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森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依托文化资源禀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初步探索出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企业参与”的发展之路,因文化而富有活力和灵气,形成独特的“文化通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通州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旅融合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旅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达“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机制、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精神,努力实现“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群众需求相匹配,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保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笔者于2021年9月26日深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如东县等地部分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成效:彰显“六新”
近年来,通州区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精神要求和南通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上已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一)文化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南通市通州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与苏州隔江相望,和上海灯火相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中国“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曲艺之乡”之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农场,户籍总人口125.37万人。近年来,区文广旅局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优化管理,不断巩固创建层次和水平。该局把公共场所服务优化提升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组织保障,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场所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和规范化的服務。统筹建设文化通州云平台、智慧文旅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服务。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定使用、“点单式”服务供给等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零距离”配送。
(二)文化惠民取得新成效
1.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阵地开放成效显著。区图书馆、文化馆、忠孝博物馆等单位立足自身阵地建设,扎实做好读者服务、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开放运营和内部管理等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位列全市第三。
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新馆大楼于2011年开工建设,2016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主楼高5层,建筑面积8812平方米,总投资8000余万元。设有图书采编室、成人借阅室、开放展厅、报刊阅览室、少儿借阅室、亲子阅览室、全国文化共享工程通州支中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欣赏室、3D图文体验室、24小时自助借还屋、视障阅览室,另设有地方文献展厅、通州名人文库、古籍书库等专题阅览部,以及一个可以容纳270人的学术报告厅。
图书馆自2008年10月1日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为方便读者借阅,双休日也正常对外开放,节假日不闭馆休息,每周开馆时间达55小时。
图书馆全年采购分编各类新书3.35万册,全年图书外借流通达32.31万册次,开辟“党史学习教育”图书专架,购置AI光影阅读机,对二楼大厅整体阅读氛围进行提升,并将少儿借阅室外墙面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领读者”讲师团、美诗文吟诵社、“布谷鸟”等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助推全民阅读。
通州区文化馆,国家一级文化馆,是国家公益性全民文化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1名,现在岗职工20名。单位内设培训部、活动策划部、创作调研部等5部室,以及舞蹈室、书画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30多个功能活动室。其职责主要为组织开展全区镇(街道办)文化阵地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组织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和艺术作品参赛;组织、培训文艺团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与保护传承;开展对外社会文化交流;举办各类艺术培训、辅导展演、展览活动,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等。通州区文化馆曾先后获得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单位。
区文化馆“金种子·送艺培训”共开设15个门类的专题培训,“群文讲坛”等主题讲座36场。图书馆和文化馆86号空间均被列入江苏省“最美阅读空间”打造计划。
南通市通州忠孝文化园(忠孝博物馆)筹建于2006年初,2008年11月竣工开园。该园位于东社镇镇区北侧500米,占地面积160余亩,分为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总投资3.2亿元。以陆凤彬将军的祖宅为基础建设而成。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具有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特点。
通州忠孝文化园开园至今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已先后接待了50余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并先后被授予了“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南通市文化产业基地”、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等26个荣誉称号。忠孝博物馆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全区各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忠孝讲堂”“听将军讲党史”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全年共接待200余个单位及学校团体开展主题活动,助推了全区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始建于1970年,属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现有演职人员38人。建团50年来,该团排练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舞台剧节目。舞蹈《荷花盘子》《抬判》曾二进中南海,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演出团队还先后出访过韩国、日本等国家。
2.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第二十六届“通州之夜”系列广场文艺晚会、“永远跟党走,幸福舞起来”第十一届通州区群众广场舞展演,依托“我们的节日”组织“欢乐江海行”送戏下乡、“永远跟党走,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群文精品展演”等贴近时代、关注民生的系列活动,开展“送艺下乡”“艺术培训进学校”等活动,5000余人次接受专门培训。图书分馆培训小组,对各个镇(区、园)街道分馆及村(居)农家书屋的力博系统进行安装与指导,开设科普课堂,开展少儿红色经典故事漂流、图书漂流等多场阅读拓展和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举办“顾浩诗墨迹展”、“百名老将军忠孝书法展”、“书忠孝、绘国防、颂党恩”少儿书画展、“江海艺魂”南通革命美术作品图片巡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足迹”南通市美术书法作品巡展等主题展览十余场次,普及社科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在行政中心设立“通州区图书馆Mini”,持续推进“你阅读我买单”活动,助推书香通州建设。
