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京兆
摘 要:清代,中国传统的民宅院落发展到了高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宅在设计时都十分注重房屋的布局及装饰。本文主要介绍清代民宅院落中的布局和纹样对人的教化作用,纹样作为一种贯穿古今的花纹图案,常被应用在服饰与建筑上,并且纹样根据不同的房屋功能而变化。以布局在不同房屋中的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艺术特征、社会共识思想,研究纹样寓意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了解其教化作用,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与人文思想背景,探究其对当代社会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化作用;院落布局;木雕装饰画;吉祥图案
引 言
教化与教育相差一字,意义却有很大区别。教化是指用伦理道德等约束和引导人,使人受到教育和感化。如今人们谈起人的教化,更多的是指教育,是一种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培养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伦理道德并不完全适用当今社会,其中不乏糟粕的部分,我们只关注其中积极有益的,为现在公序良俗所提倡接受的内容。在当下,有关教育的优良评断标准通常由分数体现,这导致了人们追求有形的评断,而忽视了无形的准则培育。在古代,无论是商贾大家还是士族门阀,都十分注重人的教化,我们研究的是围绕在他们生活中的建筑的布局以及纹样,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了解无形的教化是如何通过视觉形式体现。本文通过论述高家大院中的木雕装饰画、砖雕艺术,以及院落中房屋的功能及布局,研究古人修身齐家的理念。
一、视觉语言对人教化的重要性
视觉语言由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组成,纹样是典型的视觉语言代表,尤其在清代,已经发展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在当时,建筑、器皿、服饰等都充满了纹样,这些纹样不仅是在平面上,还发展到了立体的雕刻。人们如此追求吉祥纹样,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一面是因为已经受到了其作为视觉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了无形的教化作用。
人与集体、社会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受到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的双重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主客的差异形成了视觉语言的差异,视觉语言不单满足人的感官,更能通过它的形式使人愉悦。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固定,几乎没有变化,那么当地的人文与自然形成的视觉语言,将会对其意识观念及行为准则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源于可见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不可见的无形的教化内容。形式与内容共同造就了意识上的维度及行为上的原则和举止。故,视觉语言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无形的、传承的。
二、清代民宅中的布局和纹饰
(一)民宅在布局上的形式和功能
清代民宅是已经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王朝,凝聚了人们的智慧而不断演化的传统民宅,通常为合院式建筑,土木混合,木质材料常为檐柱,土石烧制成砖,砖石材料常为墙和顶。在整体朝向上,坐北朝南。现如今被称为大院的建筑,如陕西西安高家大院、山西晋中乔家大院,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院落群,其院落数量、功能都高于普通民宅,显示出院主人不同于普通人的财富和见识。院落中有会客厅、厢房、客房、祠堂、私塾等,其中穿插各种甬道,初入大院中的人极容易迷路,围挡屏风等分布在不同的院落中,更增加了其形式上的复杂。
在院落的边缘,接近西北或西南位置,常设置家族祠堂。之所以强调祠堂,是因为祠堂体现家族对家训及长辈的重视和尊敬,祠堂充当了祭祀、占卜、教化的作用。在高家大院,祠堂中不僅设置了先辈的牌位加以供奉,还同时设置了神像,祠堂成为宗教活动和家族祭拜的场所,这些活动不难看出其对族人的教化作用。宗祠顶部是绘制的方圆形的装饰花纹,穿插回形纹饰,和院落的天圆地方的理念呼应,体现着古代的阴阳哲学理念。相较于祠堂的偏远,厢房的位置相对位于整个院落的中心,包括主厢和客厢,它们之间以院相隔,个别厢房和院落的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同时加强房屋院落之间的沟通(图1)。在厢房通往私塾的路上会经过两扇小门,门上分别雕刻“博爱”“宏达”两词,体现出院落的设计在各个方面都传递处世和为人的理念。“博爱”的背景是竹简,“宏达”的背景是卷轴,提醒着上堂求学的子女读书时不仅停留在诗书字画的表面上,而是更多地通过读书拥有远大理想与抱负。在当时为了体现男女有别,女人居住的房屋高度会略微低于男人的,有古代男尊女卑的理念,显示出中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
(二)民宅纹饰概述
民宅中的纹饰大致分为壁面装饰画、木雕版画、石刻画,木雕和石刻有时会辅以雕塑搭配,这些纹饰分布在不同的载体上(图2),如房屋天顶、窗户围栏和六角灯笼等。高家大院中处处存在有寓意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并不单从装饰性出发,本质上是从主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出发,由族中长辈寄予未来美好憧憬。
入口屏风处的石刻围墙上,雕有龙子螭吻,螭吻常作吞脊兽,有灭火消灾之意。以龙子为中心对称向两边分布有水纹、云纹、回纹,取风水祥和之意,寓意宅邸风调雨顺、家族太平。中心主体物由圆形围绕,龙头位于正中心,圆中龙须、龙爪、龙尾与水云交错分布,外侧矩形左右对称分布各两条龙,四龙向内部聚首,内圆外方有着天圆地方的寓意,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阴阳平衡、动静互补,这种哲学思想常用在古代的建筑、货币上,如四合院和方孔圆钱。
院中厢房、客房、私塾、宗祠等几乎所有的楼房中,都挂有木质雕花刻板(图3)。相较于石刻纹样的磅礴大气之势,木板雕刻的花纹更多与质朴平常的生活有关,纹样中常用荷花、菊花、梅花等具有操守和气节寓意的花朵,以花朵的枝叶与云纹结合作装饰,常在画面中呈对称构图,这些花朵纹样常雕刻在门窗上。除门窗外,一些悬挂在厢房墙面上的木板雕刻纹样,主体物为典故中的人物画面,木板中琴棋书画所对应的笛子、围棋、纸笔、砚台均有出现,从下至上雕有铜钱、如意与蝙蝠,传递着家族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以及对物质财富与精神涵养的双重重视。
三、视觉语言对教化认知的构建
(一)思维和认知基础的构建
认知基础由所处的环境构建,物质决定意识。古时,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重农抑商等观念深入人心,现在看来,这是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规律的落后的思想。把封建思想和当代思想作比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变的,期望家族兴盛、平安顺遂等,这在当下社会也是人们的愿望,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共同点,即古今对比下社会历史背景和阶层虽不同,但人们追求理想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从社会环境的方面来讲过于宽泛,先单从个体来讲,家庭中无形的认知基础,如行为习惯、思维逻辑等,需要有目的且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纠正。
