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自治地区高等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策略分析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

2022-05-28 03:59□许
山西农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红河州人才农村

□许 卉

(红河学院,云南 红河 661199)

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地处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南边毗邻越南,北边则临靠省城昆明市,有848 km 的中越南边境线,有两个国家一级口岸,分别是河口和金水河。州内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11 个世居民族,总人口数大约有469.03 万(2020 年末),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61.51%。图1 为红河州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图。

图1 红河州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对比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指导下,红河州引进了许多新兴产业,但由于产业布局杂乱,没有形成体系优势,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低,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优质支柱产业,进一步导致地区工作岗位稀少,人口外流趋势明显,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尤为困难。经过调研发现,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技手段利用率低,存在盲目开发的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影响了地区宜居条件。其次,人力资源短缺,高素质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现有人才难以沉下心来服务。再次,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的经济生产在自治州内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绝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对农产品的经营观念不强,同时存在农村农技推广改革建设较为迟缓、农村科技队伍知识水平落后等问题。

2 红河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及困境

2.1 人才培养思路难以与当地新农村振兴发展契合

截至2021 年底,红河州共有4 所公办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 所——红河学院,专科院校3 所——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和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高校、地方政府部门、自治州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导致在各高校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乡村振兴工作重复化、人才培养重叠的问题,缺少通力合作,没有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各高校对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规划与途径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乡村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类型、数量、技能素质均了解不够透彻,在人才培养上仅依靠自身力量,未能统筹培养对象和分类施策,培养内容的指向性和时效性不强。

2.2 缺乏大学生创业就业土壤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农村一直是落后的代名词。不少高校毕业生对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不感兴趣,且主观愿望与奉献意识不强烈。同时,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起步艰难,乡镇地方政府的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等的培养政策,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工作的人数出现了逐年降低的势头。农村的许多优质资源都被外来公司、种养大户等所占据,对本地农户经济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造成了农业资源利用不均和农民收益分配的矛盾。

2.3 高等教育教师资队伍建设亟须提高

受历史遗留影响,相较于其他发达省份,边疆民族自治地区高校教师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高学历人才、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而在近几年红河州乡村特色旅游和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本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建设较为缓慢。因此要大力推进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并尽快推动自治州内主要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布局规划调整,针对性地设定新学科和专业课,以适应农村产业发展与振兴的需求。

2.4 服务没有立足于乡村文化观念

由于红河州各村各地具有不同的民俗习惯、村规民约,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会运用一些新的理念,可能与乡村原有的文化、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从而导致高校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得到村民支持。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价值导向上缺乏明确有效的指引,认识不到位,思想层面重视程度低,对有效需求的信息采集与信息反馈不足,可能导致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无法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的文化资源,与村民互动程度低,无法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乡村振兴工作事倍功半。

3 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3.1 树立正确的思想定位

边疆民族自治地方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营造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给学生灌输劳动光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理念。地方高校要起到思想带头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内在力量。要以更主动、积极的姿态应对乡村振兴工作,以更开放、创新的举措做好教育扶贫工作,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努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贡献力量。转变观念,更新对农村人才培养教育的指导理念,紧盯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各种专业的入学和就业率,努力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三农”工作。

3.2 围绕“三农”所需,因需施教

要利用好高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做好乡村振兴整体规划。自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高校相继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开设了乡村振兴班等。可以考虑邀请相关高校乡村振兴研究的专家,带着学生一起下乡做课题调研,摸清州内情况,做好红河州整体规划。同时地方高校要从红河州各村镇特点着手,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优势,从“三农”问题的核心需要出发,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定期培训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持续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工作。此外,高校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支援的形式,定期派驻专业人才去广大农村协助基层党组织管理、指导乡镇产业生产活动,努力强化“育人”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广大农村培养大批量、多类别、高技术水平和多层次人才。