3.服务品牌效应扩大。文化馆推出“古沙墨华”“古沙艺苑”“古韵遗珍”“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等“百年百艺”系列文旅融合活动新品牌,共举办19期“古沙墨华”通州美术、书法精品系列线上线下展,文旅融合新品牌“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演出14场,成为2021年夏天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曹用平艺术馆”的阵地作用,让艺术走进万达、维景、文峰大世界,走进人民群众身边。
图书馆推出“古沙读书节”活动品牌,常办常新,重点打造了“新华书店杯·阅读悦美”擂台赛之革命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知识银行”等精品项目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通过“丹丹国学讲堂”“乐高乐园”“果果老师讲绘本”等,着重打造精品阅读活动。
(三)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新成果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讴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成就,引导系统内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彰显张謇先生家国情怀的歌曲《一座城,一个人》、反映乡村振兴的歌曲《村里那条路》、倡导文明新风的歌曲《就地过年》、廉洁教育微视频《春·廉》等多个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多个门类作品参加了各级各类展演、庆祝活动等,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1.结合重大赛事抓好主题作品推选。创作情景剧《春·廉》赴上海参加“2021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复赛”,获“最佳人气奖”;组织参加“家有好戏”2021南通市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决赛,获三等奖。创作小品《闯世界》参加“党旗耀江海”——南通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排练舞蹈《红色娘子军》《天山情》《一抹蓝》等参加南通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
2.结合区域交流活动抓好作品展示。版画作品《唱响八路军歌》入展江苏省“百年百场”优秀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漆画《不可忘却的那些追梦人》入选“信仰·力量·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省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情景剧《追寻》参加由南通市委组织部主办的“不忘初心,我的入党故事”主题展演活动;作品《老街坊》等亮相“江风海韵北上海”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南通主题日专场演出;油画《并肩》《珍爱动物》《阳光》、国画扇面《花鸟》、版画《残者·搏者·强者》《挡不住的喜悦》、连环画《水乡女侠》等入选市级各类书画作品展;歌曲《一座城,一个人》、舞蹈《蓝》参加“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专场文艺演出;小品《餐馆奇缘》、歌曲《不朽功勋》、舞蹈《龙凤被》成功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南通市群众文艺新作品改稿会”。
3.结合地方特色创作文艺精品。围绕“火烧竹篱笆”故事创作的通剧小戏《花烛夜》、通剧折子戏《江姐·拒降》、歌曲《不朽功勋》、舞蹈《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展演。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获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银奖,入选“百炼成钢”江苏省第三届“戏剧小戏小品”展演并获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演员、优秀剧目奖。小品《封城之前》入围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节目奖终评。南通方言说唱《十二月花名夹古人》入选中国曲协主办的“牡丹花开心向党”第六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通剧小戏《你想要什么》入围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终评,何婷婷获表演奖。小品《半夜鸡叫》参加了央视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之好戏连连看》栏目录制。通剧大戏《瓦匠女人》、小品《追寻》参加2021年南通市舞台艺术优秀剧(节)目展演。
4.文化交流有效提升通州形象。广场舞《我们是自豪的建设者》参加2020“南翔杯”长三角健身排舞线上邀请赛,获“最佳表演奖”和“最佳形象奖”。2021年精心打造的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参加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也是江苏省八件入选作品之一,是南通市唯一入选的作品。
(四)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收获新成果
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注重文化活动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结合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创作文艺作品,根据老百姓的喜好组织文艺活动,做到“接地气、冒热气、添生气”。近年来,由“通州之夜”大型群众广场文化,到“水街19点,乐享南通州”、村民文化广场舞蹈,由“金种子·送艺培训”进校园、进社区(村),到遍布城乡的百姓舞台,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使这里的人们更具激情与活力。通州区老体协江海艺术团、通州区百花艺术团、通州区万年青艺术团3支群众文化团队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这些群众文化团队在文化馆的组织下,举行送戏下乡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五进活动,促进了通州城乡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品牌链条,把简单的文化现象拓展升华成为群众文化品牌。
(五)深化全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1.全力项目招引,推动项目建设。策应文旅市场需求,将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项目纳入市级文旅招商项目手册。借助南通江海国际博览会、省市文旅招商推介会、文旅特色节庆等招商平台,吸引长三角优质文旅投资商前来洽谈合作。联合区项目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五接镇定期会商,着力解决洲际梦幻岛项目的土地规划调整、占补平衡等用地瓶颈问题,加快推进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跟进绿洲皇冠度假村综合楼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步入实质性建设轨道。
2.推进标准化建设,着力品牌培育。今年年初,通州区被列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文广旅局积极学习周边县市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观光游、文化游、乡村游、度假游等文旅体系,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南山湖水街創成全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维景国际大酒店创成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品牌;全力推进希尔顿欢朋酒店申创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途居营地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五接镇开沙村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打造通州精品旅游线路,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3.提振发展信心,推进政策扶持。一方面,该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州区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有力地调动了疫情期间行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完成2020年度区级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审计、评审工作,3个旅游项目获补助资金34万元,相关资金及时拨付给企业;另一方面,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积极组织行业企业申报省市旅游专项引导资金,洲际梦幻岛项目获得南通市级旅游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大力实施旅游厕所建设工程,绿博园、鲜花小镇等重点企业增建8个新改扩建厕所。
