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艳
【中图分类号】 R78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02
前言:
乳牙龋齿是临床口腔科一种高发疾病,该病是由喂养习惯、食物、口腔清洁不当等多种因素所致,且主要发生于儿童阶段,发病后患儿会出现食物嵌塞以及牙齿疼痛等症状,若口腔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改善,随着无机物脱矿以及有机质的破坏分解,最终会导致牙釉质以及牙本质发生疏松软化,进而造成儿童牙体缺损和龋洞形成现象发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牙体结构崩解,因此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咀嚼功能和正常饮食,导致患儿的成长发育受到影响[1]。所以需要加强对乳牙龋齿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探寻出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改善患儿的口腔问题,儿童拒绝牙钻,害怕牙钻的,可用ART(非创伤性充填技术),降低孩子看牙的恐惧。为此,本文中笔者详细研究了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在乳牙龋齿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价值,具体详情已在下文中叙述。
一、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我医院口腔科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乳牙龋齿患儿140例,将纳入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治疗研究,组别主要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的病例人数为7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填充技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对照组患儿的男女人数为40/30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齡7岁,患儿的年龄均值为(5.0±0.5)岁;观察组男女患儿比例为39/31例,年龄区间为3-8岁,平均年龄值为(5.5±0.6)岁,两组患儿的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差值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1)此次研究中的病例均已通过临床口腔科相关检查确定符合乳牙龋齿疾病标准;(2)纳入的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3)无严重语言和智力沟通障碍的患儿;(4)参与本次治疗研究的患儿和家属均与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沟通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儿。(2)伴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儿。(3)存在严重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儿。(4)伴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儿。(5)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儿。(6)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脏器功能疾病的患儿。(7)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和家属。
二、方法
对照组患儿治疗采用常规填充技术,运用高速手机清除患牙部位的龋坏组织,随后制备具有抗力和固位型龋洞,并彻底清除龋洞表面的无机釉,运用干棉球进行隔湿处理,常规消毒后确定窝洞干燥,使用光凝单组份复合体进行窝洞充填。极为敏感的患儿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治疗。治疗后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加强日常口腔卫生管理和日常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患儿采用ART(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首先准备大中小圆刮匙各一套,治疗时用湿棉球去除牙面上的菌斑,运用挖匙彻底清除患牙部位的无基釉,并将靠近牙髓的腐质去除,确定牙齿完全清洁后,做好牙体保护,将窝洞吹干后进行唾液隔离;随后对玻璃离子粘固粉按特定比例进行搅拌,然后用雕刻刀的钝头将其填充在向窝洞和临近窝沟中,用中号或大号挖匙将多余的玻璃离子去除,结固后使用微型电机进行打磨抛光,最后封闭窝沟并且在牙齿表面涂抹封闭剂。术后告知患儿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日常口腔护理和卫生管理。
三、结果
(一)观察标准
(1)通过调查评分确定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单项指标总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指标越好。(2)详细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时间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3)用视觉模拟(VAS)量表将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最高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
(二)临床治疗效果判定
两组患儿通过治疗后口腔症状完全消失,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咀嚼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出现轻微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较差,甚至出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则表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和有效率数相加的总和。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文中所用数据进行检测分析,运用(x±s)/t、n(%)/x?描述检验两组计量数值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时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四)治疗效果
1.1两组患儿治疗各项指标对比详情
记录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口腔患牙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均较高,手术治疗时间也较短,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两组指标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1.2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对比
最终判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填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其结果已达到总例数的97.1%,而对照组患儿获得的治疗作用效率仅有88.6%,两组指标对比后差值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1.3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记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所发生的并发症较少,其结果仅有4.1%,相比之下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果已达到11.4%,两者数据差值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四、讨论
乳牙龋齿是临床口腔科一种常见病,且在儿童阶段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发病早、患龋率以及腐蚀性强等特征等特征,其发生因素主要是由于日常口腔卫生清洁不彻底所造成的细菌滋生,从而引起口腔感染,继而导致牙齿硬组织受到损伤[2]。若该口腔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待病情逐渐发展严重会导致患儿出现牙髓炎及牙周炎,甚至会给患儿的牙槽和颌骨造成严重破坏,出现牙体缺失问题,最终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牙齿咀嚼功能,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所以针对乳牙龋齿患儿应尽早采取有效的修复治疗,尽早改善患儿的口腔问题,才能减少口腔疾病对患儿健康及咀嚼功能造成的影响[3-4]。以往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传统填充技术治疗,但由于该治疗方法的创伤性较大,治疗过程中采用高速钻牙动作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疼痛程度,而且会导致患儿出现过度恐慌情绪,从而降低患儿的治疗舒适度和配合度。同时在治疗后发生的继发龋、脱落以及感染等并发症也较高,因此会影响患儿最终疾病治疗效果[5-6]。近年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进步,临床针对乳牙龋齿患儿采用了ART技术,ART是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的英文缩写,该手术方式采用的玻璃离子材料具有较好的粘结性,手术中仅需要较小的洞型预备,无需麻药和钻孔处理,因此可更好的保留牙体组织,减少传统治疗对牙体造成的损伤;而且该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治疗过程中不需要昂贵的口腔设备,进而能够减少患儿的治疗费用;同时操作简单,免了传统大幅度操作给患者带来的过渡恐惧,可提升患儿治疗期间的身心舒适度。同时运用高强度的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填充修复,能够获得较好的充填效果,减少治疗后填充脱落现象发生。而且不会对牙体造成明显破坏,减少治疗后感染现象发生;玻璃离子中释放的氟离子还可达到预防和阻止龋病的作用,提升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效果[7-8]。本文研究结果中也已证实,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患牙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最终两组数据差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采用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后的观察组患儿手术期间舒适度和配合度评分结果显示均高于采用常规填充技术治疗的对照组患儿指标;且观察组患儿手术治疗所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最终观察组患儿获得的填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对比的显示观察组占据明显优势,组间数据对比差值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但为了更好的提高治疗效率,在治疗前需要详细核实患儿的病情和选择合理尺寸的填充物,根据患儿的窝洞情况进行填充材料的制备。同时还需要医生具备专业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患儿龋坏组织彻底清除,要严格根据特定比例对液体与粉末进行调配,准确掌握配置时间;并且还需要精准判断出ART手术适应症,填充过程中要确保不受外界污染,最终才能更好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五、体会
由上可知,对乳牙龋齿疾病患童及时采用ART技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尽早帮助患儿改善口腔的疾病问题,减少口腔疾病对患儿日常咀嚼功能和成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但鉴于本文研究数据有限,因此还望临床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再对乳牙龋齿疾病的临床治疗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探寻出最佳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患儿口腔疾病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杰,王洪霞,黄燕军,等.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4.
[2]杨楠.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5):3.
[3]张文婷.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乳牙龋齿患儿中的治疗价值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6):2.
[4]张贺,李倩.小儿龋齿患者选择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0,0(3):112.
[5]赵哲珊.改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对小儿龋齿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5):2.
[6]刘伟.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65例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3.
[7]姚永春.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母婴世界,2019,0(14):45.
[8]李惠.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