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李发增,欧正发,黎 奇,黄莓屏,余江云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11)
皮肤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病。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为20%~25%,随着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多,糖尿病、艾滋病的发病升高,器官移植患者增多等,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1]。为此,我们对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科门诊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病例的临床资料、真菌镜检及培养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该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至我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病例共6 904例,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两者分别阳性或同时阳性的确诊为浅部真菌病共3 061例,对确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取材 选取患者皮肤、毛发、甲的病变皮损,皮肤皮损用刀片由损害的边缘向外刮取鳞屑,有疱的皮损用剪刀剪去疱顶,鳞屑较少的皮损用透明胶带粘着鳞屑送检。毛发皮损选择伍德灯下有荧光的毛发,或无光泽毛发、断发,用镊子将病变毛发从头皮拔出送检。甲标本从变色、萎缩、变脆的部位取材,尽量包括全甲厚度送检[2]。
1.2.2 真菌镜检 将取下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真菌荧光染液于标本上,盖上盖玻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到菌丝或大量孢子判断为阳性,如果为阴性,再次取材复查。
1.2.3 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放置于恒温箱内26.5℃进行培养,如果临床考虑为花斑糠疹及马拉色菌毛囊炎则接种于含橄榄油的培养基,将培养管放置于恒温箱内35℃进行培养,每3天观察菌落生长的形态、颜色、速度,显微镜下进行菌种初步鉴定[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一般资料 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6 904例标本,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3 061例,我科临床诊断与确诊符合率为44.35%。其中男性1 697例,女性1 364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91岁,平均年龄(39.35±16.78)岁。
2.2 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 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3 061例,真菌镜检阳性2 924例,培养阳性1 098例,镜检阳性率95.52%,培养阳性率为38.89%。
2.3 真菌病种结果 确诊的3 061例病例中,足癣703例(占比22.97%),甲真菌病608例(占比19.86%),体癣496例(占比16.20%),花斑糠疹481例(占比15.71%),股癣378例(占比12.35%),手癣169例(占比5.52%),头癣129例(占比4.21%),马拉色菌毛囊炎97例(占比3.17%)。浅部真菌病中发病前五位的分别是足癣、甲真菌病、体癣、花斑糠疹、股癣。
2.4 真菌鉴定结果 1 098例培养阳性的标本中,皮肤癣菌582例(其中红色毛癣菌372例),念珠菌90例,酵母菌17例,马拉色菌399例,其他10例。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为主),马拉色菌为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
2.5 浅部真菌病种与真菌种类的关系 培养的1 098例阳性标本中,手癣60例,股癣141例,体癣79例,花斑糠疹33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67例,甲真菌病219例,足癣188例,头癣12例。具体病种与真菌种类的关系(表1),可见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和马拉色菌。
表1 浅部真菌病种与真菌种类的关系[n(%)]
据报道,全球范围内发现的真菌种类有600万种,其中600余种可以导致人体浅部或深部真菌感染[3]。皮肤真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真菌镜检阳性率(95.52%)显著高于培养阳性率(38.89%)。病种分析显示我科患者中浅部真菌病中发病前五位的分别是足癣、甲真菌病、体癣、花斑糠疹、股癣。国内同行的研究一致[4-6]。红色毛癣菌和马拉色菌是主要病原菌。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真菌鉴定方面,未行小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故未发现新的致病菌;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大,真菌培养率及培养阳性率较低,不能很好的说明真菌菌种与疾病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我科将加强真菌培养送检率,优化真菌培养实验室技术,通过小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手段提高真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从而更精准的诊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