4.全力宣传推广,提升对外形象。完善全区旅游规划体系,盘点全区现有文旅资源,精心制作全域旅游手繪地图,借助铁路12306等智慧平台,全力宣传推广通州文旅资源。精心策划举办2021年通州文旅融合成果展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行业企业参加2021南通市乡村旅游节,不断加大通州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力度,石港窨糕、西亭脆饼等作为乡村旅游美食小吃在旅游节上亮相。参加2021南通文化旅游(上海)推介会暨张謇文化旅游线路发布仪式、“乘着高铁游阜宁”旅游推介活动,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
5.聚焦文旅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高质量运行。通州文广旅局围绕高质量考核工作的目标任务,奋力推进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规上文化产业单位共65家,同比增加1家,同口径数据显示,营业收入28.8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收入列入文广旅行业监测的企业共9家,累计营收6825.6万元,增幅58%。规上、规下企业工资总额列入文广旅行业监测的企业共16家,其中规上企业工资总额增幅94%,位列全市第一;规下企业工资总额增幅30.93%,位列全市第三。他们的做法如下:
一是抓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南通洲际梦幻岛、水街文创街区二期、南通泽宥文创园、开沙岛综合服务中心、南通绿洲皇冠游客服务中心、南通妙吧原创动画《疯狂的病毒》《青年张謇》、南通进鲜港珐桐休闲山庄、江苏友时利音响设备贸易仓储、张謇故居修缮、张氏墓祠修缮等10个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25.64亿元。通过跟踪协调,对照计划安排、形象进度、工程质量等要求,加大现场督查力度,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顺利推进。
二是发挥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严格按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文化产业政策上力求精确施策扶持和引导产业。2020年度的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在区纪委的全程监督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文广旅局连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前期项目申报、资料初审、实地考察、额度评审、公开等流程,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扶持,共评出16个项目,总计获得236万元扶持奖励。指导南通市通州区君瑞有限公司、南通进鲜港珐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主体申报2021年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资金扶持工作,推动优势文化企业拓展市场。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品牌。为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文广旅局积极申报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目前为止,通州区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南通市中国家纺创意产业园,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催生出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为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六)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市场新活力
1.聚焦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着力深化宣传和教育。与行业主体建立疫情防控应急工作微信群,每日不定时转发官方通报以及防治手册、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督促文旅行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检查重点突出文化经营单位、涉旅行业、公共文化3个重点领域,紧盯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注重强化疫情防控指南落实情况,发现疫情防控措施不完全到位存在漏洞的22家,当即进行了整改,对防控完全不到位的责令停业。
2.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一单两库”管理,用双随机抽查的方式取代日常监管和原有的随意检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2021年共形成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8项(网吧、KTV、游戏游艺、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宾馆、民办非、广播电视),确保了文旅行业全覆盖、监管内容全方位。制定部门单一抽查和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将网吧、KTV、旅行社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实施范围。
3.明确责任,全力推进政务改革进程。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意见》,完善调整全省一张网建设、互联网+监管建设、部分权力向乡镇延伸、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增加审批—监管—执法互通,对本部门条线行政权力进行再梳理、再调整、再确定等,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理顺各单位各部门的审批环节程序,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联动协同、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互联共享、社会共治共理格局。
4.精准执法,提升文化市场监管质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分散与集中、白加黑、“双随机”、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日常执法巡查,共出动执法人员近5000人次(其中夜间行动约1000人次),检查文旅市场经营单位759家次。一是结合上级部署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文旅市场无证经营专项整治、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低价游整治等工作,集中开展网吧、娱乐场所、印刷企业、体育、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黑吧”“黑店”“黑社”“黑导”“黑车”等,查处了一批案件,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立案办理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24件,罚款总额68000元;责令整改26家,取缔非法演出场地1家,取缔无证经营场所、地摊6家,处理旅游投诉4起,现场调查取证印花布侵权3次。其中办理的5宗旅游市场案件、1起艺术考级案件,均实现了该区旅游市场及艺术培训考级市场执法零的突破。三是以创建国家文明典范城市、文明网吧文明景区创建等为抓手,对文化娱乐场所环境卫生、控烟、安全生产等环节努力形成闭环。同时,坚持不懈抓好文旅市场疫情防控,以常态化开展“扫黄打非”网络巡查为切入点,严格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5.压实责任,铸牢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制定了《通州区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在全区16家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开展了全面检查,未发现违规使用危化品情况。紧盯“两会”、七一、国庆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紧盯文旅场所消防、燃气、旅游包车、食品安全等薄弱环节,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2021年共排查相关隐患88项,已整改88项。进一步深化文旅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告知承诺机制,集中力量全面组织开展告知书、承诺书送达签订工作,并督促企业对告知承诺内容进行社会公示,确保了告知书、承诺书送达签订全覆盖及告知承诺公示全覆盖。