3.3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展开,人才需求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问题。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有知识、有活力、有经验的大学生。首先,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可以增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基本结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幼,基本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技能,而年轻人回乡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其次,提升乡村振兴的建设水平。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了解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群众生产及生活需求,具有较多知识及经验储备。再次,与城市建设发展形成互补互动。即便是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也需要一定量的从事农业专业人士,更何况在农业人口在5 亿人以上的国家,农业更需要农业与工业及其他行业互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需要年轻人回乡创业。但是高校毕业生基本都不愿意回乡村工作,认为乡村缺乏机会,进步空间太少,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较差。需要高校改变人才培养策略,对与农村联系紧密的专业和有意向服务乡镇的学生开展必要的农村工作实习,由理论结合实际,培养乡村预备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让这部分乡村预备人才能够适应乡村工作,发挥建设乡村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毕业生与其去大城市疯狂“内卷”,不如另开赛道,留在广大农村报效家乡。高校要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将本身特点优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系列要求相融合,让专业与农村相关联,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分类,严格把关,做到人尽其用、各尽其责。要认真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全方位、多渠道为乡村振兴工作争取政策资金,让学生能无负担地去乡村就业上岗,积极建设新农村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3.4 加大科研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要推进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必然需要大量农村的新型产业,需要地方高校提高研究成果产出比,快速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成果,比如利用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果所在乡村已有特色种植业,可以考虑选择高校科研成果,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如果没有特色产业,可以考虑引进一些新奇的农业科研成果。此外,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信息化技术飞速在中国边疆地区普及,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交通、经济、物流的发展变化尤为巨大。通过教育、文化、农业、旅游、林业、畜牧、渔业、餐饮、工业等产业的交叉融合,广大农民的生活工作迎来了巨大改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各大高校要关注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不断创新求变,以应对乡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智能化方向的研究投入力度,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路线。鼓励在校人才深入农村基层,立足一线进行调研,掌握乡村实时需求,提高自身对农业农村的认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5 支持边疆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

边疆自治地区的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认同并且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应作为地方高校乡村振兴工作策略中的核心内容。当地高校需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意识,主动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工作。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应组建出综合性民族多元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官方培训和长短期培训班给予支持和助力,深入本地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理论研究,构建出多形式的传承创新方式。边疆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课题,加大力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水平。利用好红河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习俗,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致力于发展当地乡村文化产业,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带动乡村妇女和青年留乡就业,逐步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力,带动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3.6 健全人才创新、激励保障机制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政府要逐年增加对高院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合理规划预算、整合本土资源的基础下,最大程度鼓励并支持当地高等院校针对乡村振兴进行的人才培养工作。面向未来,补齐教育资源短板,提供政策红利,提升引进优秀人才的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高学历人才、高学术人才不惜重金。同时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教育模式,不断增强边疆高校就业吸引力,鼓励外地更多优秀教师到边疆安家就业,提升边疆民族自治地区高等教育院校的技术和研发力量,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做好保障。当地高校需要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人才政策,努力培养出当地乡村地区急需的各种人才,建设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各高校应该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各类培养平台硬件投入和科研创新建设。完善反映知识、技能等创造要素价格的收益分配制度以及人才评估体制和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7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其他行业机构参与乡村振兴活动

边疆民族贫困问题是长久积淀下难以克服的历史问题,仅依靠自治区人民自身很难克服。自治区财政、物质、文化、人才市场都严重不足,无法适应边疆民族农村地区振兴建设的新要求。从长远发展和战略角度看,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仅依靠一个行业、一个部门难以顺利完成。除了充分发挥边疆高校在乡村贫困区的特殊作用以外,还需要借助全国各个渠道、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积极动员、主动要求本地区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积极投入农村扶贫脱贫活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齐心协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边疆民族自治地区乡村振兴进程。

4 结束语

我国在2020 年底完成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但并不代表贫困人口全部消失,而是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将会面临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责任。

由于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因素,高校在发展上受多种原因影响,无法和国内位置优越的其他高等院校相比。作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组织,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地方高校有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天优势,已成为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战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高校等教育机构应当积极履行职能和任务,努力冲破困难,弥补短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予相应的人才培养条件和科技保障,有效推动我国乡村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红河州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红河州委、州政府印发《“十四五”红河州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创享空间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说谎和开玩笑
毛遂自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