关工作做得更加细致。

3月9日《工人日报》的文章《消除异地就医的“梗阻”》说,对一些患者来说,异地就医限制仍然不少,程序仍然不畅。比如,有的地方信息共享不畅,患者需提供多种身份证明材料;有的地方试图限制患者异地就医,声称“本地就医是首选、异地看病是小病大看”;有的地方申请异地就诊需要层层审批,跨省就医更加困难。异地就医何以如此之难?这当中,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有服务意识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认为“当地的钱应该尽量在当地花”的因素,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异地就医落实的脚步,也影响了一些百姓的看病需求和效率。应该意识到,不同地区间医疗水平是存在差距的,有些疾病确实不在本地医院擅长的范围内,选择异地就医对患者来說并非小病大看而是治疗刚需。与此同时,人员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频繁。这些都对异地就医的进一步精细和科学、对相关程序的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只能为畅通这条异地就医的路多想办法、多做努力,而不应敷衍、懈怠甚至多加阻碍。

3月9日人民网的文章《让跨省异地就医过程更“顺溜”一些》提到,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铺开,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稳步试点,异地就医备案服务正在推广,群众获得了巨大的便捷与实惠。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群众在办理异地就医时,仍存在不少烦恼与不顺,一些地方群众在办理异地就医和享受待遇时,遇到不少麻烦,不仅让群众感到特别不方便,而且让他们应得的医保福利大打折扣。为民办实事,就需要找准类似的民生痛点。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前,每个人都存在异地看病的需求,要么因疾病难治需要到外省市求医,要么因跨省出差、旅游期间患病需要在当地看病,外出打工、父母随子女迁居异地等,都对异地就医存在刚需。进一步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的制度与规则,让跨省异地就医过程更“顺溜”一些,不仅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而且在获得异地就医这块民生蛋糕时,还能做到不折腾、不闹心。

4月1日《光明日报》的文章《异地就医结算应再提速》指出,新形势下,就如何满足人们的异地就医需求,有关专家认为,第一,应标准化跨省异地就医经办管理模式,统一操作规程等,破除各自为政;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应用,提高医保经办管理水平,优化医保公共服务。第二,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对于已实现联网的,加快政策落地,满足大规模流动人口,特别是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对跨省异地门诊增长的需求。第三,考虑到各地门诊慢特病已被统筹基金所覆盖,而普通門诊既有统筹基金支付的,也有不予支付的,因此,我们应尽快完善门诊统筹制度,统一普通门诊、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等多项门诊报销政策,消除统筹区内政策差异导致的报销规则差异。第四,为减轻各统筹区医保基金管理压力,同时为其他医保政策改革留有空间,我们应积极探索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解决部分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导致的异地结算难问题。随着门诊保障共济制度改革的落地,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出台,全国医保用药和编码标准的统一,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工作的开展,以及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的部署等,我们相信,异地就医结算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2021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每个省份均至少有一个统筹地区启动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一、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稳步增长

2021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440.59万人次,比2020年增加140.36万人次,增长46.8%;涉及医疗费用1070.20亿元,比2020年增加327.4亿元,增长44.1%;基金支付624.63亿元,比2020年增加185.9亿元,增长42.4%,基金支付比例为58.4%。

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949.6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3.82亿元,基金支付13.21亿元,基金支付比例为55.5%。

三、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62个统筹地区依托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和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提供快速备案服务;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和宁夏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个统筹地区实现自助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住院费用跨省异地
京津携手推出国家级经开区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北京市医保局:部分住院费用 4月1日起“无纸化”报销
2010—2014年Y市中医院肿瘤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人社部开通跨省就医查询系统
跨省医保山东实现跨省医保直接结算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