二、经验:借鉴“六启示”
文化繁榮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通州历来人文荟萃,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用简单的文化现象凝心聚力、激发活力,用独特的文化现象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弥足珍贵,带给我们以下六方面的启示。
(一)科学决策,夯实文化发展责任
通州区立足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思维、审时度势,在深入分析区情、广泛论证基础上,提出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转变方式,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通州的突破口,历届区委区政府坚守信念,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特色文化强区。通州区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且每年将文化惠民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此,通州区专门成立了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成立了通州区"文化精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组织、人才和资金保障。为推动政策创新,通州区积极深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相继制定出台了《转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通州区文学艺术奖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政策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新体制。区委区政府每年同部门、镇(街道办)签订文化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建设任务,夯实建设责任。各镇办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把责任落实到各领导,推动文化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通州的经验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优化环境,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按照上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文化支出的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以奖代补扶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重点扶持文学、舞台艺术等文艺精品创作。二是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通州区文化部门始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区直文化单位的带头作用,组织文化工作者组成10余支群众文化辅导组,常年深入基层给群众送戏送文化,指导农村文化活动。书法、绘画、歌舞等20多个群众性业余文化表演队,常年活跃在农家院落,自编自演具有地域风情的通剧小戏、小品节目,采取“政府搭台、部门唱戏、企业参与、群众共享”的方式,成为播撒文明、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力军。
(二)坚持文化民生理念,解决好服务问题
共享文化发展改革成果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衣食足,思礼乐。过去,文化是群众生活中的点缀;现在,文化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群众求智、求乐、求健康、讲文明、展现自我的形式。群众需求的改变要求我们的服务顺势而为,转变形态。基层文化服务以群众为主体,政府的角色要由原来的“主体”转变到“服务”上来。通州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市县文化单位为龙头、镇文化站为骨干、村(社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基础、文艺社团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才能适应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不断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便捷化,科学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发挥不同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分散、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的有效对等,确保服务体系既建得成,又用得好,使群众在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
(三)把文化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解决好队伍问题
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靠文化人才的支撑。通州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必须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既要注重文化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也要注重培养乡土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四)凝聚社会力量办文化,解决好投入问题
基层文化建设线长面广,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建设内容多样,必须凝聚社会力量办文化,切实解决好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通州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道路,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运用市场手段,动员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层文化建设,形成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才能实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必须走特色文化发展之路,解决好抓手问题
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文化个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作用的重要抓手。通州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个性基调,明晰文化发展定位,形成个性文化特色,以特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的品位。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防止低俗文化的污染,才能增强基层文化发展的凝聚力,形成凝心聚力的旗帜,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后发优势,才能使基层文化常抓常新,富有活力。
(六)必须创新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机制,解决好保障问题
不断创新机制,是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通州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强化组织保障,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积极参与的基层文化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文化建设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机制和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基层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广大农民“多学一门技术、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的农村文化价值充分显现,才能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促进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问题:表现“六不”
