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王 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城乡之间差距不断加大。2004 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巩固关于惠农支农的政策支持。在中央一号文件下,由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市县及配套投资,其他投资以及农牧民自筹资金等方式组成的财政支农资金体量越来越大。为了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必须开展高效的会计管理工作。
财政的支农资金,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是支持农业的资金投入,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就当前来说,财政支农资金涵盖了不同的规模,划分成为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
小口径的财政支农简单来说就是完全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仅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以及资源农业生产的有关费用;中口径的财政支农是指范围大于小口径的支农资金,包括涉及农村各项灾害的救援工作、扶贫以及基础建设等一系列的财政支出;大口径的财政支农则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三农”范围内的所有内容,涉及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同时也包含了基层政权部门的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资金支出。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涉及诸多机构,覆盖面较广。
在实际生活中,支农资金的来源范围较广,包括省级部门的预算投资、中央直接下发的预算投资、其他投资以及农牧民自筹的资金。此外,还包括国家预算外资金和地方预算外资金这两方面的来源。这些资金受到财政部门的统一筹集和管理,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分配,实施专款专用,切实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部分惠农、支农项目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对漫长,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
会计管理工作是各地各级政府机关重要的事务之一,主要是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本地区各单位的会计组织、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预测等管理活动。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不同区域的会计事宜,协调财务功能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巩固财政支农资金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发挥会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由当地农业主管和开发部门对支农资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三农”领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借助财政资金调节、调解、协调以及指导当地关于“三农”领域的各项工作及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各项风险问题的发生,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通过对财政支农资金各种会计方案及其效果和收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形成更合理、更能增加经济收益的方案,从而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科学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案,明确投入的资金量、投资的时长以及回报率,便于管理方作出合理及科学的决策,为下发农业资金打好基础,让更多农民群众享受到惠农以及支持农业等政策的帮助。同时,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依照当地农业的具体情况,借用一系列会计管理方法,收集并总结相关信息与资料,分配好这部分支持农业的资金。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改进问题,充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效益。
因受到预算会计机制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工作不能专门报告全部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三大主体报告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预算会计三大主体的会计报告无法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管理当局、监管机构、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他们得到的信息不完整,无法有效控制这些支持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
目前,国内的预算会计主要是由三类报告以及核算主体构成。各政府和下属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进行核算工作。在主体方面设置了对应账户,由于缺乏统一性,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尚未形成一套专门核算财政支农资金的账户体系,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运作,三类会计主体都无法全面、准确、详实地记录财政支农资金具体运作过程和结果,只是负责自己职能范围内的资金核算工作,基本不涉及财务支农资金的流转以及资金的后续使用。这就意味着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机制不能全面展示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转过程和结果,导致其无法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做好农业支持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但是,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仍然面临买卖困难的情况。
首先,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充分,导致农民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出现严重的积压现象。其次,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会受到外包装及科技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政支农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例如,美国联邦农业部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中心,涵盖了全世界主要农产品国家及地区,包括全球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建立了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定时、定量、定期对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存储工作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和销量进行收集、分析和预测,并形成报告,从而为美国的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
相对而言,虽然我国部分领域提供了一些信息化的服务,但是其在预测的涵盖范围和时效方面却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很多时候这些信息仅是其他机制和内容的附属部分,或是成为内部资料,几乎不会被披露出来。此外,我国部分地区的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政绩,随意挪用财政支农资金去建设一些“面子”工程,甚至还有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贪腐现象,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预测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因此影响相关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当前我国涉及很多关于财政农业支持资金的会计分析,基本上是根据当地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来进行的。如果被考核单位在支出绩效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使已经要求其开展整改工作,但因为涉及单位开展整改工作时缺少科学性,无法拟定具体的机制,导致开展的整改工作过于形式化。此外,由于缺乏完整的规章制度及绩效评价体系,导致会计分析和绩效评价效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虽然部分地区设置了绩效评价指标,但设置的绩效评价指标往往过于单一,采用多指标的评价方式时,设置的指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由此造成财政支农资金在决策和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针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三大主体在财政支农资金账户方面各成体系、互不统一,导致会计信息统计不够全面,需要进行国库单一账户的负责制度,由该账户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支付和办理相关工作。这样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政府的下属单位和行政单位就可以明确明细核算和总分类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开展会计信息的收集工作,所做出的报告更真实合理,并且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方便。有效避免预算单位和组织间信息不畅的问题,消除传统工作中由于一系列操作而造成资金运作与相关规律不符合的情况。
针对当前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化我国预算会计核算机制体制改革,有效加强监督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管理经验,吸取其中的精髓,并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的规定,将各类财政资金当成报告以及核算的主体内容,提供更加系统以及全面的财政农业支持资金的预算信息。结合不同类型的资金,拟定具有针对性的预算会计网络,细致核算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会计账户运作的过程和结果。
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并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记录财政支农资金整体运作的过程,形成专项财务报告,明确报告收集的具体情况以及现金流的情况,包括资产负债表等核心内容,全面反映出不同类型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和结果,以准确展现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更全面地把握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
首先,应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化满足会计的具体需求,明确展示财政支农资金的准确来源以及具体的趋向和实际操作,这样能够避免财政支农资金在运作过程中遇到风险。其次,切实做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预测分析工作。为此,应积极借鉴美国的做法,独立建设起具有时效性及多功能的信息收集系统,这些系统除了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外,还可以对信息加以分析和预测。针对农业生产、存储、市场流通和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并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从而科学把握我国“三农”领域的资金需求。科学分配支农资金,并加强监管,定期向社会详细披露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指导并开展“三农”领域的各项活动,做好资金配置工作。
我国的会计绩效评估网络以及会计分析并不完善,导致会计分析评价效果缺乏实用性,应进一步完善这两方面工作的具体内容。在实操过程中,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以及会计分析工作,增强其权威性。
首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出台符合本地财政支农实际情况的会计分析与绩效考核机制,提升会计分析与绩效考评工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其次,应逐渐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积极实施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查工作,并采取问责制,从而逐渐强化会计分析与绩效考评工作的实效。再次,应逐步构建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合考评机制,完善评价内容,做好全流程评价。最后,应增强考评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及时向社会披露财政支农绩效考评的信息,并积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为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设置公开监督电话,并设置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强化与社会公众的联系,积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此外,完善基层以及上级部门的沟通,拟定详细的奖惩制度,有效促进相关工作者更好地开展金融资金的分析、预测和审核工作,从而更好地履行会计职责,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
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过程与结果,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当前我国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对策,进一步规范其各项内容的管理方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就能逐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