视觉语言是由视知觉所感知的,较直观地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水平。沉浸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受到了不同地域环境和人文思想的影响,认识事物的角度会更加宽广和包容,缺点也会相应暴露出来,广泛地趋向大众性,个性的部分随之变少。为了构建视野开阔的思维认知,需要布局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个性的培养。思维和认知基础通常在6-14岁形成雏形,14-19岁具有一定规模,这时的规模是极度不稳定的,甚至方向的改变会推翻之前的雏形,19-25岁趋于完整和成熟,该阶段属于调整和强化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在此时更加明显,随后,完整的思维和认知基础基本构建。
(二)视觉语言对教化的引导
视觉的教化不单是为了提高审美,审美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和全面且综合的认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视觉语言是直观、广泛和多样的,面对现在海量的信息,视觉接收到的画面琳琅满目,研究将思想甚至习惯通过视觉的路径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者,让观者在无形中接受和认同。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为视觉的传达增添了更多的形式,相较于多年前以纸媒传播为主流,当今数字技术下多媒体交互的视觉语言同样适用视觉对人的教化作用这一研究,人类文化的传承,从古至今变化的为形式,但语言和文字图像的基本途径很少改变。准确、科学的视觉设计传播,才能约束和引领人的思想,从而使教化功能轻松自觉。
首先,视觉的传播者需要考虑传播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呈现的载体和周围环境。视觉载体要以最有效率的形式传播,以产生情感共鸣。设计师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点在于,他们会将理性和感性结合,根据调研与分析,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创造,在调研与分析的过程中,环境的差异是需要重视的一环。
其次,视觉传达的受众拥有不同的心理差异,年龄、性格、工作、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同一作品得到的感受结果不同。结果中会有作者预设希望得到的,这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其余不同的结果的产生,是因为转化过程中受众有主客观的各种复杂因素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多种发散的结果,部分得到的反馈甚至是作者和大众没有预知的。
最后,已知环境与受众的复杂关系,二者的结合更会增加复杂程度,视觉的设计者最需要把握的应是视觉的本质,即其情感带来的感染力。情感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它不需要多种情感内容、形式组合,以一条情感主干为重即可。视觉语言中的情感越直接越深刻,其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教化能力也就越强。
(三)教化在艺术作品中情感的传达
艺术作品的表现关键在于共情,如何加深情感的共鸣,历史上许多典故都有印证。有关吉祥图案“封侯挂印”,《汉书·朱买臣传》中写道:“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印绶为古代官吏的印章,是为官的凭证。在图案中,绘有枫树、猴子、印章,三者“枫”谐音“封”,“猴”谐音“侯”,侯为侯爵高官,印章挂于树上为挂印。遂寓意“封侯挂印”为官晋爵升之喜,同时也是对加官晋爵的期望。另一吉祥图案“神虎镇宅”也有对美好愿望的期许,《风俗通义》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上古时神荼与郁垒以苇索缚鬼执以食虎,于是后人常画虎于门,以辟邪驱祟。清代陕西凤翔瑞符中,双虎张口竖尾巴,伏身搏状,镇宅保四季平安。直至今日,门联贴纸中,老虎的形象依旧是平安的象征。
我们看出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图形,都添加了有效的视觉创意,我们需要主张的是教化而不停留在教育,正如艺术家追求共鸣而不是单向的输出。艺术的教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艺术作品在教化的过程中作为载体,需要承载的责任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引导受众对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语言产生联想,而联想中的解读过程,正是教化内容的传递过程。历史上有着多种形式的教化方式,明清民宅中的木雕石刻、窗花等手工艺品,和现在随处可见的文创产品、虚拟产品以及无形的影音文化交流活动,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变化的是形式,教化始终都在其中。视觉的教化作用,呈现视觉美的同时,无形中传递着有效信息,经由情感处理后,形成价值判断,处理过程和判断结果经过多次循环往复后,视觉的价值判断就具有惯性的趋势,这种惯性力量同样成为潜移默化的习惯并存在于心理与生理反应中。视觉带来的教化随着岁月和经验的积累,成为人三观认知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各种学科及领域的界限已经模糊,几乎没有绝对孤立不受其他领域影响的学科范畴,教化的过程若只停留在该领域的传统方法中,结果可能收效甚微。单一的传播方法和思维理念已经不再适于当今时代的发展,甚至会引发受众的抵触、抛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作品和受众达到共鸣时,还要起到精神激励和树立导向的作用。
四、结 语
从清代民宅中的布局及纹饰中,启发的点不该停留在学其形,而在于学其神,并且传播者应先从自身实践经验和调研分析中判断其神是否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从古至今,视觉所带来的教化功能往往被人忽视,要实现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将目光集中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视觉带来的教化效果是无形但十分深远有力的。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化培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艺术本身的保护和发展,更具有推进思想交融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力强.明清江浙地区木雕装饰纹样[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
[2] 黄全信.中国吉祥图动物·植物卷[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
[3] 张道一,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山水景观[M].南京:江苏美術出版社,2007.
[4] 戴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社会教化功能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