虽然通州区的文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镇巴县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中央和省、市要求相比,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和服务保障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两地经济发展支撑不够有力
通州区属于东部较发达地区,重抓大型项目建设,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镇巴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基础差、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欠发达。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文广事业建设财政投入不足,民间资金投入几乎没有。
(二)少数基层领导认识不够到位
综合文化服务站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业务工作不好开展。通州区辖区内16镇(街道)均有文化站,只有3个镇办配备有专职文化站长,其余都是兼职人员。镇巴全县20镇办,15个镇办有专职文化干部,但部分镇办只是把站长作为解决干部享受副科待遇的方式,几乎一年一换,文化工作不能长久有效开展。通州和镇巴的共性是部分镇(街道)的党政领导,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因而缺乏抓好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经济、轻文化,重工程、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
县城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一些偏远山区,其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较少。镇与镇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同时,部分设施场所(如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由于建成时间较长,还需要修建和完善。
(四)农村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镇(街道)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足、借阅者不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农家书屋在一次性建成后,由于没有后续投入,出版物不能及时更新。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干部和村小学老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志愿服务,开放时间难以保证,使用率也不高,甚至成为没有设备设施的空壳。农村文体广场开展活动较少。
(五)文化专业人才不足不专
镇巴的文化专业人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主管部门用人不专,包括县重点文化部门的配置负责人没一个是相关专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导致工作没亮点,打消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二是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的制约,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缺乏活力。如现有的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大都不是专职,且由乡镇管理,一人多用、身兼数职,造成基层文化干部更迭频繁,存在稳定性差、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等多方面问题,难以满足岗位要求。
(六)人员经费保障仍显不足
由于财力限制及认识不到位的影响,乡镇文化站普遍遇到不被重视、财政投入不足的瓶颈,其经费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文化设备陈旧老化,阅览室、娱乐室等文艺场所无力更新,办公、活动等经费更无着落,而文化站在目前情况下还无法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以文养文”道路的条件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提供乡镇文化站的财政供给,只能造成文化站经费紧张,运转困难,体弱难支。
四、建议:推进“六强”
针对镇巴县的现状,应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逐项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
一要提高重视程度。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二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议各级政府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十四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同时,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考核内容和考评方式,将设施建设等硬件要求和人才引进、活动开展、社会效益等软件要求列入考评内容,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考核所占的比重。三要加大督查力度。只是靠文化部门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往往力度有限,建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具体组织、有关部门分项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抓紧推进县、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县三馆一站建设,提升三馆一站服务效能。二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没有文化阵地的镇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突出抓好标准化村级文体广场建设,切实发挥综合服务作用。实施城市社区文化活動室设备配置、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流动演出车配备等文化惠民工程。三是转变观念,比如基层培训,我们可以发调查问卷,看看群众到底需要哪方面培训,再制订培训课程,改变原来不经过调研,甚至一个培训连续换几个会标的应付差事的做法。送戏下乡打破原有模式,不指定场次和固定演出地点,哪个村需要,我们多送几场,不需要的少送,同时创作排练一二十个节目,让老百姓自己选择他们喜欢的节目作为送戏下乡的节目,也可以吸收地方节目同台演出,同时转变观念,惠民演出是给群众看的,不是给领导看的。
(三)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场馆标准化服务
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特别是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是搞好标准化服务。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认真做好窗口接待、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免费开放水平。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继续做好免费向社会开放、主动邀请群众参与等工作;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联网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村级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多开展朗诵、征文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三是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重点解决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热情高效服务,做好宣传沟通,提高群众对有线电视安装服务的满意度。
