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国乐经典,创时代新潮

2022-05-29 09:23帅倩
乐器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帅倩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全球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尝试传统民乐创新型的表现形式,探究民乐新样态引领时代潮流。在小学阶段组建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乐团,对于弘扬创新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乐  小学乐团建设  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乐团在小学阶段的价值体现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倡导的理念。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乐器则是音乐宝库中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坚守“文化自信”,肩负使命,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写照,也是未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托于学校的音乐教育。据统计,以小学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为例,1~6年级课本中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仅占比8%,其中对于民族乐器种类的涉及范围较小,仅停留于葫芦丝、二胡、古筝等流传广泛的大众乐器,音乐欣赏的教学重点也趋向于乐曲结构(内涵发展)的了解、对乐器外形和音色的认知,对于器乐演奏技法的介绍则微乎其微。因此,倘若仅仅依赖于音乐课堂教学来使学生习得民族音乐及相关姊妹艺术文化,其内容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民乐启蒙的重要时期,借助民乐团的力量,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发展民族音乐才能,培养一批热爱民乐的优秀器乐人才,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学校民族乐团的建设是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推广民族器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有关“新民乐”的诞生及发展意义

民族乐团主要采用中国民族传统“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组合(建制)而成的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合奏艺术实践中有关乐队成员、乐器数量、种类、功能结构以及总体音响设计的一种音乐社团实体建构方式。其乐队建制本体涉及成员构成、乐器原理、组合规律、创作方法、演奏艺术、音乐审美、传播方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多声部合奏形式,以完成自身建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水平逐步提升。当今时代,在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潮流的冲击影响下,越来越多音乐创作者尝试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音乐体系之中,既提取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之特性、精华,同时在兼容并蓄接受外来文化等原则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创作意识思维和新型演绎技法,深受大众的广泛认同和喜爱,随之“新民乐”概念诞生。

关于“新民乐”学界没有确切定论,民间说法颇多。居其宏在其著作《新中国音乐史》中指出“新民乐”的概念原来是由作曲家卞留念等人提出的,其主要是用民族乐器演奏通俗性的音乐,使得演奏形式更为活泼,或是把民族器乐流行化,在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中加入流行音乐元素,争取更多的听众,为民族器乐争得一席地位。基于此,笔者在保护、传承、创新基础上即将“新民乐”内涵综合定义为:

(一)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素材为来源,在新挖掘、新改变、新创作、新结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人创作意识思维和现代演绎技法。从创作方面来说,包括创作型和改编型,不仅包括民族器乐,也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剧种等元素。

(二)使用多种新式民乐组合,表演手段大胆新颖,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民乐演奏。从组合编制上可以有纯民乐、民乐与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结合、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组编,与流行音乐、电声乐队配器等演奏形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听觉效果,又包括舞美、道具、服饰、灯光及电声背景音乐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舞台效果绚丽多彩,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效果都从一定程度上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新民乐”打破了传统的民乐表演形式,与传统民乐相比更具时代性、兼容性、创新性,更适应学生演奏水平,更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动力,拓宽音乐视野,从而达到推广和普及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与文化的效果。因此,“新民乐”的发展是基于保护、创新、总结,建立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的时代趋势。

三、基于“新民乐”推广的民族乐团建设的实践策略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我校推出了“5+2”模式的课后延时服务,以社团课程为载体,开设了多项艺术领域,为学生个性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乐团各声部器乐教学归于学校每天为时40分钟的各项器乐课程,如何合理利用课时提升教学品质,优化学习效率,在民族器乐的学习中帮助孩子发散思维、提高艺术审美,获得音乐美的熏陶,从而推动乐团建设和发展?在“新民乐”的理念推动之下,我校民族乐团的建设走在实践和探究的路上。

(一)以文化为支撑点,聚民族精神之内核

中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在民族文化的浸染中经久不衰,传承不息。不同风格、曲调的乐曲指向不同人文内涵与核心思想。因此,教师在选曲时势必要以民族精神内涵作为重要标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由内而外的自豪感、认同感,逐步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综合人文素养。在学情之上把握乐曲的核心思想,引伸出人文观、历史观、价值观的独到理解,由此在演奏过程中学生才能带来身心结合的情感共鸣,获得一种美的释放。

最具经典代表的莫过于乐曲《茉莉花》了。一提到《茉莉花》,朴质纯美的民族曲调便油然而生,在心间娓娓而来。以乐曲《茉莉花》为例,这首最具浓郁东方风情的乐曲《茉莉花》主题旋律让人意犹未尽,中外闻名。在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河北、江苏、东北、陕西等地区也呈现出多态的音乐形象。此外《茉莉花》中的音乐元素也被许多作曲家拿来进行改编或再度创作,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关注,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则为鲜明代表。《茉莉花》以它最具中国音乐文化代表的独特地位,再加上旋律流畅、节奏明朗、結构清晰的曲韵特征,可歌可颂,是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演奏水平,基于儿童文化认知的优秀的民乐启蒙曲。对此,教师可结合校情,依据所处学生的地域特点,深挖音乐本身并与之演奏技巧相衬的文化内涵。运用丰富的装饰音,如“滑音”“倚音”“琶音”等,为音乐形象和乐句的发展进行不同的内涵表达。作为小学“新民乐”的推广,每一首乐曲需以儿童视角出发,同时还可加以人声的线条声部、舞蹈的体态动作以及曲式结构的新颖变奏发展来铺垫和支撑,使音乐更具特色和感染力,让“茉莉花”开出更具趣味的儿童味道,丰富音乐表现从而为学生深入民族情怀带来美的精神文化体验。

