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寇敏芳 文 一博 编
2021年7月5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突发泥石流。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251户1042名群众成功避险。这次泥石流成功避险有两个“不容易”:一是转移人员多,多条沟齐发泥石流,分散在各处的上千人能够安全转移实属不易;二是转移时间短,从撤离信号发出到完成撤离只用了半个小时。
为何这场流域群发性泥石流能够实现成功避险?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及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四川川核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和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专家,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实地调查,对这场泥石流灾害进行复盘分析,梳理总结出6条经验。
木里县做法:
“下雨天,只要听见村里警报拉响,就会马上撤离,一点都不敢耽搁。而且,出门后沿着哪条路跑也是一清二楚,不会乱跑、瞎跑。”村民王七斤的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黄泥巴沟的最下端,距安全避险点位置最远。通过多次演练,他从家里撤离到安全避险点只需要8分钟。
为了让当地群众在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时能有序成功转移避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每年开展4~5次应急避险演练,发放“一表两卡”(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防御预案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落实监测责任人及专职监测人员,让干部、群众知道地灾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是什么、撤离路线怎么跑、避险场所在哪里,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了识灾、避灾能力。
专家分析:
在汛前、汛中,州县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巡排查,开展地灾知识培训和防灾预案演练“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机关、走进在建工地、走进志愿者”八进活动,让干部群众知道地灾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是什么、撤离路线怎么跑、避险场所在哪里、我帮谁谁帮我等防灾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识灾避灾能力。
2021年入汛以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发生6次涨水,乡、村、组对每个隐患点开展了3次以上避险演练,每次群众在接到预警预报信息时都能扶老携幼、结对帮扶,迅速避险、安全转移。
木里县做法:
7月5日中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气象局发布短临气象预警信息:“项脚等乡镇未来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雷电活动时可能伴有短时强降雨、短时阵性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14时30分,接到预警信息的项脚乡政府以电话形式告知各村干部及监测员有强降雨。与此同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党委书记纪有胜立即召集乡村组干部、应急民兵迅速集结,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14名监测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全体人员按照之前的演练方案,各自进入临战状态。
14时50分至15时31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政府多次通过电话或微信群提醒监测员加强监测。
专家分析:
当天,省、州、县各层级的地灾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都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省级监测平台“点对点”“一对一”滚动发布信息到地灾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村组干部也是网格员)、专职监测员,保证了及时指挥调度、组织转移、发出临灾警报信息。
木里县做法:
汛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在开展县域地灾风险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县专业驻守队伍对木里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房前屋后、临沟临边、沟谷两岸及沟口低洼地带、森林过火区等重点区域进行5次“拉网式”排查。在汛期排查的基础上,要求监测员一般1~5天对隐患点进行一次巡查,遇降雨过程加密监测,及时报告情况。
专家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严格执行并深化“三查”要求(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摸清隐患点情况,实施隐患点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细化防灾措施,落实隐患点防灾责任。隐患管理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受威胁区群众全覆盖,并对在巡排查中发现的地灾隐患点,形成专题报告及时移交,提醒乡镇村组做好风险防控。
木里县做法:
山区气候瞬息万变,有时发布预警的时候天气尚晴好,出现过群众不愿意撤离的情况。为了提升群众撤离自觉能动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政府针对受地灾威胁区域的、不便转移的特殊群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每户每月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提前将特殊群众转移到危险区外过渡安置。2021年汛前,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将项脚乡127户575人提前分期转移。
专家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现有地灾隐患点400处,威胁人口4637户25,848人,威胁财产12.9亿元,县域内崩塌泥石流隐患点多、泥石流沟道长、流域面积大、发灾频率高。通过发放转移安置金实现对群众的正向激励,可以提升转移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励基层干部群众地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制定《凉山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奖励与问责办法(试行)》,州本级财政每年预算50万元,对成功避免因灾人员伤亡的典型案例和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防灾单位、个人进行奖励。
木里县做法:
2021年7月5日下午,正是晚饭时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乡泥石流沟监测员郭朝明发现查尔瓦梁子山顶被厚厚的黑云笼罩,并且伴有闪电,他敏锐地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同一时间,该组上游甲尔沟组监测员彭德高也发现危险即将到来。他立即录制短视频,在村民微信群里发出紧急撤离消息。
短短2分钟时间,项脚乡各村组地灾专职监测人员在多个微信群里发出撤离避让信息。随后,甲尔沟预警警报拉响,住在沟边的群众放下碗筷夺门而出。
专家分析:
乡镇建立了乡村组干部、监测员全覆盖的防灾工作通信联络微信群和“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开跑”的联动机制,如有群众发现泥石流沟上游有降雨征兆、中游雨情加重时,根据经验判断中下游必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发布预警信息,村组干部按预案迅速组织沟道两侧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撤离。
汛期,一些乡镇时常断道、断通讯,县政府将地灾紧急处置权下放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和专职监测员,如遇通联不畅,则立即使用手摇报警器和汽车巡逻喊话器,挨家挨户通知到位。
木里县做法:
2020年,项脚沟流域14次发灾,均实现成功避险。这是如何做到的?除了之前提到的5条经验,还有科技力量在支撑。为更好防范泥石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项脚沟流域的4条支沟、1处不稳定斜坡(滑坡)共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安装雨量站、泥位计,在受到威胁的村民居住区安装无线预警广播等20套监测预警设备。这些监测设备,都具有自适应、自组网、现场报警功能(断网、断电情况下能存储数据,现场及时报警)。结合当地实际,设备设定不同等级预警阈值,一旦达到设定阈值即触发无线预警广播报警,预警信号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发送给相关责任人。
专家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科学利用“人防+技防”强化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7月5日凌晨,设备采集到监测数据上传至预警平台,平台计算触发预警后,自动将预警指令下发至报警装置并现场发出警报,预警信息还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同步发送至相关责任人,基层按照地灾隐患点“三长一员”(1名县级领导担任“点长”,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常务副点长”,乡镇包村干部担任“副点长”,县市应急、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班子成员任“督导员”)、“三单四图”(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导清单,3小时紧急预警响应流程图、24小时橙色红色预警响应流程图、24小时蓝色黄色预警响应流程图、极端情况处置预案流程图)工作机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在7月5日发生泥石流过程中,3处监测点的雨量计触发无线预警广播发出现场警报。通过“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各隐患点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预警,为后续的紧急避险转移工作起到了“发令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