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
摘要:近年来,随着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国,大量学者纷纷以“土地沙漠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及“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等为题开展课题研究。基于此种形势,人们逐渐认识到可通过人工植树造林的方式来降低土地沙漠化,促进我国国土森林覆盖率及绿化程度的提升。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有效地保障人工造林树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人工造林;影响因素;成活率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森林资源则是这一家园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不仅直接关系着人类各方面生活,更起着防沙固土、维持生态系统发展以及调节气候等作用。但实际生活中,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各项活动的开展,导致全球森林绿化面积迅速降低。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加紧人工造林脚步,以此促进我国森林绿化面积的提升。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亿亩,位居世界第一。但即便是这样,我国人工造林工作仍存在问题,给我国众多林业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如何提升人工造林苗木成活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种子和幼苗培育
首先,选以树根粗壮、枝叶繁茂、木材优质且处于壮年期的树木作为母树,还需保证母树的结果期短,能够很好为人工造林提供优质树种,为树木的成活奠定良好基础,促进人工造林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人工造林工作中常用幼苗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营养繁殖苗;第二种,实生苗。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第一种幼苗(即营养繁殖苗)对土壤的温度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实际种植中,相关林木工作人员可在种植后使用薄膜覆盖土壤来保证土壤的温度,以保证幼苗栽植成活率。第二种类型的幼苗(实生苗)主要是经种子繁殖而成,实生苗的根茎较为粗壮,且生长速度较快,可切实保证其成活率及苗木质量。在实际栽植过程中,可采取覆盖薄膜的方式来提高实生苗生长所需土壤温度,尤其是将实生苗种植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方时,薄膜的覆盖可很好保证幼苗生长对所需营养的吸收。最后,成功种植后,幼苗根系会逐渐延伸,其生长速度也快速提升,并对生长环境提出严格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做好苗木的养护,应结合苗木实际情况开展除草、施肥以及灌溉等基础工作,如此才可有效保证苗木的良好生存与生长。
1.2 整地方式
人工造林工作中,通常会在正式栽植苗木前进行整地,所谓整地,就是对种植地区的土壤进行耕作,其目的主要在于保证土壤养分充足,以此促进苗木的良好生长。但实际工作中,因所种植树木种类的不同,所以整地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还应从栽植地区实际情况以及树木生长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从而确保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树木存活率。目前,我国已存有大批量造林人员,且其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都引入了先进化技术手段,以此促进苗木成活率和适应性的提升。同时,还有大部分植树造林人员会通过多样化整地方式以及加强苗木养护等工作来保证苗木的良好生长和发育。上述措施无论是在提升苗木种植成活率方面还是在促进我国人工造林工作长远发展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
2.1 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人工造林工作中,若想要切实保证造林成活率,那么首先则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应选择符合林地生存条件且就具有较好经济、生态效益和病虫害少的树种。例如栽植地条件较差,且多为山石,那么则可选择油松、侧柏、杉木以及香椿等苗木进行栽植。
2.2 认真进行造林地清理与整地
预先整地是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林地清理和整地可以很好的改善栽植地区卫生条件以及土壤状况,有效促进苗木的健康生存和生长。
造林地清理:可选择在冬季或者夏末秋初时节进行造林地清理,且清理过程中应在适当保留种植地原生植被的基础上,采取横山或纵山带状清理的方式进行,将造林地内存在的可影响造林工作开展的灌木、杂草以及藤类、竹类等植被进行清除。清理过程中应将清理物带状码放,且宽度控制在1.5米内。
整地方法:在正式开展造林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视察造林地实际情况,综合规划苗木栽植时间,且在造林前进行整地,于秋季或冬季进行。结合实际栽植苗木种类选择针对性整地方式,例如采取穴状或鱼鳞坑局部整地的方式进行整地,此种整地方式可有效保留土壤水分,避免水分流失。但实际整地过程中,应结合造林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穴状、鱼鳞状整地方式或者二者搭配进行。一般情况下,一些坡度较缓的荒山地适合使用穴状局部整地的方式;一些坡度较大且土壤较为干旱的造林地适合使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2.3 严格贯彻造林技术
做好苗木准备:人工造林中,苗木质量的选择应贯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与要求,选择I、II级苗木,且其中I级苗木应占据80%及以上比例。起苗时,应选择在阴天或每日晨时进行,且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苗木根系完整的保护。起苗完成后,应将苗木置放于阴凉处存放,并使用草帘覆盖,一边起苗一边栽植是最好。进行苗木运输时,应做好苗木遮阳工作,避免阳光照射导致出现苗木水分流失或枝叶灼傷等情况。起苗前一周,还应进行一次浇灌。起苗时,应将苗容器外部根系用铁锹水平铲断,随后将苗起出,避免用手暴力拔出苗木。起出后,保持动作轻柔、缓慢,将苗木放置在专业包装塑料袋中,避免根部土壤松散。
适时栽植:结合地区实际气候环境选择栽植时间。通常情况下,应在早春或冬季时进行造林。早春时栽植应选择在苗木萌芽前7~14天,或土壤结冻到符合栽植深度时进行造林。冬季栽植时应选择在土壤封冻前或苗木生长封顶且树叶大部分脱落时。其中最佳的栽植时间为土壤封冻之前,此时土壤的蒸腾作用大幅降低,可很好的促使苗木萌芽,保证其成活率。在整地完成后即可对容器苗进行栽植。
规范造林作业:栽植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先调查土壤情况,若土壤水分过于稀缺或者土壤含水量过多的情况下,都应合理调整造林时间。同时还应使用GGR(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萘乙酸等药剂对裸根苗木根系进行处理,以此促进苗木抗逆能力和活力,保证其成活率。若所栽植苗木为裸根苗,则应遵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进行栽植;若为容器苗,则需保证苗木根部土壤完整,没有散开,适当深栽,并踩实土壤。
2.4 科学管理
补植:造林后,若发现苗木成活率处于40%~84%,那么则应在下一年进行补植;若苗木成活率低于40%,则应重新整地。若发现所栽植苗木中存在死苗或弱苗,则应选择同龄苗木进行补植。
幼林抚育:造林后次年开始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应在翌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进行抚育,主要实施工作包含除草、浇水、施肥以及扩穴培土、扶正踩实等工作。通常情况下,针对速生林木,栽植后第二年应进行两次抚育,且保证3年抚育4次;针对慢生苗木,则应开展为期4~5年的抚育。苗木抚育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循“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除净杂草和灌木”原则,还应将被锄松的土壤培植到苗木根部。
加强管理:造林后,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林地跟班管理,结合林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健全林地管护制度,并将管护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上,设置机械围栏和宣传碑,避免林木遭受人为与牲畜破坏,同时还应做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总而言之,人工造林工作的开展可切实维持生态自然环境平衡,促进人类生活的长远发展。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方法促进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