(二)以技能为突破口,散艺术素养之根基

于器乐学习而言,掌握其基础技能技巧是漫长之路。小学民族乐器的教学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喜好、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方面为依托。正所谓“熟能生巧”,乐团各声部器乐学习中不同学段、演奏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面对重复枯燥的基础训练是必经之道。教师在器乐教学中更应因材施教,创设多元评价体系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艺术技能与素养的和谐统一发展。我校乐团教师们践行了以下器乐教学模式:

1.“一对一”教学模式

首先,纳入乐团成员是师生的双向选择,学生需提前根据自身各项音乐技能进行考评和展示,使得教师对社团每位学生的基础程度有之全面了解。因此,为了让每位孩子接受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每一位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技能点难易的把握、任务量的布置,都有不同教学侧重点的分配,即做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方能让每个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发展区,获得持之以恒的信心。

2.“激进制”展评模式

因难点缺乏突破的枯燥练习瓶颈而随之产生的松懈感是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此时展开激励型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例如,在课程最后的十分钟,教师可选出练习流畅、完整的学生将练习成果向大家进行周期汇报和展示。这既是给予学生增强自信心、表现自我的一次锻炼机会,也能够成为其余学生学习欣赏、激励前行的学习榜样。课堂最后,教师可就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和收获与学生、家长做出相应反馈和建议,并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他人的优点,发掘自身的闪光点,也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成为一种相互激励成长的好的形式。

3.“小老师”互助模式

基于课程时限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重复性“一对一”模式教学。如此,便可展开“小老师”互助教学模式,即让学习程度稍高、“走”在前面的孩子来充当小老师,提供乐曲演奏中难点技法的指导和讲解。在这个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小老师”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更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同时在讲授过程中也是对“小老师”乐曲学习技能要点的二次巩固,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肯定和对他人负责的信念。“小老师”的互助模式,促进生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增强了课堂实效,也成为乐团成员链接情感的纽带。

4.“三合一”线上教学

器乐学习贵于日积跬步,习得正确练习方法的同时加以内、外驱动力才能让技能成果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学生、家长是推动学生成长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可共同展开“三合一”线上教学模式。从课堂上的技能学习到课后的自我巩固熟练,再由家长督促录制并发送孩子的日常练习视频至负责老师点评和反馈。三者合力,形成“学—练—评—促” 的学习闭环,让器乐学习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让学生在器乐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突破,实现差异化教学。每一位孩子都需要一个出口,都渴望被发现、被肯定。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及时反馈,教师还可根据学期表现,制定优秀社团成员评比制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器乐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发现学生的努力和闪光点,使得每一个学生真正喜爱民乐,成为在器乐学习的漫长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力量,让艺术素养在美好的童年生活中生根发芽。

(三)以合奏为生发力,创民族音乐之精髓

如果说单声部器乐演奏是一支灵动清澈的河流,那么多声部器乐合奏则是一方承载历史和希望的雄阔伟岸。器乐合奏培养学生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各声部乐器相互配合、呼应,形成丰富的表演效果。其中,离不开乐团各声部成员的精湛的艺技及对乐曲内涵的深厚理解。用民族音乐诉说着历史、倡扬文化,用“创新”的方式引领中国民乐发展。新民乐的理念不拘于民族传统的音乐风格和五声调式,它是动态的、多元的。随着流行音乐不断发展,抖音短视频平台等热门快餐式音乐涌入当代生活,并为学生所喜爱。民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最具参考价值和意义的热点音乐特征和元素,并将其融合民乐演奏之中。打破音乐的边界,打破乐器的壁垒,西洋乐器、电声乐器,甚至是冷门乐器的加入让音乐效果非同凡响,创造更多可能性。

以笔者学校参演的乐团节目《Bliever》为例。乐曲《Bliever》是美国摇滚乐队Imagine Dragons演唱的一首歌曲。音乐风格热情洋溢,节奏震撼,歌词内容积极向上,全曲表达了无论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悬崖万丈,都无法阻挡我追寻梦想的脚步和坚勇无畏的信仰。在音乐编创和配器上,全曲以热烈的民族鼓声节奏为主线,推进现场氛围。童声二声部英文辅唱支撑着音乐核心思想。竹笛、二胡、琵琶、古筝、扬琴、民族定音鼓等乐团声部乐器随音乐深入逐一呈現,各司其职。键盘笙、贝斯、双排键的铺垫为音乐效果增添了独特的味道。乐团作品《Bliever》深受学生喜爱,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热血之音,尤其是那动感的鼓点节奏如一声声嘹亮的口号,在“新民乐”的创新下,使《Bliever》成为激励孩子们未来前行的不屈力量。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在时代潮流趋势的发展下无论形式如何变、怎样变,让民族经典永驻是我们不曾更改的初心。从儿童本身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民族文化底蕴为支撑,组建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器乐编排的创新创编能力,才能让学生长期浸润于音乐融合的魅力之中,让校园民乐团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新民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成为面向世界的一张新型音乐名片。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民乐”小学民族乐团,让中华民族音乐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播下热爱和自豪的种子。从探寻民族音乐文化根基出发,打开民族音乐学习通道,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主阵地,让民乐文化在校园中肆意芬芳。中华民族音乐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大放异彩,让国乐经典永流传!

参考文献:

[1]罗雨薇. 浅谈“新民乐”[J]. 黄河之声, 2018, 000(008):16-16.

[2]刘黎.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J].艺海,2019(05):33-35.

[3]庞卓.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7(12):108-109+123.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