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自2014年从澳大利亚传入我国后,近年来在国内大规模发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广泛传播,感染对象除了大型牛群以外,还有大型猪、羊、鹿等,感染对象十分广泛。患病牲畜的粪便、分泌物和饮用水中都可能含有大量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细胞膜的单链RNA病毒。病毒外观呈长椭圆形,实际大小35~55纳米,对消化酶和硫酸醚敏感。当达到一定的高温时即可有效去除,可适应低温环境。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边界病毒、猪瘟病毒同属一种病原体,不同的病原由于生长期和环境的差异,致使各类病原毒株及其毒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此类病毒的实际感染性较强,传播疾病速率较快,对各个品种以及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牛群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尤其对犊牛的个体危害最大。在急性发病期的最后阶段的患病牛群,以及病死牛的身体血液、分泌物和尿中都可能含有大量病毒,牛群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或与哺乳动物野生种群之间进行亲密接触,都有可能诱发这种疾病。此外,在健康的牛群中,通常都会发现有隐形的牛病毒性腹瀉的病牛存在,此类牛可能是较为危险的传染源之一。
2.1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
通过对各种临床相关症状进行全面、科学地诊断,需要及时采集临床病料、分离病毒物质以及进行各种血清学检查。在进行血清检查时还需要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等相关病毒进行明确鉴别。人工分离技术需要在牛患病初期进行医学检查,采集患病初期牛体的正常血液和病毒排泄物,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此外,对患牛进行全身检查,查看病理组织以及粪便、分泌物中的病毒成分和病毒含量,检测牛唾液中病原体的种类,为患牛之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2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在防控该病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严禁从其他病牛群体购买牛只。完善牲畜流通隔离和现场消毒防疫措施,避免大规模牲畜疫情的快速蔓延。做好终身预防接种和保护措施。对于病毒感染影响较大的成年牛,要定期接种疫苗。一些成年牛和其他公牛在需要配种前也需要接种疫苗,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部分成年牛群能够获取整体终身免疫力。据我国相关临床实践经验显示,目前用多种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对曾经患过牛病毒性腹泻的牛群进行疫苗接种,能够有效获取较大的自体免疫抑制效果。相关专业养殖牛群管理人员需要对症下药并采取有效治疗管理措施,结合病牛中病毒的含量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制定出符合养殖场以及患牛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在不断完善牛饲养管理条件以及不断加强专业牛群管理基础上,不断提升养护牛群的抵抗力,及时进行诊断对症下药治疗。
总而言之,目前对于牛病毒性腹泻尚未有全面有效根除的防治方法,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加,各类病毒的传播途径也日趋多样化,因此需要逐步完善日常疾病防治及管理措施。养殖技术人员应根据需要,及时加强牲畜牧场疾病管理,定期对牛群疾病进行现场检查,监控牧场病情,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预防效率和效果。
作者简介:项朝荣(1982-),女,研究生,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