(四)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五年工作目标,我们依靠现有的设施,主要在空间选址、设计、开发以及功能设置、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建设方式、项目设置、活动开展、内容供给、运营管理、传播推介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志愿者服务,如组建小板凳宣传队,先期举办宣讲员培训,结合党的方针政策、爱国精神、家庭教育、安全知识、文化法律法规、孝道文化、传统节日等内容,通过镇巴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方式阐发出来,文艺演出中有宣讲,宣讲中有启发,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活动模式。为了助推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切实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推进优势互补,及时解决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二是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三是促进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采取公益性演出补贴、商业性演出安排低价场次和门票,开展文化消费季等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培育和带动文化消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不得不尽快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旅游业处于观光型阶段,产业链条延伸度低,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环节薄弱,缺少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在镇巴逗留时间短。二是开发建设投入不足,尚未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发展旅游,投融资体制缺少活力,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完善。三是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旅行社、宾馆、酒店、娱乐城等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目前镇巴还没有一家三星级以上酒店,且一般的酒店规模也比较小,大多数酒店客房数不足100间,承办一个中型会议或接待一个大型旅游团需几家酒店合作,旅游旺季或黄金周期间,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文化旅游缺乏软件和硬件的平台,导致投资、建设、管理机制滞后,引领撬动社会经济力度弱。为此笔者思考如下:
一是政府应当立足本土企业,引导成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打造政府扶持引导、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机制体制创新。使文化旅游设施、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保护,旅游产业经营发展、建设融资功能实行公司运营模式,进而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
二是打造文化名县,必须以文旅为抓手,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将城南现有的商业中心与现有文化单位置换建立文旅大厦。镇巴县商业中心是2016年镇巴县招商引资项目,2018年底开业,2020年1月关门至今,现在已经处于倒闭状态。该建筑为全框架结构,分为A栋和B栋两幢连体相通,A栋2000余平方米,B栋1500余平方米,负二层为地下车库。如果将商业中心和文旅局(文广局)、文旅服务中心、文化稽查队、文化馆、图书馆等进行置换,建立镇巴县文旅大厦,将会改变商业中心目前烂尾楼的局面,而且还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汉中一大亮点的文旅中心。大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展示、文化产业孵化、旅游品销售、旅游接待、艺术剧院、商务会议(满足接待大型会议的要求和旅游接待)及公寓融为一体,从而提升镇巴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水平,实现合理开发、高质利用、高效回报镇巴旅游资源的目标,推动镇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展示镇巴“三乡”之美。负一层建立旅游集团公司,采取企业运作模式,推广、包装、展示和销售文旅产品、农副产品,每个镇以及企业一个专区,公司监管地下车库运营。一楼建立镇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旅游项目、资源推介展示,旅行社等综合体服务机构,与负一层的区别在于一个只管销售,一个只管招商引资以及资源开发。一楼整体规划以文化志愿者为主,按照“聚焦一个目标、配强一个堡垒、搭建一片阵地、培养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构建“五个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确保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建设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全面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二楼建立图书馆,三楼建设文化馆,四楼为会议多功能厅,各类培训室、书画展览等部室和老年大学(活动中心),五楼为文旅局(文广局)、文旅中心和执法队办公区,六楼以上可以置换相关部门进入或者作其他用途,如开发高档住宿、餐饮接待等服务项目。
(五)进一步强化文艺人才统筹
通州区文旅主管部门锲而不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把德艺双馨作为全区的目标追求。文化单位缺乏专业人才时,全区公开招聘考试选拔,特别是三馆负责人必须是专业人才考核、招聘录用。在文化人才挖掘培养中,采取以老带新培育,送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举办文化赛事选拔和奖励激励等多种措施和办法培养人才,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组织近百人次参加省、市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历年来,通过文化系统老同志传帮带,聘请学者指导培训,挖掘了一批文化新秀,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历练出一批本土作家、艺术家、书画家,使通州文化发展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还建立了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领军人物、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对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建议像通州一样成立文艺创作团队,主动对接政府中心工作,打造创作出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的文艺作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把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惠民各项工作。
(六)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
一是抓紧落实人员配备标准。按照《实施意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无减”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公共文化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统筹管理和使用,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力量。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住乡镇村文化带头人这一“关键的少数”,搞好干部遴选,配齐配好适应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懂文化熟业务的专职人员,着力培育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三是落实文化投入和经费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按照中央、省里的文件保障标准落实到位,该投入的文化資金必须投入,该支持的项目必须支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加大实现两级配套投入,制定县镇村三级财政投入的硬性指标,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特别是督促文化主管部门在用好现有村级文化惠民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财力,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倾斜力度。同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
(陕西省镇巴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